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钩 《同舟共进》2015,(2):82-84
【梁启超家乡的"乡自治"】古代中国有"社会自治"吗?一部分人认为有,因为中国自古"皇权不下县",县下面的广阔社会基层,悉由民间自治;另一部分人坚持说:传统社会没有自治,切莫夸大"皇权不下县"的说法。今人的论断,有时难免带有想象与偏见,笔者觉得还是那些在传统社会生活过的过来人的描述更为可靠。民国人蒋廷黻曾在口述回忆录中讲述了他家乡——湖南邵阳县的基层治理:邵阳县"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县份之一",但"广袤的辖区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的兴衰与其土地赋税政策密切相关。农民运动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未能实现自己的意愿 ,相反 ,却沿袭清政府的土地与赋税政策 ,“照旧交粮纳税” ,农民兄弟种瓜得豆。太平天国历史证明 ,农民阶级仅靠自己的力量不可能获得自身的解放。作为一场旧式的农民运动 ,太平天国没有也不可能制定科学而行之有效的土地和赋税政策。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刊行的《天朝田亩制度》(以下简称《制度》) ,只是农民起义领袖们理想天国的蓝图 ,在实际中却行不通。《制度》提出的平分土地的方案 ,是农民阶级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  相似文献   

3.
唐欣瑜 《新东方》2015,(2):20-23
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政府与农民是农村土地改革中的重要参与力量,有必要对地方政府的服务职能与农民自身的组织建设进行相关完善。应从发挥乡镇政府的基层服务职能、发挥区县级政府协调服务职能、发挥省级政府的政策服务职能以及培育农民维权组织与发展农民的土地中介组织几个方面予以具体完善。  相似文献   

4.
伏鹏 《传承》2012,(16):32-33,49
农村的社会化进程关系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我国农村居民的社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成为推动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观念的变迁正是推动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性影响因素,特别是农民土地观念的变迁,使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寻找土地之外的发展途径,寻找农村之外的发展空间,融入城市,融入二三产业的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5.
余世锋  陈清浩 《前沿》2010,(7):111-115
19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纷纷从拥护自由主义倒向独裁主义。《独立评论》作为继《努力周报》和《新月》之后的另一块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阵地,原先的一些自由主义思想家如钱端升、蒋廷黻、丁文江、吴景超到了19世纪30年代纷纷主张独裁,而一直被视为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的胡适也一度表现出对独裁主义的强烈兴趣。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纷纷倒向独裁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自由主义均抱着强烈的工具主义的取向,缺乏对自由价值的终极关怀,导致自由主义的集体性失语。  相似文献   

6.
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基于执政党土地政策变迁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问题的实质是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问题,乡村土地政治的逻辑就是共产党以土地为媒介或手段治理乡村社会。在梳理既有理论进路的基础上,本文从执政党土地政策变迁特别是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变化和调整来考察国家与农民的关系,认为在土改、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家庭承包制时期,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经历了国家建构与阶级解放、全面控制与依附、国家赋权与公民权的生长三个不同的阶段。在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中,随着人地流动的加剧,需要进一步调整土地政策,赋予农民更完整的土地产权,以土地为纽带把国家和农民链接起来,从而强化农民对国家的制度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所提倡的开明专制论,开20世纪中国政治保守主义思潮的先河。其后,古德诺、杨度的君宪救国论,国家主义派的醒狮运动,蒋介石的训政论,中国法西斯主义的鼓噪,丁文江、蒋廷黻的新式独裁论,林同济等人的新战国策,虽各有特色,但大体沿袭了梁启超的思路。10年“文革”中盛极一时的全面专政论,貌似激进,本质上却是十足的政治保守主义。新近被鼓吹的新权威主义、新保守主义,是上述思潮在新形势下的继续与翻版。政治保守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对幻想民主政治可以一蹴而就的一种惩罚,但它自身并没有象鼓吹者所标榜的那样,给中国带来稳定、秩序和效能,相反,倒是一次又一次地造成了巨大的动荡、无序及负效能。中国政治的民主化是在不断地克服了政治保守主义的冲击之后而逐步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宁夏 《求索》2014,(10):17-21
国家通过"向农民赋权"建构起一套农村地权制度,这种"赋权"将农村视为地权制度缺失的地方,将农民置于无权的地位。但是,农村有以土地的村社共有、平均分配为特征的传统地权习惯,农民凭村庄成员资格获得的地权是一种人格化的地权。地权因其人格化而具有不可交易性,限制土地交易与市场化配置,阻碍国家实现市场化改革目标。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强制固化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占有支配关系,在农村建构起物权化的地权制度,为推动土地交易与商品化创造条件。这种无视传统地权的强行建构在农村造成各种紧张,农民通过对各种制度、逻辑的选择性运用来消解这些紧张,抗拒国家力量的深入并维护乡村共同体的相对独立性,使国家地权制度的实际执行发生各种偏离。  相似文献   

