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明 《岭南学刊》2014,(6):112-117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围绕着人的自由问题而构建出来。在其中,个体目的是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衔接的基础。若没有人的现实目的就不可能存在着一个具体的、被体验到的社会。马克思历来主张"人应立足于社会现实"。强调个体目的是马克思思想的本体,并不是提倡个人主义,而是要在个体目的中呈现出社会维度,从而为解决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冲突提供理论支撑。马克思认为人应该具有自主性,没有自主性的人谈不上自由而全面发展。但自主的个体必须在社会中被合理地规范,以使其成为纯粹的,与人的类本质相统一的个体。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只能在目的论范围内求和解,而不是在形式因的角度找到一个外在的准则。  相似文献   

2.
人的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青年社会化,是指这个社会化的个体是青年,他们受社会的文化、价值观、行为模式、生产、生活方式、法律、道德等教化,同时能动地进行内化,调适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发展自己的社会性和个性,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终生的过程。青年期是由未成年人转变为成年人的转型期,是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怎样理解个人和集体(社会)的关系个人,也称个体,是指生活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独特特征的具体的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马克思认为:单个的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存在物。”集体并不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而是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能否真正成为自由的活动,成为吸引人的活动和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取决于以下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具有社会性";二是"劳动具有科学性".无疑,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知识经济时代,至少"劳动具有科学性"这一点将会越来越成为现实.因为在知识经济中,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将越来越成为主导产业,而传统工业和农业也将越来越提高其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劳动被人文化了,它将不仅仅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它同创新和个人的自我实现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姚德利 《求索》2010,(8):56-58
财产及财产权问题是自古希腊以来的思想家们分析社会个体和社会问题的理论前提。财产权利的概念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与社会的互动发展过程。然而,没有哪一个财产权定义能完全满足一切目的,不同的研究角度将产生不同的财产权利概念。但总的说来,财产权利概念通常具有经济学、法学或政治学层面的意义,它折射出社会人在劳动中结成的正义的权利义务关系。所以说,财产权利的本质就在于其社会性,它产生于社会之中,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处理人们利益关系的协调机制或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人类替换成为持续争论的话题,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更是加速了替换的可能。从情感劳动视角看,在个体能力层面,人工智能并不拥有真实情感、自我意识和情感理解的能力;在实践基础方面,人工智能不具有具身性、社会性和共情实践的基础。因此,人类情感劳动具有不可替代性,人工智能无法实现人类替换。当前的并非真实的人工情感劳动也具有一系列的潜在风险,包括人的价值和伦理危机、消解人际关系、冲击人的情感认同等。  相似文献   

7.
对现代性危机的批判是近现代理论家关注的焦点。从马克思、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当代法国左翼思想家朗西埃,尽管他们批判的路径和理路不同,但都具有总体性、社会性、历史性维度。基于现代社会危机的深层化,从更个体的、个人的、现实的维度来说,如何在现代性的焦虑、失衡和绝望中获得自我救赎,成为感性的人、本质的人,成为自己而不再是外物及异化的附属品,向个体的、内在的心灵去追寻,以心灵的美、和谐,澄明对抗现代性,审美化地生存于危机四伏的现代社会,将是一种内在的选择与出路,也是现代社会中,人的新的自我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8.
个体是指进入现实社会实践活动领域的个人 ,个体行为是指个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个体行为具有主体性和客观性特征 ,个体行为有个体奋斗、个体实现、个体发展、个体超越等类型。个体行为与科技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过程的一般性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侧重于劳动的技术形式。他从劳动的独立性和社会依赖性的辩证关系的角度阐释了劳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侧重于劳动的社会组织形式。马克思从技术推动了分工和交换发展、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又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路,分析了劳动的技术形式对劳动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塑造和限制,从而描绘出一幅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体劳动过程的宏大画卷。从企业内部劳动过程来看,数字技术对企业劳动过程的介入使得劳动过程全面浸润在劳动者的生活过程当中。数字经济改变了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使企业具有调整内部科层结构和雇佣方式的内在动力;从社会总体劳动过程来看,"大数据"是物理世界中人类大规模劳动分工协作和劳动交换体系在数字孪生世界里的映射。数字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劳动者的分化,对劳动者素质和劳动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的社会总体劳动过程中,劳动过程特定的社会历史属性主要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  相似文献   

