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论公民意识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公民身份是公民意识的主体和核心,公民意识是公民及公民身份的主观反映与观念形态。公民意识正如公民身份一样,是一个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变动与丰富的综合性概念,但无论其涵义如何庞杂多样与变动,其自身既凸显重视与尊重人自身主体性的价值诉求,又彰显着人所特有的自由平等、独立理性的伦理精神,更蕴涵着公民作为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的一种和谐伦理关系,因而具有最为核心与本质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2.
公民是社会成员的法律身份,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成员对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公民意识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反映.没有公民意识的主体自觉,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对公民意识的重视.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正步入新的历史起点,主要呈现为公民意识教育的新发展、新视野和新要求.  相似文献   

3.
简论增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徐永平一、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公民是一个法权概念.也是伴随着国家民主政治的产主而形成的。公民概念一方面是指具有独立人格身份而不从属于社会政治共同体的自然人;另一方面.它反映了独立人格身份的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权...  相似文献   

4.
刘海霞  饶旭鹏 《前沿》2014,(7):16-18
公民意识的培育和塑造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古代中国社会没有独立自由的个体,因而不可能有公民和公民意识;建国后,公民意识初露端倪,但高度整体性的利益结构阻滞了公民意识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公民意识获得飞跃和突破性发展。然而,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现状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指向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理顺国家与社会关系,推进文化建设,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就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意识培育的理性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王希泉 《前沿》2004,(11):134-136
我国公民意识的现状是由于中国古代臣民主体意识和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的长期影响 ,均造成公民意识的培育受到限制。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培育应从历史传统中汲取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培育的资源 ,提出坚持德育首位和两课教育 ,集体主义意识和公德意识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思想体系与社会心理、社会思潮三者共同构成社会意识的组分结构。思想体系与社会心理之间存在"一"和"多"的关系,"一"和"多"的相互转化必须经由理论或者实践意义上的"中间环节"(社会思潮),才能合理地向对方转化。其结构组分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及其结果,依赖于人的意识。它不但影响社会意识的内容、形式,并限制其功能的实现。而且,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镜像式而是建构式的反映。中国梦既指代又发动关于社会存在的发展性改变。中国梦从物理、地理、心理空间维度,将文化中国、地理中国、心理中国与其他种族的空间区域做出合理切分。它从时间维度巧妙将历史、现实与未来中国人的国家、民族与人民的共同社会意识串联起来,承继历史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现实强大的民族自组织动力与社会发展潜力,发展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文化中国、制度中国与器物中国,形成超越此在、此岸和现有空间的非物质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与中国心理力量。  相似文献   

7.
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公民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历史上,公民社会一直被政治国家所湮没,20世纪后,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相对独立于国家的民间组织才开始活跃起来。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消灭了私营经济和私有产权制度,摧毁了民间社会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原有的“国家———民间社会———民众”的三层结构变为“国家———民众”的二层结构。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使公民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迁,使公民社会的兴起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积极地建构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离不开健全的公民意识的培育。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就呼吁改造国民性,培育公民意识,时至今日,国人的公民意识依然不健全、不成熟,没有成熟的公民社会,就没有公民意识得以培育的土壤。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为公民意识的培育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和有利的环境,应适时地加强公民意识的培育,推进人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公民意识应当包括:责任意识,仁爱精神,自律意识,宽容意识,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8.
公民意识是对公民角色及其价值追求的自觉反映,是公民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独立人格和理想批判精神的综合反映。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法治价值: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王一平 《理论月刊》2013,(1):147-149,158
从身份之维、知识之维、意识之维、行为能力之维等维度对合格公民进行理论架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公民个体的政治-法律公民身份认同与政治-心理公民身份认同是对合格公民的身份认同要求,身份认同也是对国家共同体认同的真实表达,强化着公民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同;掌握相关的民主政治知识和民主法制知识是对合格公民的知识要求;树立法律意识、政治权利意识、政治责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是对合格公民的意识要求;在民主政治实践中,具备相应的参政议政技能、参政议政道德是对合格公民的行为能力要求。  相似文献   

