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今中外,对于读书学习均推崇备至。“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能读书才必博”等论及读书的名言佳句比比皆是。尤其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历来尊崇书香门第,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等关于刻苦读书的励志典故人们更是耳熟能详。  相似文献   

2.
【多读“无用之书”】李浴洋:陈老师,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很高兴可以就“读书”这个话题和您做一次访谈。关于“读书”,您先后写过《书里书外》《书生意气》《漫卷诗书》《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与《读书是件好玩的事》等。我注意到,从1990年代开始,差不多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您都会应邀撰文或发表演说来谈“读书”。  相似文献   

3.
刘金英 《乡音》2023,(11):40-41
<正>在封建社会,许多家庭坚守“读书”“科举”“做官”,光宗耀祖,富甲一方。然而,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河北武强县刘南召什村却出了一个“父子双进士,叔侄三举人”的名门望族。笔者从有关文史资料查阅中看到,这个名门望族的崛起,经历的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蝶变——即从诗书传家、做官,以坚守“贫无妨”而传为佳话。执着于诗书传家  相似文献   

4.
女人与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虽说对任何人都适用,但对于女人来讲,尤其如此。世间那些优雅的、有格调和品位的女人,无一不是在书籍的浸润中脱颖而出。那是任何化妆品都打扮不出的美,发自心灵,由内而外。喜爱读书,对于女人,是一件幸事和乐事,喜爱读书的女人,常常受到世人的敬重。古时候,读书的女人如同凤毛麟角,却留下了李清照、朱淑珍等一些女子的传世诗文。她们因才华而青史留名,既展示了女人不输须眉的才智,也为我国的文学之库增添了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5.
读书人几乎人人看重自家藏书,而老了之后,总有撒手之时。晚年该如何处理私家藏书呢?不少文化名人在暮年主动散书,善莫大矣。 虽有"诗书继世,五世其昌"之类的古训,但将藏书留给后代未必是明智之举。“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自己不买书、不藏书者不知聚书之难、读书之乐。  相似文献   

6.
我爱读书     
陆勇飞 《群众》2016,(1):70-70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无一不体现了个人的气质、内涵和素养。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一个人的气质、内涵和素养与其知识学问有着莫大的关系。我爱读书,生活因读书而精彩。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中国人习惯把读书与做官联系在一起,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等等,都是为人熟知的例证。说到底,似乎读好书,就能做到官,而做了官,就可功成名就,拥所欲求。然而,十年寒窗实属不易,仕途艰险也在所难免。有道是,读书难,做官更难,而做一个好官则难上加难。尽管如此,苦读诗书以考取功名始终还是一代代文人学子的唯一追求。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也逃脱不了世俗的框框,自小便知用功读书,长大考上大学,完成学业,走上社会后开始在仕途上一步一步向上攀行。时间…  相似文献   

8.
【儿童阅读的价值】关于阅读,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中国人讲究耕读传家,即便是在农耕时代,“知诗书、达礼义”也与“事稼穑、丰五谷”一样,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让孩子早读书、多读书,这是全民阅读的根基,亦是文化薪火的传续。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研究成果表明,早期阅读对一个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儿童在学龄前阶段阅读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后期学业成绩,因为阅读能力是基础能力,其它每一学科的学习都依赖阅读的基础,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许多家长十分注重“谁来指导少儿阅读”“如何指导少儿阅读”的问题,他们习惯于借助各种书单、榜单选书,或关注网红阅读推广人。其实我一直认为,阅读是孩子们的一种自发性行为,并不需要外力强行灌输。只要成人提供足够丰富的阅读材料与足够的闲暇时间,鲜有孩子不爱阅读的。  相似文献   

9.
陈元邦 《政策》2010,(11):59-59
好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自觉。这里的"好",是喜好、爱好。读书,应当是建立在爱好之上的一种自觉。不吃饭人则饥,不读书人则愚。中华民族是个善读书的民族,自古以来,流传着匡衡墙上凿洞“偷”光读书、孙敬“悬梁刺股”读书、车胤借“萤光”读书等故事。读书有功利与非功利之分。  相似文献   

10.
思想品德教师应怎样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全面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我想到了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也想到自己专业发展必须坚持的另一种"三多精神"——多读书、多研究、多反思。一、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读书对于我们成  相似文献   

