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强 《广东党史》2003,(1):39-42
我的父亲姚继鸣是老北京人,也是一位老革命者,1901年(清光绪26年),出生在北京城南姚家坟村。我的曾祖父曾在朝廷做过官,到我爷爷时家业衰败。但还拿着朝廷的俸禄,每月三两银子,每年四石大米。还有十几亩地,十几间房子,生活还能过得去。父亲十几岁时,也就是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钱粮随之取消。打那时起,便靠典当土地为生。到父亲十四、五岁时,家里便一无所有。自幼过着坎坷生活的父亲,总有一股追求新鲜事物的激情。国民政府成立后,明令废除女人缠足,男人剪掉辫子。父亲不顾家人的反对,率先把…  相似文献   

2.
微弱的强音     
一股几乎要夺眶而出的泪,被我硬是挡回去了。那一刻,父亲一句微弱的“交党费”令我肃然起敬。在纪念建党八十周年之际,省委、市委专门拨款慰问老党员、老干部,我便在双休日回家将老党员慰问金转交父亲。当把烫有“中共山东省委”、“中共淄博市委”金字的红信袋递给父亲时,父亲伸出仅能行动的右手,紧紧地把信袋子攥在手里,生怕别人给抢走似的,浑浊的双目一下有了神采,久久地盯在信袋上。我问父亲还认识上面的字吗,“认得!”父亲脱口而出。但用手指着信袋上的字让他念时,他却不吱声了。不一会儿,父亲将信袋置于胸前,用手指着凳子上的慰问画:“拿过来我看看。”由于此画是卷着拿回来的,  相似文献   

3.
去北京登天安门,是父亲多年来对晚辈的唯一奢求。虽在电视上看过升国旗,看过邓小平检阅仪仗队,看过江泽民迎接外宾,但他还想亲临其境。帮父亲实现夙愿,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年春,我利用一个双休日,又请了两天假,拿出积攒了半年的稿费,领父亲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出了北京火车站,父亲便东张西望,直问我北京这么多人是从哪里来的,到天安门有多远,是否要走着去,来趟北京不容易,省着花钱多去几个地方行不行。最后我拗不过父亲,就在一家距天安门广场三里路但很廉价的胡同旅馆住下了。父亲说那旅馆比家里的土坯炕头要强多了。父亲…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跟父亲去河滩浇地是很有趣的事情。父亲在邻村教书,总是星期天晚上回来,然后匆匆地去浇自留地,我就缠着跟他去。这时候母亲总是沉下脸说:“疯丫头,白天在河滩玩得还不够吗?”父亲不管这些,拉着我就走。我提着纸糊的小灯笼,父亲扛着铁锹,铁锹上搭一件破棉袄。我们过了小桥,沿着河滩的大路走。路两边是小渠,专为浇地开凿的。月光温柔而清澈。小渠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远处稻田里的蛙声一阵紧一阵慢地随风飘荡,庄稼地里不时传来鸟叫虫鸣的声音。父亲在小渠边豁开一个口子,一股白花花的水像蛇一样蜿蜒着顺着水沟缓缓地流动。…  相似文献   

5.
彭忠富 《党课》2008,(12):106-107
童年时跟着父亲学下象棋。摆好棋盘后,父亲就开始在楚河汉界上示范:“马跳日象走田,车跑直线。”原来下象棋这么简单。父亲还没教完,我就迫不及待地说:“我会了,干脆我们直接对阵吧!”父亲沉吟半晌,微笑着接受了我的挑战,并且慷慨地让我半边车马。谁曾想几个回合下来,我就被父亲杀得丢盔弃甲,而我的战利品不过几个小卒子而已。这样的结局直接摧毁了我学象棋的信心。  相似文献   

6.
那一年,我成了下岗职工。春节前夕,我带着妻儿赶回老家,向父亲拜年打辞行,因为随后我就要南下去找工作了。次日,把我们送上火车后,父亲从胄包蛙里取出一个包裹,脸色沉峻,目光自些混浊,只说了一句话:“这是我给你们全家的祝福”,就头也不回地走出了站台。火车向广州方向飞驰,我打开了包裹,这是一叠新书,有儿子还看不懂的卡通画,有妻子用得上的电脑教程,还有一套罗曼·罗兰的传世之作《约翰·克里斯朵夫》。我的心怦然一动,泪水便模糊了视线。我十六那年,父亲曾亲手烧毁了这样一套我借来的读物。那时,我还在读高一,在刚刚…  相似文献   

7.
写春联     
<正>又到过春节了,又有很多人找到我,让我帮着写春联,我很乐意地书写着一幅幅。每当帮助别人写春联的时候,我便会想起了父亲母亲,我把帮助别人写春联,当作对父亲母亲的一种怀念,也是对那些过春节记忆的一种怀旧。父亲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写得一手好字。因此,每逢过年,谁家孩子结婚,都会请他写对联。父亲也是乐此不疲,有求必应。  相似文献   

8.
榨油     
崔继鹏 《共产党人》2011,(18):54-55
每当吃着飘逸阵阵清香的胡麻油,我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儿时故乡河畔低矮的土油坊,回忆起冬季土油坊榨油的红火场面。孩提时代,每当寒冬来临,鸡叫三遍天还漆黑一片,父亲便早早地叫醒我们,我和哥哥揉着惺忪的睡眼,慵懒地穿上衣服,架子车已经  相似文献   

