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苑迪 《中国减灾》2008,(9):F0002-F0002
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我国首个用于灾害监测预报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从1991年到2008年,“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经过17年的建设.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和汗水.终于初战告捷。成功发射“环境减灾”A、B星,是提升我国综合减灾能力、构建灾害监测预报体系的重大举措,它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强大灾害监测能力,为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减灾救灾技术支撑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完善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提供了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2.
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的发展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中国减灾》2008,(5):38-38
一直以来,我国减灾工作的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监测技术和手段还比较落后,主要依靠地面常规监测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预警预报和评估,不能完全满足减灾救灾工作的实际需要。鉴于此,为提高我国环境与灾害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及评估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陈芳允院士提出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以下简称“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梁 《民主与法制》2013,(33):45-45
《民主与法制》2013年第17期发表《从“预报中心”预报大理地震说起》,对一位大学生在微博进行地震预测行为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由于该“预报中心”预测地震的依据来源于国家地震台网公开的监测数据,结论是该民间地震预报小组根据地震数据科学计算出来的,因此,难以戴上谣言的帽子。  相似文献   

4.
确切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不准;公平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很准。应该说,天气预报还是越来越准确了。我们国家的天气预报准确性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属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现在对于常规天气要素的24小时定性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了80%,上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的预报准确率又提高了413%,未来一周的预报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信访信息是信访工作的“气象台”,只有做好了预报预测,才能把握主动权。  相似文献   

6.
“台风、暴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技术研究进展交流及工作会议在密云召开“八五”攻关项目“台风、暴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技术研究”(85—906)进展交流及工作会议于1994年5月20一24日在北京密云召开。这次会议的任务是总结检查本项目近两年多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气象部门的预报和预警服务在抵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应对强热带风暴“碧利斯”时,气象部门对其带来的强降雨做出了及时准确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并联合国土资源部门及时发布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和预警应急系统在“碧利斯”影响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七·五”“八·五”期间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减灾项目简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成立以来,通过重大、重点和面上三个不同层次分别资助了一批减灾的基础研究项目。这些研究项目,内容丰富、灾种齐全、范围广泛,其研究成果,将对防灾、抗灾、救灾,灾害预测预报,决策...  相似文献   

9.
《江西政报》2007,(19):F0003-F0004
江西省地震局于1989年经中国地震局和省政府批准成立,依法承担全省地震监测预报、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地震应急和救援等社会管理功能。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和“从局部重点防御到有重点的全面防御”的战略要求,  相似文献   

10.
11月19日6时5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以下简称“环境减灾星座”)C星送入预定轨道。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在发射现场观看了卫星发射,并慰问了卫星研制人员和发射基地的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11.
贾凌 《民主与法制》2013,(17):42-43
今年4月17日,大理州洱源县与漾濞县交界发生50级的浅源地震。而在此前3天,微博名为“预报中心”的博主发布了地震预报信息。  相似文献   

12.
江西房地产开发业景气指数(简称“赣房景气指数”)是对房地产业发展趋势和变化程度的量化反映。2002年至2006年,我省按季编制和发布“赣房景气指数”。为了更准确、全面地描述江西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状况,2006年底,我省对江西房地产开发业景气指数进行了重新编制,新“赣房景气指数”对原房地产开发业景气指数进行了完善,由房地产景气指数和预警指数构成,不仅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景气评价,而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预警、预报功能。  相似文献   

13.
“九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并侧重在以下十个方面展开:1.动植物种质的评价、创造与利用,即在现有动植物种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遗传分析、人工改良和创新,为育种提供材料。2.动植物新品种选育、重点研究突破水稻私粳亚种间杂交超高产育种技术、水稻“两系法”配套技术等。3.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提出准确的中期发生测报技术和量化灾害风险预报技术,改进重大病虫的抗药性监测预报技术和综合防治技术等。4.主要农作物高产、优势、高效综合配套技术等,研究克服农业发展中旱…  相似文献   

14.
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火箭顺利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卫星送入太空。这是我国减灾工作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减灾委主任回良玉第一时间发来贺信,对卫星成功发射表示热烈祝贺。  相似文献   

15.
徐娜 《中国减灾》2005,(10):26-26
2005年9月15日,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分会“暴雨、洪水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这次会议旨在纪念“75·8”大洪水三十周年,总结这些年来气象、水文的预报技术和防灾减灾技术的进展,进一步提高暴雨、洪水的预报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暴雨、洪水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1.上世纪90年代初,陈芳允院士提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建设设想。1992年初,国家减灾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后.于1996年8月向原国家计委提交了立项报告。  相似文献   

17.
云鸿 《中国减灾》2009,(9):57-57
9月8日,民政部部长李学举视察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基建工程.他深入施工现场查看工程进度,详细了解了基建工程建设进展情况,认真听取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运行管理与减灾应用系统工程”规划及建设进展情况的汇报。  相似文献   

18.
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但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进行震前预报的脚步。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强震,在强震发生的时候哪些地段的烈度最高、破坏程度最严重。这就是近几年我国在防震减灾领域里所做的一项研究“中国未来10~15年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9.
人类发展的历史始终伴随着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生死历程,从远古祖先祈求神灵保佑、无能为力承受风云不测发展到学会“亡羊补牢”的补救,从无知、逆来顺受、听天由命发展到躲避、抵抗、预警、预报、应急救助体系,从灾害预防和备灾发展到现代社会灾害风险评估和全新的安全理念,  相似文献   

20.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将投资2.56亿元建“首都圈”防震减灾系统工程。首都圈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张家口、唐山、石家庄等8个地级市。该工程将采用高科技,重点强化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应急、救灾决策指挥等防震减灾技术系统,提高工程抗震设防、地震应急方案的健全与完善功能。 “首都圈”是我国震灾频发地区,建国50年来共发生9次严重破坏性地震,2次毁灭性地震,其中包括1976年唐山的7.8级地震。该工程预计2001年底完成。我国将投资2.5亿元建“首都圈”防震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