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公共政策私用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性作为公共政策的基本属性,在实践中面临诸多被背离的风险,公共政策私用现象便是对公共政策之公共性的严重侵蚀,需引起理论和实务界的关注与研究.公共政策之所以被私用,有源自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方面的综合性诱因,其不良后果体现为浪费社会公共资源、折损政策主体公信力、破坏市场机制运行以及政策法规作用的发挥.要治理公共政策私用,需重视公共选择的作用,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协调权利关系;设置专门的政策监督机构等.  相似文献   

2.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作为政策主体政府的自利性、政策信息的非公共性及特殊利益集团对政策的操控。公共政策常背离了其公共性,即“非公共化”。本文认为要从政策体制、政策过程以及政策结果三方面保证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试论公共政策公共性提升之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 ,本文就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作出了一些具体的阐述和分析 ,其中包括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涵义 ,也就是公有性、公治性和公享性三方面的内容 ;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具体表现内容 ,也就是公共政策主体、价值观、手段和对象的公共性。此外 ,本文利用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进行了阐释 ,并提出了增强公共政策公共性的一系列政策  相似文献   

4.
孙萍  许阳 《行政论坛》2013,20(1):52-57
公共政策是当下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公共政策以公共政策问题为客体,通过对问题的有效解决,进而维护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根本属性,作为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社会公共利益的载体,公共政策问题亦通过公共性取向来表现其社会价值.因此,在社会问题进入政府议程而成为政策问题时,必须以公共性为根本价值取向,以公民参与政策问题界定为基本前提,确保政策问题界定的公共性、平等性、民主性与合法性.但是,在我国公共政策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社会问题并不是完全按照公众意愿,根据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进入政府议程,问题界定过程存在主体平等性缺失、程序民主性游离、结果合法性不足等问题.故而,为了实现问题界定公共性取向的回归,必须厘清公共性取向的主要内容,对政策问题界定过程进行客观、理性的现实反思.  相似文献   

5.
肖生福 《行政论坛》2010,17(3):51-54
从哈贝马斯和汤普森的公共性理论来看,公共政策之公共性可以这样界定,即公共政策之公共性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尤其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的基础上,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及推动公共生活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属性。同时,运用其可以构成考察我国公共政策之公共性的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包括以下三个维度的内容:一是公平度的公共性,即公共政策价值观的公正性和公益性;二是可见度的公共性,即公共政策系统与过程的“可见度”;三是可对话度的公共性,即公共政策过程中公众可参与对话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丁欣雨 《行政论坛》2009,16(1):33-36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和核心目标.但在现实中,公共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此目标,因为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种衍生物,那就是"租".寻租行为对特殊利益的争夺损害了公共利益,导致了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寻租理论的意义在于倡导避免浪费性寻租的政策,因而我们不仅要知道寻租行为的后果,还要知道寻租行为是怎样影响公共政策偏离的,进而实现遏制寻租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依存张力"与"非离散性"是对公共行政参与主客体交互两种矢量的描述。它作为公共行政参与的整体表征,参与过程性内容与参与结果实质就是"依存张力"与"非离散性""发酵"反应与效应体现。然而,过程性内容的边际性与"依存张力"及"非离散性"效应的脆弱性,构成公共性检视之必要性。公共行政"善"之诉求与公共性要求的同一性,构成公共性检视之实然性,而公共行政参与的自主性价值与终极性价值的联结则构成公共性检视之对象性;公共行政参与之公共性检视旨在以公共理性维系"依存张力"与"非离散性"效应,促使公共行政参与的过程性内容体现公共性规则,从而实现政府与社会这对行政生态关联持续和谐一致的公共行政生活。  相似文献   

8.
罗梁波  吴羡 《行政论坛》2023,(5):101-113
公共空间是基于共同体实践由公共性的社会关系塑造的形式结构。公共空间在实践论上是以共同体整体为归属的虚拟存在而非客观的实体存在,在认识论上是以共同体为本体的形式存在而非特定主体行动场域的存在。既往对公共空间的理解呈现为公众路径的客体维度,无法揭示公共空间的本质内涵。公共性的主客体如何构成公共空间的主客体,公共空间的主客体之间又应该如何连接,都要回到公共性本体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公共性的主客体只有在公共性实践本体形式的场景中才构成公共空间的主客体。在公共性本体的塑造下,公共空间呈现出四种基本样态,即联合主体的共同体意义格局、客体的公共性实践形式、共同体关系网络和共同体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与生俱来的“公共性”和网络舆论本质的“公共性”,使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对重要的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积极踊跃地发表意见,形成了多轮大规模的网络公共舆论.网络公共舆论参与作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一种新方式,对于政策制定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弊端与问题.探索在“公共性”视野下如何趋利避弊,使公共政策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民主,更加符合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政府自利性对政策公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性”是现代公共政策的根本属性。“公共性”的偏离必然违背公民意志,损害公众利益,扭曲公共政策。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政府的“经济人”属性导致的自利性,常常导致公共政策偏离“公共性”,本文意在说明政府自利性与政策“公共性”的关系,以及如何从体制上、政策过程中克服政府自利性,实现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