10.
人权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已成为一个热点。但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及现实等诸多缘由,人们对人权认识不是因于已有的成见,就是照搬西方的人权理论,在认识上尚存在某些误区。本文试就人权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征作一些探索性的论述。从一般意义上讲,人权就是人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作为一种权利,人权是与其主体-一人(整体的人类与个体的人的统一)相生相伴的。人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对于真正意义上的人来说,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但人的社会性是以自然性为基础的。纯自然状态下的人不具有社会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11.
说谦虚     
顾英武 《创造》2004,(8):46-46
据悉,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进入考 为的诚实守信,之所以会滑落,其深层次场之前,都要签定一份承诺书,保证考试 的原因是信仰的失落,诚信危机的背后是时不作弊。大学生将来是国家的栋梁之 信仰危机。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把自己材,社会各领域的开拓者与创造者,当他 托付出去的愿望,是人的社会性覆盖人的们在还没有进入社会之前,就要用自己 自然性的行为。人生是否建立了信仰,表的人格来担保行为的规范和守诚,这当 明着人的社会化是否完成与健全的程度。中折射出的问题是,在这样一个严肃的 人天生具有自然性,它和人的社会性是对重大场合,造假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一、异乡与异客 人生是一个旅程。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旅行者,也并不总是在外在的旅途上,但他总是在内在的旅途,即生命的旅途上。生命是一个超越性结构,是含有起点、中介、终点的过程。人之为人的特征就在于总是在反思我是什么?我能成为什么?我应成为什么?“能”与“应”表明人的选择性和自为性,表明他掌握着价值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并为实现这价值而投入行动。因而他总是在旅途上。“旅途”就其隐喻意义而言,不正是个体寻找价值,实现理想的历程么?  相似文献   

13.
论个体自觉能动性的人格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个体的根本人格特征就是他作为实践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即能自觉地在对象上表征自我的本质力量。个体的这一根本人格特征,其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意识、自主和实现。意识作为个体主体性人格内涵的一个方面,从根本上说是指个体对自我与外在世界辩证统一关...  相似文献   

14.
能够自主地进行活动即自由是人的本性,而劳动则是人的自主活动本性的基本实现方式,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就是建立在人的自主活动本性基础上的。必须从人的自主活动本性即自由出发,才能对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作出完整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杨锐 《长白学刊》2003,(6):35-36
由于自然科学观的影响,无论是心理学理论研究,还是心理学实证研究,都存在一种个体化趋向。这种趋向成为心理学发展的枷锁。人是社会中的人,应用心理学真正面对的个体、群体,是处于社会情境下的个体、群体;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对任何思想体系的充分理解,都必须结合其背景或联系其社会历史条件。心理学研究进行社会性思考,为心理学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正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到2035年将达到4亿,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占总人口的30%,我国即将成为高度老龄化社会。养老已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每个家庭都不得不面对而又深感头疼的问题。老,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每个人都会老。当一个人老去,身体不再健硕的时候,他应该被家人,被社会怎样对待?除了让老年人体面地活着,家人们还能为他做些什么呢?于是,家人都将目光聚焦到了养老形式上。  相似文献   

17.
自由是现代人眼中最核心的价值,甚至借用传统的哲学术语说,自由是现代人的"本质".一个人如果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则很难称得上是一个现代人.自由意味着自我主宰,自我主宰则意味着责任.在一个政治社会中,自由人理应享有基本的保障自由的权利.在纯粹概念的层面上,上述说法毫无问题.不过,如果从经验的维度出发,将人视为自由、自主和具有责任意识的个体,则好像有点儿问题.一个人在未成年之前,因为尚未发育成熟,很难将其视为一个理智健全的人.正因为如此,未成年人犯罪,在法律上有区别于成年人的特殊规定.这还不算,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是有血有肉的,都有七情六欲;因此即使是成年人,在许多情况下,也很难克制冲动和抵御诱惑.如此一来,将人视为自由、自主和具有责任意识的个体,是否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  相似文献   

18.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必然被制度化。人如何在自然性和社会性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个性与环境之间生存和发展是人制度性生存的两难困境。人被制度化的方向与程度反映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融合程度。人格“制度化”必然伴生人格的“制度性固化”。同时,人被特定职业与环境的制度化也会产生人与环境的冲突和紧张。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以监狱制度为例向人们揭示了人在“制度性生存”中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9.
能力与道德:价值选择的两难境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期价值选择的两难境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 ,带来的一个后果是 ,自立意识的增强。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变化 ,劳动和用工制度的改革 ,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上激烈的竞争 ,都从客观上迫使人们主动地作出选择。不能自主地作出选择的人 ,会被市场所淘汰。另一方面 ,计划经济条件下消极的“等、靠、要”观念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人们的自主自立的观念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家逐渐意识到要在市场经济下生存和发展 ,必须自主地作出选择 ,抓住机遇 ,谋求发展。一个单位是如此 ,一…  相似文献   

20.
崔铁宁 《北京观察》2015,(10):42-43
<正>21世纪全球有10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困扰。中国卫生部提出,全国范围内有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人口比例达7%。我国人口众多,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社会问题对人心理冲击也越来越强烈,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当个体应对问题的能力下降,得不到社会性支持,又不能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