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经验认识方法就是人们获取感性经验材料的方法,它主要包括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自身感觉器官或凭借科学仪器去认识自然现象的感知过程。所谓自然发生的条件,就是说人们在观察时不干预自然现象,即使运用仪器也应保证其不改变自然现象的基本形态和运动的原有进程。观察有二个显著特点:其一表现为感性知觉活动。感性知觉是人们对当前刺激物整体属性的一种直接反应。我们的视网膜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大量的外界光刺激。但是其中的大多数刺激信息在传递给大脑的过程中就已经被筛选掉了。只有那些有意义的信息才会形成我们的知觉,这就是知觉选择性作用的结果。其二表现为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去直接认识自然现象的能动活动。  相似文献   

2.
“格式塔知觉整合”是格式塔心理学的认知原理,“格式塔”即“整体”或“完形”的意思,它强调以主客因素有机整合的完整方式来认识事物。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具有开放性、知性和动态性,作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核心竞争力既应指对企业技术、资产、知识或机制等的整合,更是指在特定领域的竞争中企业和环境有机互动的结果,其全部过程的展开正是一种完形的知觉整合竞争。  相似文献   

3.
全燕 《学习与实践》2024,(2):123-131
虚拟现实与我们共在已多年,当其携数字基础设施的强大力量回归后,成为重新定义用户生活体验和所在空间视角的媒介形式,并引发了独特的美学体验。围绕这一美学体验的中心问题不是虚拟对象是否真实存在,而是虚拟现实媒介如何将我们日常的感官和知觉能力虚拟化,从而使我们在虚拟世界中具有知觉主动性。虚拟现实媒介的美学逻辑表现在沉浸式美学体验和计算美学体验上。这些体验基于计算视觉文化的支持,强调物质世界可能总是悬浮在身体、技术和审美调解之间。主体似乎在审视着一个可以随意支配的世界,但忽略了他们自身也被算作其中的一部分。虚拟现实媒介并没有使世界变得触手可及,更多地是体现了海德格尔所描述的只剩下“技术关系”的境况。  相似文献   

4.
(一)意象结构与对象结构 我们知道,无论在审美或一般的认知中,对象与我们所能知觉到的形象是有区别的。对象对我们的呈现程度只能是我的感官和思维所能达到的程度。美感主体头脑中的意象,只能是经过特殊的心理机制过程加工而成的自己的意象。这种独特的意象有什么样的特殊性呢? 第一,美的意象是对象的类似物。我们先看一般心理学的实验。认知心理学家谢泼德(C、A.Feng)在1972年有个实验,要求被试对还没有折迭的正方体的六个方形作出判断,被试需要从二维模式中决定:如果把这些方块折成正方体,那么在图形中所标志出的两个箭头是否会相碰?研究者记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哲学从根本上讲是反美学、反审美的。他的这一思想贯穿其整个哲学体系中。 要弄清楚庄子的反美学思想,我们应当首先确定“审美对象”这一概念的特征。因为任何审美活动都必须要有审美对象。不论是唯物主义美学还是唯心主义美学,不论它们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分歧有多大,在一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审美对象必须是有象的(包括实象和虚象),并且,审美对象必须是可以感知的。黑格尔说:“美是理念,即概念和体现概念的实在二者的直接的统一,但是这种统一须直接在感性的实在的显现中存在着,才是美的理念。(着重号为作者所加)不去考虑“美的理念”正确与否,我们注意到这个理念必须直接体现在可感知的“实在”中,才能成其为美的理念。这个作为审美对象的“实在”显然是有形象的,并且可以被人的感官所感知。朱光潜认为:“‘美感的经验’就是直觉的经验,直觉的对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家认为,在生活环境中,人的感官要受到两种刺激:一类是物,一类是人。如果眼前有一个人,我们就会对他产生印象,这个心理过程叫“知觉”,由于它是针对人的,故称为“人际知觉”。“偏见”产生的最初原因即来于此。首先来自“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微妙地影响着人们相互间的关系。然而,第一印象又往往不很准确,因为在很短的接触中所依据的材料十分有限,据此来评价一个人往往不可能完全正确。可是,人际交往中人们难免受第一印象左右。其次,构成人际间偏见的主要原因来自“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在于只是依据一些间接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西方美学认为只有人的视觉和听觉才属于审美感官,因为它们是“思维”的器官;而中国传统美学却认为味、嗅、触、听、视五觉都为审美感官,因为它们应是“享受”的器官,且特别重视为西方美学家所贬斥的味觉的作用。对审美感官的划分,乃是以中西方对美和审美的看法为根本依据的,其中更包含着中西方哲学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虚拟现实艺术以“身体—主体”图式的沉浸式感觉撒播和交互性审美形态,再次更新了数字化语境中的艺术活动方式。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自由开放、立体多元、兼容共享、延异可塑等媒介特质,身体在“超真实”虚拟时空的审美交往中不断实现本体性的价值重塑,拓展其新颖别致的知觉经验和审美能动性。虚拟现实艺术在更大程度上激活了大众化艺术创造意识及其个性化审美表达自信,进而成为展现大众化主体审美意识的主要艺术形态。随着全民文化消费结构的更新、审美文化意识的不断加强和相关基础研究的深入,虚拟现实艺术将会建构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审美话语体系,并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美学价值与意义拓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形而中"的审美文化史,我们的研究方法既不是单纯的逻辑演绎,也不是单纯的经验归纳,而是一种经验描述的方法。我们的审美文化史是要借助"审美思想史"和"审美器物史"的已有成果,在其预留的"箱体空间"之间进行运作。反过来,正是通过我们这种"形而中"的努力,才能把以往的"思想史"和"器物史"联系起来,以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美学史"。  相似文献   

