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张培俊 《山西政报》2010,(17):15-15
半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区委五届五次全会以及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改革创新,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推进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三大工程,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险经办体系、劳动监察执法体系、劳动关系调处体系,进一步夯实基层工作平台,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陈茜 《就业与保障》2008,(11):14-16
社会就业是否充分?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社会保障是否公平?可以说是从劳动保障领域观察社会是否和谐的三个最主要的标志。两年来,福建省劳动保障厅本着“保障民生根本,服务海西腾飞”这一要求,积极开展文明行业创建,  相似文献   

3.
段玮 《人大建设》2007,(11):52-53
记者:孔厅长,请您谈一下劳动保障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好吗? 孔令晨:劳动保障工作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主要渠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措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而积极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人民各得其所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就业与保障》2007,(10):10-12
党的十六大以来,福建省劳动保障部门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保障事业持续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5.
颜赣辉 《江西政报》2006,(12):43-45
就业是民生之本,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直接面对广大群众,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是组织开发城乡就业岗位的主体,是搞好就业服务的依托,是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的重要环节,是统筹城乡就业管理的关键渠道。近年来,宜春市从适应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的需要和延伸劳动保障服务职能的要求出发,以提升硬件水准为基础,以提高服务水平为抓手,以满足城乡劳动者劳动保障需要为目的,高标准建设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已基本形成了乡乡镇镇建站所,大街小巷有平台,工业重镇布窗口,重点园区设机构的良好格局,有效构筑了市、县、乡镇(街道)、社区四级的劳动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为做好全市劳动保障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2012年12月18日,县委书记魏东深入劳动保障部门调研。魏东书记走访了劳动保障各经办窗口,听取了劳动保障工作的情况汇报,充分肯定了劳动保障部门在“服务企业用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促就业、保民生、保稳定”方面所取得的成效。魏书记强调,年终岁末,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进一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劳动保障工作直接关系民生,关系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一、充分肯定全省劳动保障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劳动保障工作,把劳动保障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部署,协调推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履职尽责,锐意进取,狠抓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各  相似文献   

8.
沈宣文  陈茜图 《就业与保障》2013,(4):F0002-F0002
近日,福建省省政府徐钢副省长莅临省人社厅调研,听取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徐钢副省长指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是民生工程,是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一项光荣事业。在市场经济已经建立、社会管理格局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地位越发凸显,作用越发重要。近年来,省人社厅顺应形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促进就业、社会保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就业方面,省人社厅承担了全省范围内促进就业的管理和组织,在宏观政策制定、微观组织和应急推动方面做了细致的工作。社会保障方面,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相应建立、完善和维护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均衡器”的作用,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劳动关系方面,建立健全劳动监察、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9.
《人大研究》2001,(2):33-36
全省劳动保障工作基本思路: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为重点,抓住机遇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近期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完善制度.稳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职工收入.保持劳动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1.
一、福建省劳动保障立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福建省劳动保障立法工作从实际出发,立足民生,突出围绕社会保障、促进就业和维护劳动者合  相似文献   

12.
《就业与保障》2008,(3):15-17
劳动和社会保障关乎国运,情系民生。开春之后,全国各地均召开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2008年,从劳动保障都到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将有哪些新的要求和新的动作呢?本刊收集归纳了众多工作目标中的部分亮点,与读者一同见证正在发生、将会实现的情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  相似文献   

13.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劳动保障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必须按照省委《决定》的要求,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思路,研究制定专项政策意见,把省委《决定》精神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劳动保障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崔力夫在吉林省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向媒体通报了2008年吉林省劳动保障工作情况。2008年初,吉林省劳动保障厅向社会承诺的十项劳动保障民生实事,尤其是吉林省政府确定的3项由省劳动保障厅负责的民生实事如期落实,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一些最切身、最关心的劳动保障利益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劳动保障服务民生、保障民生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15.
《就业与保障》2006,(4):F0004-F0004
莆田市地处福建沿海中部,是个新兴的港口城市。莆田市劳动保障局紧紧围绕和服务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大局,以促进就业、稳定就业,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重点,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劳动保障上作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16.
张健 《前进》2009,(2):31-32
劳动保障工作所涉及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被称为民生的三大支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深刻认识劳动保障工作在党和政府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存在问题,完善各项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前,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劳动保障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劳动能解决“有钱花”的问题,社会保障能解决“有钱敢花”的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事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常委会应将劳动保障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化监督.促进就业再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使劳动保障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政报》2007,(7):55-56
2006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从、服务于自治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劳动保障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不断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保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一、就业再就业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全区城镇累计新就业  相似文献   

19.
《今日浙江》2010,(7):64-64,F0003
上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是主管全市劳动保障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内设价科室,下属5个事业单位。2009年该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受益一生”的工作宗旨,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民生要求,以发展良好、和谐的劳动关系为前提,正确处理涉及群众利益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全市劳动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全市的社会稳定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劳动监察、农民培训、社会保障、信访工作等分别被评为省市先进集体,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群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20.
促进就业工作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2011年,福州市仓山区认真贯彻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紧紧围绕年度就业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立足实际、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就业服务新形式,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各项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仓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一、加强机构建设。随着劳动保障工作重心逐渐下移,街道(镇)、社区已成为落实各项劳动保障和就业政策、为下岗失业人员服务的主体和终端。2011年,全区13个街道(镇)、87个社区和3个试点村劳动站都配备了2名工作人员,111个村聘请111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形成了以劳动力市场为中心,以镇街劳动保障事务所为网点,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和农村劳动保障协理员为基点,辐射全区的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