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蒋一苇在著名的《经济民主论》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人的两次解放。他认为:资本主义的伟大历史功绩,是把劳动者从封建的人身依附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人的第一次解放”;社会主义不同层次的集体组织和群体意识的形成,使人由“个体人”转化为“集体人”,将是“人的第二次解放”。今年3月,他在给笔者的一封信中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的灵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本主义”,如果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是历史的方向,是否由于生产、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从以个人为本位的人本主义发展为以集体为本位的新的人本主义?其实社会主义冠  相似文献   

2.
集体主义内涵的嬗递式发展过程是指:集体主义从确立、发展到完善、成熟,其内涵阐释是以人的本质的历史性为基础,以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发展演变为依托,依次紧扣社会本位、个人本位、双向兼顾两者利益、多方协调各方利益的理念演进主轴,逐渐通过一个否定、再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自我扬弃过程.新中国建立以来,集体主义内涵大致经历了从单极绝对的集体主义内涵确立,经过矫枉过正的集体主义发展,形成双向兼顾的内涵骨架之后,最终逐步形成成熟理性的集体主义内涵机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利益集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社会存在,与改革息息相关。人们如能深入理解利益集团并把握它们的操作机制,不啻为社会发展增添强劲动力。一、存在方式与运行方式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集团从自在群体到具有共同心理定势群体再到组织化群体,是它们已经和将要经历的三种存在形态。由于各利益集团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尽相同,决定着它们的利益、要求与期望颇多差异,而差异就意味着矛盾。可以说,相互间的矛盾运动就是利益集团的基本运行方式。不过,在利益集团不同存在方式中其矛盾运动又有着不同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及其融合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晓丹 《理论探讨》2005,(3):122-124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整体主义,而西方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两种文化价值取向在某些方面有互相融合的生长趋势。一是现代民主的发展取向———科举与选举的融合;二是现代治理国家的制度取向———礼制和法制的融合;三是现代国家权力制衡结构的发展取向———五权分立制;四是科学研究方式上的革命———"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融合;五是协同性思维的产生———整体性思维与个体性思维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贾孟喜 《理论探讨》2006,3(5):51-54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创立时期提出,人类历史的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这是两个具有历史观意义的重要命题。此后,个人发展问题成了马克思研究的一个主题。马克思从个体人的发展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后来进一步将人类总体的进步、社会历史的未来发展落脚到每个人的个性发展上,这表明个人发展是唯物史观的基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都只有以个人发展为前提进行说明,才能得到科学的理解。由此形成这样的观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个人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6.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对人的价值而言的,是人的价值关系中相互对应,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两个特有的构成部分。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分析人的价值也必须在这个“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考察。因为人的价值在本质上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认识上的一种反映和概括,它只能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只能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把握。所以,就人的价值而言,既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人的个人价值和人的社会价值。所谓个人价值,就是以个人为价值主体,以社会为价值客体而言的。在这一价值关系中,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社会对个人多大程度的回  相似文献   

7.
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职工发展问题都意义重大。抓住了职工发展,就在最重要的环节、时段上抓住了人的发展。职工发展包括职工群体发展和职工个体发展,本文就职工的个体发展作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全新的执政理念,其理论源头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本主义思潮,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以这一理念的提出为标志,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并将进一步展现出新的走向,即从政府权力中心走向公民权利中心,从经济增长主导走向社会发展主导,从社会价值本位走向个体价值本位。  相似文献   