10.
能量理论在杜威的美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杜威赋予了能量以客观的运动过程,把它作为了审美实践中的一个内在因素。杜威认为能量并不是一个纯粹主观性的抽象产物,而是在有机体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因此能量的产生体现了主体与客体、内在与外在的相互联系与统一性。在审美实践中,能量受到了艺术品节奏的影响,以合理的方式形成的艺术节奏对于能量具有引导作用,与此相反,以机械形式或者片面夸大某些艺术手法所形成的节奏则对能量的组织具有阻碍作用。从整个审美过程而言,审美活动是朝着经验的形成方向发展的,能量对于这个过程具有推动性的作用,因此,能量实际上推动了经验的圆满形成。能量对于审美经验的形成以及审美活动的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审美活动的一个内在因素,它贯穿在整个审美过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11.
刘海萍 《理论月刊》2006,(12):132-134
行政腐败是一种在行政部门中普遍存在的行为现象,对它的存在进行心理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不同的知觉类型透析了行政腐败的四种类型,即物知觉产生的主动腐败、角色知觉形成的模仿腐败、人际知觉形成的被动腐败、因果关系知觉形成的群体腐败。最后提出通过知觉主体的主观因素和知觉对象的客观因素两个方面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12.
不论东方美学还是西方美学,二十世纪都是一个走入困境又寻找出路的时代。(尽管中国美学的困境和“突围”是二十世纪晚近的事)。本世纪初的1903年,威廉·奈德在《美的哲学》一书中开头第一句就预言:“美的本质问题将作为一个理论上无法解答的问题被放弃。”这个预言尽管没有完全应验,但却符合了二十世纪美学的总体趋势:本体论美学走向终结,经验美学大角度崛起。这就是引入注目的西方美学重心的转移——从客观论转向主观论,从本体论转向审美经验。由于审美主体和审美经验的被强调,“审美态度”就被历史地推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审美态度的转变为视角,我们就会对二十世纪美学的原野有着一个比较具体和清晰的切入点,同时,也会对二十一世纪美学的走向提供一个思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陆乐 《小康》2008,(1):96-98
"如果今天是超越普通日子的一天,如果今天是我们为数不多的、不仅是作为哈佛人聚集在一起,而是与一个更为广阔的学术、教学与学问的世界站在一起的一天,那么,现在就是哈佛以及像哈佛这类大学去思考的时候了:在这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我们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电视观众的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观赏电视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它是审美主体的内在心理与审美对象之间进行交流或相互作用之后所产生的结果。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在《伦理学》一书中对审美经验进行了详细描述,归结出审美经验的六个主要特征:a、审美经验是一种在观看和倾听中获得的极其愉快的经验。这种愉快是如此强烈,以致于可以使人忘却一切忧虑,专注于眼前对象;b、审美经验可以使意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化与感知觉郑雪人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物理世界中,每时每刻都要与之交流。而感知觉是人主观的精神世界与客观的物理世界交流的唯一“孔道”或途径,通过感知活动。关于物理世界的信息才有可能进入人的主观世界,由此才会产生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等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中国消费文化中,"审美回归生活世界"的现象既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又有其历史局限性。一方面,"审美回归"还原了感性的应有地位,促成了艺术向日常生活的渗透,在某种意义上为理解审美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另一方面,时下的"审美回归"停留于感官享乐的浅表层次,缺少了精神超越的维度,结果往往使人们缺乏对政治权利、社会改革等更为宏大的目标的热情,导致当代人使命意识的弱化。  相似文献   

17.
审美经验在艺术教育与批评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代艺术教育与批评普遍存在审美经验维度缺失的情况,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艺术教育与批评强调审美感悟和体验的诗意化传达传统,推进中国特色的艺术审美经验教育与批评:在具体的批评过程中,既从特定的理论视角出发对艺术文本进行分析、阐释和评价,又要努力传达源自文本鲜活的美感体验和审美肌质,实现艺术教育与批评的体验性、审美性和思辨性、学术性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领导艺术     
《新东方》2006,(7):51-51
领导艺术是领导方式、方法在不同的情景中随机运用和综合运用。领导艺术有三个层次:一是悟性层次。这是在经验基础上产生的知觉判断,还不是清楚的理性结论。它是领导艺术的初始层次,也是高层次领导艺术形成的基础。二是理性层次。这是对领导理论、方式、方法的自觉的随机运用。  相似文献   

19.
现象学是认识论哲学,它对哲学美学的建树在认识论美学方面,然而它所促成的历史性变革却在本体论美学。审美是知觉现象学还原近代认识论美学诸家有的把审美归结为知性,有的把审美归结为感性亦即知性的模糊表象,还有的把审美归结为以理性为基础的感性。但经验表明,审美过程既不出现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也不出现辩证逻辑的范畴流动。认识论美学由此而陷入了困境。为摆脱这一困境,心理学美学把审美归结为个体的心理体验。但个体的心理体验不能说明审美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又使心理学美学出现了危机。作为现代认识论美  相似文献   

20.
蒙金含  林树明 《求索》2008,(5):177-179
《文心雕龙·辩骚》作为刘勰文艺思想的“枢纽”,全面反映了他对楚辞的审关方式和评价标准。刘勰对屈原的高度赞扬和欣赏,表现了他对楚辞的钦慕式的审关认同,这种审美认同感最终导致刘勰对楚辞审关超越意识的形成。刘勰的文学批评是以其思想素养为基础的,他将不同的思想糅合在文学审关活动中,形成独特的审关经验,这种审美经验也是他在《文心雕龙·辩骚》中对楚辞形成钦慕式审美认同感、实现审美超越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