10.
曹宏伟  姜立哲 《前沿》2013,(15):143-144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所作出的调整.美国是最早系统实施公民教育的国家之一,德国则在战败后成功实现经济和政治的双奇迹,而新加坡与中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这些国家所开展的公民意识教育实践各有其特点,对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安研究》2011,(1):89-89
钱洁在《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3期撰文认为,自古希腊的原始公民性开始,从公民意识与公民精神两个维度考察,公民性经历了以臣民意识为特征的公民性缺失、捍卫公民权利的消极公民、具有责任和参与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积极公民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2.
"公民不服从"是政治和法律哲学中的重要概念。罗尔斯继承了契约论的传统,认为在近乎正义的社会中,满足了某些基本条件的公民不服从能够规避多数裁决规则潜在的危险。德沃金、哈贝马斯等人分别尝试从不同维度论证公民不服从,他们的论证理路不一,实则殊途同归,即公民不服从是对现代民主制度的有益补充。对我国来说,讨论公民不服从有利于培育现代公民意识,形成尊重法治、信仰法治和捍卫法治的公共精神,而且,作为社会稳定安全阀的公民不服从也将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良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学校德育担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德治教、依法治教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奏响了学校德育的主旋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如何落实?我认为,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涵盖这一切的基础。“最基本的往往是最重要的”,增强公民意识的教育,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一、培养公民意识是“以德治教”的基础公民意识首先是一个德育范畴。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  相似文献   

14.
孙岩 《理论月刊》2012,(6):102-104
政治参与是现代国家的显著标志和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在中国推进现代国家建设进程中,中国公民政治参与也伴随着中国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建设的演进过程实现了从无序到有序扩大的发展。本文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维度,从中国现代国家成长视域对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企望为推进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一定的参照。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七大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意识在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各个阶层的公民意识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特别是农民阶层的公民意识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及其存在的原因,提出未来公民意识发展的对策,对于提升农民阶层的整体素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而又开始受到关注的课题。我国已经进入实现现代化的新时期。这个时代的到来,必然促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深刻变化。而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将成为这种思想变化的主导意识,给人的现代化素质的养成以巨大影响。所谓公民意识,是由公民概念演化而来。关于公民的记载,最早见诸古希腊、罗马奴隶制怯典。不过那时的公民,仅指一小部分享有特权的自由民,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根本不具有人的法律地位;即使公民也划分成若干等级。这与现代的公民涵  相似文献   

17.
差异与共生的五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出发,民族团结和睦,互相信任,互助共生,需要从五个维度考虑问题:第一个维度是群体差异是个人差异的放大,不能把个人民主和民族差异、民族认同对立起来;第二个维度是富裕和美德,文艺兴国就是以美德统领差异、包容差异,在差异中寻求重叠共识,在差异中发出共和之声;第三个维度是差异与大同的阶序分布,学会在求同存异中寻找"重叠共识",就能构建一个以和谐占居主流的沟通差异、追寻大同的商议社会;第四个维度是民族与公民,中国公民只能是多民族、有民族的公民,中国的民族身份也要和公民身份勾连起来,互相补充,互相彰显;第五个维度是千灯互照,光光交彻,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塞外边疆,都可以用作映照现代性和城市化的镜子,我们要学会在差异和矛盾中寻求精神层面的大同和价值层面的共生。  相似文献   

18.
黄艳娥 《求索》2011,(8):174-175
一些先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现代公民社会。这些国家非常注重公民意识的培育,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具体做法:一是将公民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互渗透;二是将公民教育与宗教活动相融合;三是实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四是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举。这些做法对我国公民意识的培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但是,我国的现代公民社会培育有其独特性,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因此,对我国公民意识培育的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我国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涵摄;二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保证;三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是培育公民意识的核心理念;四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公民意识生成的社会基础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丽涛 《前沿》2010,(13):108-112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公民身份、公民权利、公民义务等的理性认识,它是现代民主政治确立和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生成必须具备不可缺少的社会基础。市场经济为其成长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国家与社会的分化为公民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结构基础,民主政治为其生成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升公民政治素养,是党的十七大以来重要思想之一。《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根据这一精神,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提出:"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相对于原来课标(实验稿)观点,第一次出现了"公共精神"概念。什么是公共精神?它与教材中提到的公民意识有何不同?我们可以从其产生、概念、内涵、性质和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