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云涛 《前沿》2009,(1):41-45
本文依据黑格尔对施莱尔马赫的批评,从信仰与理性关系的角度探讨两人宗教思想的差异。首先分析了二人面对的相似处境:以理性为特征的近代文化和信仰的冲突。施莱尔马赫将教义学看作是历史神学的一部分,认为它是一门实证科学,系统描述作为基督教本质的“情感”。黑格尔批判这种情感宗教,认为情感是主观的、低级的,无法把握真理,只有理性才能认识真理,保证信仰的普遍客观性。两人的这种差别鲜明地体现在三位一体学说上。他们的冲突体现了信仰与理性、直接性与间接性、描述与规定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要讲的主题就是“真理”二字,从政治上讲,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从宗教上讲,佛祖释迦牟尼提倡“真理与大真理”为他人加持。因此,人人都要讲真理,我本人也是信奉真理之人。以前我出国时有记者问我:“你现在被认为是爱汉人者,你对此有什么评论?”我答:“我是一个爱真理的人。”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人们对真理有着诸多片面性的理解,而在整个人类文化的观念系统中,真理的含义是多样性的,它们之间并不能够简单的相互否定。广义上的真理就是人们“信”以为“真”的一种“观念”、“理念”,它具体表现为理性真理、非理性真理、科学真理和非科学的信仰真理等类型。不同类型的真理观,其真理的含义、求证和检验标准皆有着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肖福平 《求索》2008,(3):88-90
思辨理性的进程以理性存在为前提,通过理性存在的本质展示人之“此在”的自由必然;任何关于“此在”的理解和追问就是对“人与世界如此存在”问题的关怀;作为人的主体行为的模式,康德认为时空都是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凭借关于时空的纯粹思辨,理性同样能够在知性对象以外构建起绝对的原因世界;理性思辨的目标不是现象、条件者和有限,而是绝对的源泉、无条件者和自由之在。本文沿着上述逻辑阐述了康德理性思辨的进程,并以此探讨康德哲学里的“回归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价值与真理是贯穿于全部人类生命活动领域的两项基本目的追求,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人类对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自觉意识和运用。价值的本质存在于人的生存活动所必然形成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关系之中。真理的本质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真理是有价值的,对价值的认识又具有真理性,价值是否有真理性,真理是否是真理,都要通过实践去检验。  相似文献   

6.
曾经有位教授告诉记者。美利坚民族为何常被人们称之为注重实际的民族.关键在于他们随时随刻弃旧图新.他说.美国人有两句格言:“有用就是真理”“新的总是好的。”  相似文献   

7.
李海燕 《求索》2008,(2):168-170
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性已经成了人类共同的追求目标,现代性的含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成了一个复杂的词汇。所有的现代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思维方式都是批判理性。现代性的历史其实就是理性与非理性、现代与后现代两种力量的不断对抗、互相消解的历史,这个历史仍在继续。现代性将会成为现代人心中的永远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靠“说”,又要靠“做”。“说”即“言教”,是通过宣传真理,用真理的力量去教育人、号召人;“做”,即“身教”,是通过身体力行,用人格的力量去感染人、征服人。“言教”与“身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9.
犬儒的生存状态与启蒙理性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犬儒式的生存成为人们基本的生存状态的时候,就迫切需要重提启蒙,让启蒙的智慧与勇气帮助人们从自私、犬儒、蒙昧的状态中警醒过来,重建健康的个人、民族的理性。考察康德关于启蒙理性的思考,主要是从理性的私下运用和公开运用两个向度讨论启蒙。首先是“自我启蒙”,每个人都应该要求自己不要让唯利是图的非理性的理性控制自身,尽可能正常、健康、道德地使用我们的理性。其次是制度启蒙,其要点是法与公民的相互启蒙:法给公民以健康运用理性的基础、框架、保障和必要的限定,而公民对法的相信、依靠、服从,以及必要的怀疑,使法得以落实为实在、有效的活法。  相似文献   

10.
正确理解“什么是哲学”这个比著名的哲学基本问题更为根本的哲学 问题,是当前哲学改革的出发点。哲学的本性不是“哲学无定论”,也不是“哲学非科 学论”。哲学研究真善美。它所研究的真理包括“知识真理”和“价值真理”。所有的 科学都以“知识真理”为研究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科学。但哲学研究的直接对 象不是外在的现实事物,而是社会意识。哲学是对社会意识中人和世界的根本属性 以及人与世界的一般关系的种种观念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11.
许晓平 《新东方》2005,(10):1-1
在谈到民主决策时,“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中”和“少数服从多数”是经常被提到的。这两个说法,表面上看是相互矛盾的。既然真理在少数人手中,那为什么还要少数服从多数,这一服从,不是把真理给放弃了吗?学问出自矛盾中,从表面矛盾的事物中寻找其统一的实质,这正是辩证思维的特点。“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中”和“少数服从多数”就属于这类表面矛盾而本质统一的情况。两种说法,是从不同角度阐述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 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中,是从真理产生的过程来说的。真理不可能被大家同时认识到,总有先后之分,也就是说先认识到真理的总是少数人。在这个意义上,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中,是指真理产生的开始阶段的特征。当我们把决策过程当作一个过程来看时,很明显,两种说法是针对决策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层面来说的。一个好的决策,不能没有好的思路,不能没有思想火花。而这可称  相似文献   