9.
我的入党路     
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曾经递交过3次入党申请书,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没有入党。当兵离家的前一夜,父亲捧着一个红布包来到我的房间,当时我还在猜想是不是给我钱。但当父亲打开布包的时候,我仔细一看,红皮本上赫然印着"中国共产党章程"几个大字。父亲严肃地对我说:"海娃,明天你就要去部队了,这是好事。我们杨家总算出了一个当兵的。在部队你要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棵胡杨被大漠选择便深深地扎根挺立着向上的傲骨尽管脚下充满艰辛尽管风沙不时地纠缠尽管站在荒凉处并没有郁郁寡欢昂首凝望天空即使生命被阻断也不离开属于自己的位置在太阳升起之际幼苗又不顾一切地长高依然潇洒我是一棵胡杨@张秋艳~~  相似文献   

11.
悠悠扁担情     
在傍山依水的农家小院,母亲纺车的嗡嗡声和父亲肩上扁担的吱扭声,是我幼时耳畔鸣响得最早的一首音纯韵浓的交响曲。父亲讲,我家那条光滑微弯的桑木扁担,是我爷爷在旧社会用它和两只烂筐挑着全部家当,从湖北逃荒要饭来到陕西的。当时国难当头,家里穷,爷爷去世时留下的遗产中最值钱的惟独这条扁担。父亲接过那条不同寻常的扁担,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像大山一样从此压在了他的肩上。当每天树枝上的鸟儿叽叽喳喳闹醒黎明,我还在床上睡懒觉,就听到父亲肩挑扁担“吱扭……吱扭”地跨出大门,踏进晨雾,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父亲无职无权,又无…  相似文献   

12.
小时候总记得母亲给我讲她和爸爸来石河子看房子的故事,那时候我还小,在爷爷家待着,父母到石河子看房子,房子刚交工,地下管道长长的地沟还没有填埋.母亲和父亲边走边聊着天,说着说着话,母亲一回头父亲没了身影,赶忙返回找,发现父亲掉到了地沟里.回来给我讲述的母亲笑得乐开了花,每每带我经过曾经地沟的位置,依然会给我讲起这个故事.那时我才知道,在我生活的小镇外面还有一个城市,叫石河子.  相似文献   

13.
正我是老红军战士马松生的女儿。1908年,父亲出生在湖南省茶陵县马加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时候听父亲说,他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祖母怀着他在山里采松菇时劳累过度,靠在一棵高大的松树下生了他。从此,他便与松树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这一辈子,虽然历经成长之困苦、战斗之惨烈、转业之艰辛,仍像松树那样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真可谓是苍劲人生,同时也为后人竖起了一座心碑。  相似文献   

14.
父亲的背影     
今日重读朱自清的《背影》,一种感动溢满心头。文章中的每一个字词,都在拨动着我的心弦,打开我记忆的阀门。逝去的过往就像一组组蒙太奇镜头,一一从我的眼前闪过。那年离开老家回城,是我最后一次站在坎坷的乡路上凝望父亲与我挥手后回村的背影,此后不久,父亲便因病去世了。现在想起来,那最后一次凝望父亲蹒跚回村的情景,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我与父亲告别时,他那双昏花的老眼,有混浊的泪水在眼眶中涌动。父亲扭转身回去时,他脚步迟缓地迈动时留下的脚印里,肯定也留下了他恋恋不舍儿远行的泪滴。  相似文献   

15.
洋芋     
正父亲抡起坎土曼,用力刨下去,搂上来,一大嘟噜一大嘟噜的洋芋,就从土里神奇活现地显露出来,有的还裹着泥土。我没等父亲的坎土曼刚落下,就迫不及待地拥上去,抢着摘下中间最大的洋芋,高兴地举着向父亲"表功"。然后才仔仔细细,把所有的须根都翻个遍。于是,所有的洋芋都乖乖地躺到筐里去了。那个时候我不知道,修辞里有比喻一说,但是在那个秋天里,我从父亲布满皱纹的笑脸上,看到了春天的影子,春天似乎就在父亲的眼角、嘴角和挂满细细汗珠的额头上。  相似文献   

16.
孩童时,就听父亲讲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的故事,他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深深感染着我,“共产党员”几个大字便铭刻于心。考入中师后,我就积极向党组织申请,在即将毕业时,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邪年,我刚刚18岁,是母校“文革”后发展的第一批学生党员,并被保送入五年制师范大专班学习。  相似文献   

17.
孩童时,就听父亲讲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的故事,他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深深感染着我,“共产党员”几个大字便铭刻于心。考入中师后,我就积极向党组织申请,在即将毕业时,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那年,我刚刚18岁,是母校“文革”后发展的第一批学生党员,交被保送入五年制师范大专班学习。  相似文献   

18.
张晓霞 《共产党人》2004,(16):27-27
石嘴山市惠农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孙争鸣在法院工作已经有25年了。孙争鸣出身于普通百姓的家庭,瘫痪的父亲与年迈的母亲生活在原籍山西农村。他深知父母生活的艰辛,始终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1979年底,从部队复员的他穿上了威严的法官服,从那时起,一颗心系百姓的赤诚之心便生根发芽。他常告诫自己:“手中的权利是党和人民给的,只有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3,(14):89-91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支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传宝箭,带在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相似文献   

20.
正广勇哥名叫贾广勇,是一名北京市援青干部。初识广勇哥是在我父亲开的车上,当时我父亲在玉树州教育局找到了一份接送北京市援青干部上下班的工作。那天,蹭车去亲戚家的我第一次看见了父亲嘴上常常夸赞的援青干部们,他们早早地便在公寓楼前等候父亲的到来,非常准时和有礼貌。在车上,父亲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和他们谈论着我在北京上学的事情,我真担心他们听不懂父亲混乱的句式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