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精神独立性是事关国运兴衰的大问题。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可以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活力、精神合力、精神定力和精神动力。民族精神独立性究其根本是群体社会意识的一个特性或状态,立足社会意识的层次结构,可以从实然和应然两个层面对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基本内涵进行把握;立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可以阐释出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核心在于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和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立足世界历史中社会意识的特性,可以厘清一个民族共同体精神独立性所面临的内外部挑战。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在内向维度上面临着精神僵化、分化的挑战,在外向维度上面临精神孤化、奴化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时,一方面应当着力增强“四个自信”来肯定自身的发展和前景,在此基础之上更好地以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来认识问题,另一方面是应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把握这个民族一脉相承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流行多种文化,纷繁复杂,社会的各个方面无时无刻不在受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在高校学习和生活的时代,“弄潮儿”面临前所未有的文化挑战,在肩负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同时,他们的文化取向也从另一个侧面预示着文化的前进方向.着重论述多元文化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与民族精神的培育方式.  相似文献   

3.
如何界定中国精神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中国精神作为一种本质性的存在,对其进行科学的界定必须透过层层表象,深入到历史和现实的深处,分析和把握其内在精神的逻辑结构,然后从中抽引和凝练出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统一的中国精神。据此,我们按照中国精神的内部联系,将其划分为本体致思、思维方法、认知理论、人本学说、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行为方式、意志品格等方面,一个民族的精神本质就是由这些方面构建起来的有机的、整体的精神体系。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执政党必须不断把民族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优秀品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5.
胡刚  黄树玲 《学理论》2015,(2):119-121
文化动员方式是影响文化动员的关键。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动员方式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民族文化动员目标、任务的转变,贵州民族文化动员方式也呈现出新的面貌。主要有:宣传动员;媒介动员;参与动员;激励动员。  相似文献   

6.
薛红 《青年研究》2001,(5):12-17
本文将DIY作为关注的焦点 ,区分了DIY的行为、生活方式、精神三种表现层面。同时分析DIY作为休闲文化、时尚制造、自我表达的体现对于现代生活的意义。最后从DIY的悖论中看到现代生活中人与社会关系的矛盾 ,但是DIY作为一种生活形式和风格依旧有它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35)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最不能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现阶段,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民族精神弘扬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正确认清和把握民族精神弘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粟竹英 《学理论》2010,(12):62-63
应该从思维方式的维度出发来理解和阐释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共同发展,而不能将外在的、相对孤立的结构引入统一的内容—形式中。而对思维方式概念三维度两层面的理解,是把握以上问题的关键:尤其应注重于强调其哲学思维方式层面的理解,从实践出发,建立起实践思维方式的思维框架;从而立足于实践思维方式来建立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构形。  相似文献   

9.
班主任在民族高等教育中是一支重要的力量.班主任应该坚持国家民族高等教育方针,提高自身政治觉悟;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树立人格魅力;深入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努力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集体意识和责任心,挖掘学生各种潜能.  相似文献   

10.
中共纪念活动跨越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其功能也发生了一系列嬗变。从民族凝聚力的角度来看,谁能够把中华民族从离散的困境中重新凝聚起来,谁能够不断提升民族凝聚力,谁就能够成为引领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通过把握和增强纪念活动的政治性、思想性、仪式性、群众性,实现对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提升,从而强化其领导地位。运用纪念活动提升民族凝聚力要注意解决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实践操作等不同层面问题:要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角度认识纪念活动与民族凝聚力关系;将完善纪念活动与完善国家礼仪制度统筹推进;让群众在纪念活动中找到共鸣点、产生获得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