11.
陈鲁民 《人大建设》2007,(12):39-39
多学习以养才气。领导干部大都是层层选拔上来的人才,理应才气十足、才华横溢,这也是工作的需要、时代的要求。才气,是领导干部称职的必要条件。有才气的领导,博学多识,明察善断,善于把握全局,推动工作;而才气平平的干部,往往孤陋寡闻,优柔寡断,没有魄力,难负众望。但才气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没有捷径可走,是勤读书、多学习、广历练、常思考的结果。特别是读书学习,是才气的最重要来源,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读书学习,不仅要学习革命理论、马列经典,还要博览群书,学经济,学科学,学历史,学常识。书读多了,学问大了,才气自然也就来了,主持工作、驾驭局面也才会游刃有余、成竹在胸。  相似文献   

12.
近日,省政协副主席段惠军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就“如何读书”作了专题讲窿,这是省政协开办“政协讲堂”以来的第三讲。在讲座中,段惠军就读书的意义、作用,如何培养读书习惯,应该读什么样的书等作了悉心讲解。他指出,读书可以开卷有益汲取丰寓的知识,读书可以人生借鉴汲取处世的经验,读书可以怡情悦性疗愈身心的倦态。  相似文献   

13.
今天读书已蔚然成为一种风尚。大家不仅谈书论书,而且也都在做着相关的读书节目。我属于好读书的那种人,但却常常“不求甚解”。读书读到“甚解”,我以为那是学问家研究者的事,以读书自娱,我觉得还是“浅尝辄止”的好,消遣的目的才能达到。不过我还是爱看“读书节目”,爱浏览“读书指南”之类,它可以帮我在最短时间里了解书的市场和书界的行情。人的一生不可能读尽所有的书,也不可能全知道世上都出了些什么样的书,以有限的时间而读所要读的书,惟有通过“读书节目”和“读书指南”,才不失为想读书而又有好书读的终南捷径。一般来说,读书人被…  相似文献   

14.
读书无尽意     
2006年以来,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的共同倡导下,“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充实,方式不断创新,影响日益扩大。目前全国所有省(区、市)都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400多个城市常设读书节、读书月,“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越来越浓厚.  相似文献   

15.
矢弓 《今日海南》2014,(5):15-15
<正>当今一定年龄的官员,大概都还记得当年批林批孔时曾走红中国的一首唐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饱读诗书的毛泽东让人查找出处,使得很多人都明白了焚书坑儒的故事,以为推翻秦始皇的刘邦项羽是不读书的。尔后中国曾好长一段时间,政界人士都以"大老粗"为荣,虽然当时人们批林常说的开场白是"不读书,不看报,什么学问也没有的大野心家,大阴谋家"。  相似文献   

16.
凌龙华 《群众》2017,(16):61-61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传统社会,乡土中国,文化始终根植于“耕读”两字。“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从建树角度论,读书也是耕种,且是最有收获的“百年大计”。“坑灰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嘲讽的是草莽英雄对文化的蔑视,隐痛或为“百无一用是书生”。但历史的舒展随即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不读书”的英雄一执政,幡然省悟,则无不对文化推崇倍至。“马上得之,焉能马上治之?”于是,汉高祖刘邦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向孔子敬礼,一举把儒家文化抬举到治国平天下的“庙堂之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在全市形成“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讲廉洁、讲诚信”的良好氛围,多年来,上海市纪委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开展以“读书修德、以德誊廉”为主题的“读书思廉”活动,各单位党委(党支部)和纪委部门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思廉”活动。  相似文献   

18.
新蔡县开展的“读书兴农”活动,以“读书、扶智”、“先富脑袋、后富钱袋”的工作思路,激发了农民“人人读书”、“户户争星”的热情,激活了农村工作这盘棋,找到了一条做好农村工作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在读小学时,校长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回答:“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的回答:“为明礼而读书。”周恩来则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在给一位同学的留言中写到:“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之时。”在中学时期他写过  相似文献   

20.
羽戈 《同舟共进》2021,(4):14-17
【读书不二之法】俗云“文无定法”,读书亦然。选择哪种读书方法,首先取决于读书人的资质。如孔子所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生而知之,出自天赐,可望而不可即,不在谈论之列。以下如“学而知之”“困而学之”等——此处之“学”,权且简化为读书——依然有高下之分,有人可一心二用或多用,同时读好几本书,有人则分心乏术,只能一本一本来苦读;有人可一目十行,一日数本,有人只能一行一行来推进。要言之,聪明人有聪明人的读书法,笨人有笨人的读书法,听人传授读书经验之前,最好能确认自己究竟长于什么,短于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