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瞭望》1991,(2)
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演出与学术研讨等活动,1990年12月21日至1991年1月12日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件盛事。这次历时24大盛况空前的纪念活动,不光是纪念“徽班进京”这一历史事件,更主要的是藉此提高人们对京剧的认识,推动京剧艺术的发展,并带动其他戏曲  相似文献   

2.
徽班进京200周年纪念活动和李瑞环同志关于进一步繁荣京剧艺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讲话,引起国内外各界人士对京剧发展前途的热心关注。为此,本刊发表几位谙熟京剧艺术的著名戏剧家、作家就中国京剧现状和前景对本刊记者发表的谈话,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梨园新秀     
为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在首都舞台上献演的几十台节目中,名家荟萃,流派纷呈,其中,涌现出一批梨园新秀,个个技艺出众。 徽剧新秀张敏 “真棒!徽剧。”一个寒风凛冽的晚上,一位香港戏迷在青年艺术剧院观看安徽省徽剧团演出时,  相似文献   

4.
同志们: 在徽班进京200周年之际,我们在北京隆重举行以振兴京剧为主题的各种纪念活动。这是全国文化艺术界,特别是京剧界的一件大事,对于进一步繁荣京剧艺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将产生促进作用和积极影响。 几天来,海内外京剧名家联袂献艺,演出了不少优秀剧目;各地的专家学者还就新形势下振兴京剧艺  相似文献   

5.
脸谱的联想     
于民 《瞭望》1991,(18)
徽班进京200周年,京剧舞台上很热闹了一阵,不但老戏迷们过了多年未过的癔,热心的观众席上还添了一些穿牛仔裤的小青年和碧眼高鼻的外国人。“老外”们看京戏,  相似文献   

6.
去年徽班进京200周年时,北京出版了一套“京剧流派艺术评论集”丛书,计八部:谭、杨、梅、余、马、萧、郝、侯。其中郝寿臣的一本,记录了郝的六出名剧,第一出就是头二本《赛太岁》。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整理者翁偶虹采取了第一人称的写法,仿佛郝的灵魂附体,娓娓从这出戏的前身《审李七》和黄三(润甫)当年的演法入笔,一直讲到自己一点一滴的继承发展,洋洋洒洒,竟有四五万言之多。我寻思  相似文献   

7.
京剧发展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赟 《民主》2010,(5):53-54
京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自徽班进京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它建立在中华几千年悠久的戏曲文化基础上,兼收并蓄、融汇贯通了大江南北诸多地方戏曲艺术的特长,形成了自己和谐独特的艺术风格及表演技巧.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和感召力。京剧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一个新高峰。  相似文献   

8.
京剧是流行于全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继承和发展了徽剧、汉剧和昆剧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吸取梆子、高腔以至地方小戏的优秀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加以丰富和发展,集中戏曲艺术优秀传统于一身,兼容并包、化而用之,逐渐形成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戏曲艺术形式。作为美仑美奂的国粹,它不仅创作出数以千计的传统剧目,在表演艺术、戏曲音乐以及舞台美术、服装扎扮等方面,也都形成独具特色的一整套完整的艺术体系,享誉国内外。京剧的形成是以徽汉同台、皮黄并用为开端的。1790年,浙闽总督伍拉纳为祝贺清高宗乾隆八十寿辰,带了当时在南方颇负盛名的安庆徽戏班“三庆班”人京,由于当时“都中人士,喜听新声”,盛极一时的秦腔又已被禁五年,加之徽班本身艺术成就很高,既有丰富优美、高亢激昂以二黄为主,吹腔、高拨子等为辅的动  相似文献   

9.
人的花朵     
徽班进京200周年时,我见到了久违的关肃霜。她已年过花甲,这次来京,是向首都观众作告别演出。如今,纪念活动虽过去多日,但每当想起她那精彩的表演,犹如想起我的旧游之地昆明一样,心中依然激动并荡起暖暖春意。 那晚,她一连衔领主演了《盗库银》、《伯牙碎琴》、《战洪州》三个剧目,文唱武打,风彩灿然,技艺惊动  相似文献   

10.
投资300万、推陈出新的越剧经典剧目《红楼梦》继在上海大剧院首演走红后,日前晋京演出同样备受瞩目。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这部“高投入、大制作、高质量”的戏剧精品,真正实现了“高回报”,仅在上海首轮的九场演出中就收回了投资成本。在传统戏剧颇不景气,经营正当艰难之时,新版《红楼梦》缘何能创造出“叫好又叫座”的“双赢效应”呢?过去,各地排一部新戏,一般是上边拿钱,下边排练,热热闹闹地进京演几场,求点名气后,便打道回府等着评奖,不打算也没把握卖票“商演”。对此,上海市文化局戏剧处处长李守成说:“这种排演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1.
在京剧的包公戏里,包公的脸谱总是黑的,以显示铁面无私。黑包公一出场,台下便响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而今,爱看京剧的人不多了,但包公精神仍是妇孺皆知,人人称道。  相似文献   