9.
王昊文  牛磊 《传承》2008,(2):46-4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治国理念的提出,使得当前我国农民合法权益遭到侵害而无法实现有效维护的困境更加凸现。当前我国的土地产权和使用制度、二元户籍制度、就业和福利制度,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或者停留于文本阶段是农民利益受损的主要因素。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当前我国农民缺乏自身利益诉求表达的有效渠道。如果利益表达渠道制度不能够建立,其他制度的完善和改革的作用将会大打折扣。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有效整合我国当前分散的农民力量,实现各集团力量的相对均衡,从而为巩固政策的良性互动和制定提供持续的推动力和有效的监督力量。  相似文献   

10.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当前,农地所有权主体地位含糊,土地承包经营权被排斥在土地决策与增值收益分配之外,其权能有限,导致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农民利益分配失衡,市场价值难以实现,造成了农民合法权益严重受损。只有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淡化土地所有权,明晰集体与农户的权利边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诸项权能,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机制,建立强制性多层社会保障制度,才是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论点摘编     
《公安研究》2008,(10):50+78+89-94
农民土地产权资本化经营实现的法律保障李丽峰在《法商研究》2008年第1期撰文认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民土地产权保护的核心是重构土地财产权与土地行政权、国家征地权的关系,使之真正成为农民自主支配的资产和经营资本,通过产权———资本循环与增值均衡机制实现农业发展、农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农民市民化涉及两个相当具体的问题:一是进城后原先在农村的一些权益主要是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如何维持与保障;二是进城农民住房用地指标的保证与使用。这两个问题对于推进城镇化进程包括农民市民化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土地就是进城后农民的社保,“安居”才能“乐业”,所以,土地上的权益、落户城市的住房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土地就是进城后农民的社保,“安居”才能“乐业”。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权的基础。因此,我们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村税费改革是建国50多年来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为解决好“三农”问题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关系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一、农村税费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大步骤解放初期,我国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关系,在全国范围内无偿没收和征收了地主和富农占有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使农民拥有了…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视域中政府保障农民权益的困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治国理念的提出,使得当前我国农民合法权益遭到侵害而无法实现有效维护的困境更加凸现.当前我国的土地产权和使用制度、二元户籍制度、就业和福利制度,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或者停留于文本阶段是农民利益受损的主要因素.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当前我国农民缺乏自身利益诉求表达的有效渠道.如果利益表达渠道制度不能够建立.其他制度的完善和改革的作用将会大打折扣.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有效整合我国当前分散的农民力量,实现各集团力量的相对均衡,从而为巩固政策的良性互动和制定提供持续的推动力和有效的监督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无农不稳,农民无地不稳。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和饭碗。如果漠视农民的土地权,政府与农民的土地纠纷屡屡发生,群体性农民“民告官”案件增大,将成为影响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因此,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土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土地流转要协调好国家、农民和经营者的利益关系。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干部,机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只要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时间在承包期限内可长可短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制度的现况及变革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才 《长白学刊》2007,(4):83-85
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与土地承包政策框架下,由于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不平等配置与限定性,形成了所有权对使用权的过多剥夺与侵害,限制了农民的土地发展权。合理保护土地使用权并进一步解除对农户土地权利的约束,是保障农民土地财产价值充分实现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清华大学历史系的著名教授,陈寅恪的治学风格与蒋廷黻所倡导的“三个并重”的清华“新史学”取向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陈寅恪的治史取向和方法特征体现在:具有中西兼综的学术视野和多种语言文字能力,能够广泛使用中外史籍材料和各种语文工具来研治历史,强调史料是治史的基础,反对脱离史实的“微言大义”;既精于考据,又善于会通和综合,主张在史实中求史识,能够在考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通识性见解;既能以哲学的眼光来看待历史的发展演变,对以社会科学方法治史持肯定态度,同时又强调要实事求是、论从史出,反对以西方的理论假说对中国历史作任意解说。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陈寅恪既是清华“新史学”取向的同道者,也是“新史学”方法的践行者,陈寅恪及清华史学共同体的治学取向与方法,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耕农是英国的富裕农民阶层,它伴随着圈地运动和土地市场的发育崛起,成为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中生机勃勃的力量。但英国并没有最终形成强有力的农民经济,自耕农随着圈地运动的加速进行而走向衰落,然而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仍呈现出不同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房绍坤  袁晓燕 《探索与争鸣》2023,(4):112-124+179
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应首先明确进城落户农民是具有主体指向性、阶段过渡性、现实长存性、时代性的特殊农民群体,其土地权益应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其相关权益。当下,应详细梳理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保障困境的利益主体多元、侵害行为隐蔽等表因,解答农村产权个体归属、进城落户农民成员身份、权益属性抉择等深层疑问。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保障的策略,应以平等与自愿为价值导向,通过涉农改革进一步彰显土地权益之财产性,构建法治化与渐进市场化的有偿退出与转让机制,并依据其成员身份保留这一群体在农村的后路,使进城落户农民各取所需、进退皆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