9.
人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个人精神的和谐,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对社会成员个体精神和谐的塑造。 精神的和谐,是个人形成健全人格的前提和表现。对个体的人来说,肉体固然是生命的基础,但人要保持理性、获得发展、创造价值,都必须有和谐精神的支撑。人如果没有精神,就失去了人的本质意义;人如果精神不健全,就不能正常生存发展,并可能对社会产生危害。人是构成社会的细胞。社会要和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觉是随着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提出来的。文化自觉从基本词义上看,所表达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在文化方面的自觉程度。从历史来看,文化自觉经历了个体文化自觉、群体文化自觉和人类文化自觉三个发展阶段,人类历史的发展本身也表征着人类文化自觉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存在的中心问题 ,也是人的生存论的基本问题。因此 ,在社会存在总体和社会本质的意义上 ,这一问题就是一个具有总体性意义的问题。现实生活中通常在价值论的意义上所提出的这一问题 ,其解决必须有存在论上的考量才是可能的。只有坚持价值论与存在论的统一 ,才能全面理解和正确解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种统一的把握 ,其结果就是对于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共生论把握。这种共生论的把握也就是所谓社会本位论的把握 ,其最终的价值形态就是新集体主义。新集体主义是价值论与存在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把握发展的实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实现群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统一。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抓住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协调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类共同体的发展与社会形态的演进密切相关。根据马克思三种社会形态的划分,人类经历了人的依赖性阶段,现在处于物的依赖性阶段,未来要走向个人全面发展阶段,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两制并存时代人类共同体发展的新范式,为摆脱各种依赖关系的束缚指明方向,为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夯实现实基础,同时也为当今人类更好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4.
罗浩波 《理论导刊》2007,30(3):35-38
人是创造和推动文明发展的主体,文明反过来也造就和促进着人的发展。共时态上人的个体、群体和类的三重存在在历时态上所凸现的不同侧重点恰恰说明了人的本质的生成与发展。而文明的创造过程既是人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也是人的本质历史生成与发展的过程。所以,文明的演进与人的发展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15.
在政府服务性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中国政府服务性的发展阶段、形态、内容与性质问题,分别考察了“为人民服务”与公共服务两种形态的政府服务性的价值、理念、实现形式和特征;区分了政治本位的政府服务性与公众本位的政府服务性,以及这两种服务性对于政府服务实践的影响;指出从政治本位的政府服务性向公众本位的政府服务性转变体现了中国政府服务性的进化,因而具有积极的公共行政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常所谓的发展是指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是人的本质形式的发展 ,而非人本身的发展。人的发展意味着解放、自由 ,解放有双重性 ,一是对人的自然必然性的解放 ,一是对其本质形式的解放。解放有历史性 ,在人的发展的第二大形态 ,应确立自主人格 ,但这一时期的自主人格不仅绝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个体本位 ,且不排斥真正的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17.
从当前刑法法益理论的发展流变情况看,大体呈现出三种趋势:一是状态论的法益概念与利益论的法益概念形成了交叉分化的局面;二是超个体法益只有依附于个人才具有生命力;三是具有批判立法功能的自由主义的宪法法益概念占据主流地位。上述趋势说明,当前的刑法法益概念正逐步显露出其建立在经验论之上的个体主义本质。事实上,个体与社会的认识论对立,正是法益论与规范论对立建构的基石与动因。  相似文献   

18.
郭文锋 《学理论》2010,(1):78-79
人的本质是什么?历来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有益的探讨,但不够全面。马克思从对象性关系的角度阐释了人的本质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重属性,辩证地、历史地回答人的本质问题,并且他认为人的本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交互作用中生成。马克思从对象性关系的角度研究人的本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一次把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这为我们科学地、辩证地把握人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与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与“现代性”的内涵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在于,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以对传统的扬弃为基本起点,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代化为核心的过程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秉承“社会本位”(具体表现为“任务本位”)的目的观。马克思主义则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认识必须回归主体自身,完成由“社会本位”到“主体本位”的转换,即以促进入的现代化为根本目的,并将人的主体性和开放性作为人的现代化的核心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及其测度,需要在主体路向和科学化路向上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20.
论民主的内在冲突——一种对民主的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民主是一个具有内在冲突的概念,既存在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又存在建构理性主义与演进理性主义两种运作论的冲突。民主的内在冲突不能从根本上取消,只能在不同理想之间、理想与现实的相互作用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在民主实践过程中,对价值观与运作论的选择与调适只能依据历史现实与时代要求。民主内在冲突理论和我国的现实状况共同决定了我们对民主的认识:民主的基本前提是保护公民权利;民主的实质要求是制约公共权力;民主是一种政治过程,是历史演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