12.
灼见     
宏图 《瞭望》1990,(30)
在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前夕,中国戏剧出版社整理、出版了《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张次溪编纂),‘综菊部之珍闻,垂艺苑之故实’,弥足珍贵。《史料》有顾颉刚、郑振铎等先生《序》,其中程砚秋先生《序》尤引人注目,略云: ‘……青木正儿是一个外国人,以外国人而能著成中国的戏曲史,其研究的精神固然值得我们佩服,然究竟生  相似文献   

13.
整个80年代我是在中国京剧院度过的。这10年中,京剧有过上演传统戏和流派戏的热潮,但相继而来的则是无法抑制的不景气。在这10年间,没有新的京剧政策出台,而只是以17年中有过积极作用的戏曲政策,“三并举”——指传统戏、历史剧和新编现代戏同时并举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话剧舞台受到文化市场各种浪潮的冲击,或不景气,或跌入低谷,而北京人艺却依然故我,新戏不断,好戏连台,上座率高,不少话剧剧目的演出超过百场,成为话剧舞台上的一棵常青树,个中奥妙何在?笔者近日对现任北京人艺的第一副院长刘锦云进行了一次专访,他说:“演出超百场已成为北京人艺创作新戏、好戏的一条不成文的标准.”出人出戏拉开大幕才是真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一期间,江青推荐的(红灯记》得到了毛泽东等人的赞赏,于是,自以为功劳不一小的江青急于让各地的人01见识见一识,便组织了南下广州、上海的演出,结果盛况空前,好评不断。在1965年3月16R的(解放日报》上,首次出现了“样板”一词。文中写道:“……看过这出戏的人,众口一词,连连称道:‘好戏!好戏!’认为这是京剧革命化的一个出色样板。上海戏剧工作者更是争相传告,纷纷表示要_向京剧(红灯记》学习。”这是“样板”一词最初见诸报刊。也许因“样板”一词既新颖别致,又确实契合人们对这出优秀京…  相似文献   

16.
50年代,昆剧《十五贯》获得成功,周恩来总理赞叹:“一个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今天,当话剧滑入低谷,一出《魂系何方》,连演百场,振奋人心,大有当年《十五贯》的价值。 请看《魂系何方》所引起的“轰动效应”: 剧终,演员频频谢幕,观众却仍沉浸在戏里,迟迟不站起来。忽地:许多观众涌向舞台,有的拿出说明书,有的掏出笔记本,有的摸出戏票,请演员签名。 散场后的候车站,观众仍在兴奋议论:“这个戏不错,多年没看到了。”“戏正,演员演得也有感情。”“话剧嘛”,就是要这样,能够吸引人。”  相似文献   

17.
古往今来,凡是风格鲜明、气韵非凡、出神入化的知名演员,无一不是对艺术一往情深、执著苦练者。当今著名中年京剧演员宋丹菊女士在成才的坎坷漫长路途中所付出的辛劳更是常人难以承受,甚或无法想象的。苏东坡诗云:“菊残犹有傲霜枝。”恰是她的真实写照。她那顽强不屈、坚贞正直的人品戏德终于使她继承光大了乃父所创京剧宋派艺术的真谛,赢得了“德艺双馨”的一片赞誉。  相似文献   

18.
苏姗 《侨园》2015,(Z1):53
已经一个多月没进京进货了,原因是上一次进货量大,并且还有三次快递邮寄发货,所以,这次我进京除了精挑细选新款之外,一并把邮寄三次的货款还给商家。快递发货是商家销售的新手段,有的商家是见款付货,有的是赊销。为了争取客源,资金雄厚的商家,可以往外赊几万、十几万商品,但赊销有两种情况时常发生:一是赊销的货款如数到账;一是到账一部分或根本一分钱没有收到。没有收到货款的是赊销的商客跑了,商家找不到  相似文献   

19.
于建嵘 《团结》2011,(3):19-22
近来,一些地方关于公民自荐参选所在地区人大代表的消息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好像预示着一场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热"戏才刚拉开大幕。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存在即合理,  相似文献   

20.
邵华 《瞭望》1985,(31)
我虽然演了三十六年戏,但是让我演祁老爷子,我感到负担很重。一是我原籍浙江,一张嘴就怕“露馅”,因此,以前青艺排北京的戏,我就主动靠边站。这次是硬着头皮上。幸好有林汝为、李婉芬、“四大爷”、“白巡长”为我把场把关。家里还有个“保镖”——老伴林子丹,她是个老北京,也是老演员。二是过去我演的多半是老态龙钟的老人,而祁老太爷爱憎分明,是个倔强的老人。为了把老爷子的戏演好,我尽力琢磨剧中人的脾气秉性,在“善、诚、挚、抗”四字上做文章。后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