12.
政治妥协的根源、价值与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妥协常当作贬义词,常与“懦弱”、“屈服”甚至与“背叛”、“投降”等联系在一起。其实在政治生活中,政治妥协并非是或者并非只是消极的。正如美国学者多比尔曾经指出,没有人喜欢妥协,但每个人都在妥协,妥协遍及人类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妥协其实是一种基本的常见的政治现象。作为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政治妥协也必然有其存在的理性与道德基础。一在远离公共生活的纯粹私人领域,个人也许无需妥协,然而,亚里士多德等许多先哲早已指出,人只能是政治动物、社会动物。在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人的理性行为在许…  相似文献   

13.
监禁行刑社会化和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能够更好地“再社会化”。监禁行刑改造是“再社会化”的前提,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是“再社会化”的保障,“释前改造”和“释后保护”工作是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系统工程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辽宁省内某些监狱和部分地区刑释人员进行调查,本文对现阶段监禁行刑社会化工作和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工作之间存在的“映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为视角,探析监禁行刑社会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监禁行刑社会化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理性的二因素与科学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清胜 《求索》2007,(2):125-127
人的理性包含有逻各斯和努斯两个内在因素,有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种基本形式。受此规定,科学理性也是由其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两个基本方面构成的,而实践理性又包括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矛盾的方面。科学理性这一特殊的结构,使科学不仅在其理论旨趣上具有“学”与“用”、“知”与“行”的二重性,而且在其实践功能上具有“利”与“义”、“福”与“德”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5.
滥用理性与“无知之幕”──我谈哈耶克李曙光聪明的人百分之百地信赖自己的大脑,但聪明人的大脑也有不管用的时候。我把这称为"理性的局限"。若把这种理性的局限强加于人,那就是一种理性的滥用了。说起来,地球上有许多智识者都跳进了理性滥用的火坑。对理性的过于推...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群大学生,他们有的刚从外地考入上海,有的则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有的是刚刚递交入党申请书的积极分子,有的是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老党员”,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与农民工子弟携手相伴”。他们就是上海大学“慈善蓝纽带”爱心志愿者服务社团的大学生们。  相似文献   

17.
《人大建设》2006,(7):55-55
马涛在近日的《社会科学报》上撰文: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有一个核心前提假定:人都是自利的,都是追逐个人私利的理性利己主义者。“经济人”是人亘古不变的、永恒的本性。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家都把“人的本性是自利的”这一论断作为研究一切经济问题的出发点。但在西方,“经济人假设”是被严格限制在经济学理论研究领域内的。而在西方经济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将这一理论“假设”滥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2%。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失眠发生率; 全球睡眠调查(SLE-EPsurvey2002)表明,45.4%的中国人有失眠问题; 45%的车祸与睡眠不足有关; 50%的工伤事故与睡眠不足有关; 慢性失眠者发生事故的风险率是正常人的4.5倍; 失眠症是一种未被广泛认知的疾病……白天。他们强打精神。在办公室里上演“金枝玉孽”;夜晚,他们精力掏空。无缘一晌贪欢,鄙视夜夜笙歌,甘做夜间“宅男宅女”的他们没有别的奢望,只求美梦一场。然而。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愤愤不平:“为什么老天连这么一个小要求都不能满足我?”于是,他们压抑许久的小火山爆发了。决心找出偷走睡眠的“可恶小偷”。  相似文献   

19.
刑期奇闻录     
刑期2528年美国有位30岁的男人,因在十一个城市犯了81起拦路抢劫案和强奸罪,1982年被法庭判“有期徒刑”2191年,1983年1月,法庭又决定给他加刑327年。这样,他的总刑期为2528年。刑期7109年1969年6月15日,伊朗法院对两名诈骗犯分别判了监禁徒刑7109年。他们的刑期计算是和盗窃诈骗的金额成正比。判处监禁6万年震动世界的西班牙食油中毒案,造成600人死亡,2.5万人致残。4月19日一位国家检查官在法庭上要求法官对8名主犯每人判处6万年监禁,受到旁听者的热烈欢呼,这些不法商人…  相似文献   

20.
北京的王文彬、沈阳的王绪余及身在台湾的纪福和,他们三人都是日寇占据青岛时期,在青岛市立中学(今青岛第一中学)同年级的同学。他们热爱文艺,由相惜而心手才相连,他们承受着敌伪的压抑,都想抒发积愤,乃籍纸篇写作组织了“星大文艺研究社”,虽是以手抄稿形式默默隐现在同学眼前,却犹如一粒大种,引燃了校园的那片沉寂,“星火”燃烧了,他们三人也为了抗敌而离散,远走他方。50余年后,历史的巨轮辗过了他们历程上的苦难,虽已分居在两岸三地,却终于在祖国的大地上重聚一起。去年,他们被告知母校青岛一中建校75周年的喜讯,三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