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思想肇始于启蒙理性反思的历史背景下,自建构伊始就包含着后现代的理论潜能。20世纪初,卢卡奇、本雅明、列斐伏尔等西马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研究的整体路径转向主体意识问题,具有强烈主体解放、物化意识形态批判、多维决定倾向的空间思想体系被建立起来。伴随着20世纪末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范式转向,哈维、索亚等人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引入了解构"元叙事"范式的后现代阶段,以反对归化还原、突出他者空间、祛除精神—物质二元论为总体思想进路。"空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阐述的重要论域,经由对空间问题的探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逻辑隐线显得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2.
陈金波 《求索》2012,(11):199-201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20世纪60年代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又重新兴起了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旗帜的与正统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新左派运动",由此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步入鼎盛时期,并形成了诸多思想流派,由此萌生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思想。整体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主要蕴含以下基本论断:社会教育乃为社会再生产的工具、教育旨在培养知识工人、教育变革旨在推动公共教育普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思想虽与正统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理论相距甚远,但其教育哲学理论积淀为我国教育理论发展和社会教育实践提供了借鉴,为构建和谐教育生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步入低谷的时候,在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在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纷纷背叛马克思的时候,"马克思"在西方却逆势上扬,美、英、法、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坚决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的马克思却在资本主义国家多次被评为"千年第一伟人",西方社会形成了一股蔚为壮观的"马克思现象"。千年之交的"马克思现象"有其深刻的原因,也可以传递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欧洲出现的,自称以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为己任,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思潮。本文概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点,并分析其得失。  相似文献   

5.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雨辰同志推出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继易克信、吴仕康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之后的国内又一部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力作。《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共分八章,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性质、特点以及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的问世,拓展了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视野,将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一)梳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至今已有20年的时间。20年中,西方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胡群英 《理论月刊》2006,(11):11-14
随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主体的重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哲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发生了重大转向,“理解马克思”和创新与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指向。近年来,国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为我们解读当代中国现代化中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和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多方面的重要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成为国内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内学者在对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评介、生态价值观、方法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争论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生态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生态马克思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关系、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关系等。这些争论反映了国内学者对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从"误读"到"通读"的变迁,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马"这两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异质性,映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独特的现实发生与理论生成;通过从"单维"到"双维"的转换,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共同问题域与不同的聚焦点,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别是其合理因素来审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态的共时性结构中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生成;通过从"外部"到"内部"的移植,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提取可以嫁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式,以此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域和新向度。  相似文献   

9.
辛绍军 《前沿》2010,(20):68-70
马克思主义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传入日本,经过多年的传播与发展,使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马克思主义终于成为一个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并具备了浓郁的东方色彩。日本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日本的社会历史进程息息相关,对日本战后的政治民主化和经济非军事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市民社会"概念的重新解读,对日本的政党政治和国内政治格局及战后日本新型经济体制的建立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的多领域研究为日本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罗敏  祝小宁 《前沿》2010,(19):106-109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发轫于马恩,到20世纪70年代,以新马克思主义思潮为载体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其理论生命力在城乡关系及郊区化等领域表现得最为充分。邓小平根据中国区域发展和城乡社会空间现实,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两个大局"和"两个支持"的激励策略,促进社会空间的整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空间理论。未来区域和城乡社会空间整合发展进程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1.
武卉昕 《理论月刊》2006,(11):51-53
前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萌芽于上个世纪初至2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这一术语最初在俄罗斯是以对道德进行本体论否定的方式出现的。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期进行的有关道德的阶级性和全人类性的大讨论更是从指导思想上确定了前苏联伦理学发展的方向。以德波林派的胜利而告终的讨论在指导思想上指明了前苏联伦理学的发展方向。而阿克雪里罗得关于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观点也成为20世纪60年代确立全人类道德原则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2.
马静  郑勇 《长白学刊》2013,(4):155-156
形式主义美学,也被称作"现代形式主义美学(Formalistic Aesthetics)",是一个新的艺术心理学流派,20世纪20年代前后产生于英国,30年代前后是全盛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弗莱及克莱夫.贝尔。现代形式主义美学与以克罗齐、科林伍德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美学",以卡西尔、苏珊.朗格为代表的"符号学美学"被统称为"西方三大美学"。  相似文献   

13.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以来活跃在政治和思想舞台上的主角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大都是站在时代和历史的角度,试图解决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如人道主义、异化问题、历史性、现代性等问题。他们关注人和人的社会现实本身,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具有独到的视角,因此加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观研究,对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15,(6)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就备受争议,卢卡奇、葛兰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而阿尔都塞却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理论的反人道主义。这场争论同样波及中国。如何理解二者的关系和实质,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潮之后,影响日趋式微。他们背离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关系的经典话语,陷入了主题危机、话语危机、组织危机和信仰危机。后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解读为一位学者,把马克思主义解读为一种文化现象,把马克思的著作变成了可以在各种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自由阅读的哲学文本。建设性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认真对待经济学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沈文慧 《求索》2011,(1):206-208
从"五四"到"延安",中国现代文学的农民表述经历了一个由抑到扬、由俯瞰到仰视、由悲悯到崇敬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既受制于表述者的话语立场、文化属性、时代语境甚至审美趣味等意识形态因素,更折射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思潮的重要动向——从对西方文化、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追慕到对本土文化、农民文化的回归与认同,而农民作为革命主体地位的确立则是导致中国现代文学农民表述美学转型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一些重要的西方哲学流派如现象学、存在主义、日常语言哲学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等都表现出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关注。20世纪30年代,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提出了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观念:科学对于人生的重要问题即人生的意义问题,在这里科学发生了最  相似文献   

18.
发端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代表了我们这个世纪的最后岁月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①,既不同于以第二国际及苏俄为代表的传统马克思主义,也有别于卢卡奇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同时也与具有后现代意蕴的生态主义相区别。作为一种新学派、新思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首先实现了哲学世界观的某种转变或创制,而这种转变和创制,既是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给哲学世界观提出的理论要求,也与它解决问题的对象及其性质密切相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可概括为:生态唯物主义哲学的重建、理性的转折和意识形态批判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张丽 《理论月刊》2012,(2):27-30
马克思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问题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术问题。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学等相关思想的陆续传入,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至今,历经三个历史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十年,集中译介却无力有效回应;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独立著书正面应对,批驳"马恩对立论",坚持"马恩一致论"的基本论断;21世纪发展至今,学术争鸣背后进行思考与对话,从观点到方法都有实质性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彭平一 《湖湘论坛》2011,24(2):63-68
瞿秋白在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论战中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论述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的基础上,阐述了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并提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他的这些思想是当时社会转型和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探索的产物,在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形成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