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晓风是台湾“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她那只“仰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的笔,书写了中华赤子的寸寸柔情,“响着久违的乡音”的《愁乡石》更诗化了中国人的中国情结。捧读她的散文,拨动读者心弦的就是那“超载的乡愁”。  相似文献   

2.
<正>"卖馒头的老王,他接到了一封信。八千里外死了他的老娘亲。他把面团揉了又揉,揉了又揉。他一言不发,把那封信放进了围裙。死了有十年了,怪不得梦里叫她她不应。刚蒸好的馒头,娘您就尝尝新。这些年,卖了多少馒头,我也数不清,为什么偏偏不能,放一个在您的手掌心?"这是台湾作家张晓风为台湾老兵写的诗。张晓风说,她自己一度都不记得曾经写过这首诗,直到有一天,一群台湾老兵举着印有这首诗的牌子  相似文献   

3.
傅宁军 《台声》2000,(2):31-33
在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笔端,大自然的风光是有灵性的,充满着诗情画意。她曾写道:“我要的是一种似曾相识的山水──不管是在王维的诗里初识的,在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里遇到过的,石涛的水墨画里咀嚼而成了病的,或在魂里梦里点点滴滴一石一木蕴积而有了情的。”不过,张晓凤眼中的人世间,也是一道可以与山水相媲美的风景线。她热爱自然,更热爱人生,写下了一篇篇享誉海峡两岸的美丽文章。她是台湾文坛上一个风格独特的饺伎者,文笔娟秀,想像丰富,在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领域无一不有自己的建树,获得过几乎所有的台湾各类文艺奖…  相似文献   

4.
曹辩泷 《台声》2002,(3):38-38
在2001年底进行的“江苏籍台湾作家访乡采风活动”中,有一对惹人注目的夫妻作家,这就是台湾著名报道文学作家夏祖丽女士和她的丈夫、小说家张至璋先生。夏祖丽女士的父母也是台湾著名作家,并且都在北京长大,夏祖丽得知父母青少年时期的历史对他们影响很大,近年来多次到祖国大陆采访,专程追踪父母青少年时期的足迹。母亲林海音是小说《城南旧事》的作者,前年10月,夏祖丽在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了《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这次到祖国大陆来,夏祖丽开始采写父亲的传记。无论林海音本人还是她的《城南旧事》,都在海内…  相似文献   

5.
邓靖 《台声》2011,(10):60-62
8月30日,由台湾夏潮基金会董事长宋东文为团长的“台湾作家江苏采风交流之旅参访团”一行13人抵达江苏省省会南京,展开为期10天的采风交流活动。“两岸作家采风交流”是全国台联与台湾夏潮基金会共同组织的一项文化交流活动,旨在通过参观考察自然人文景观,促进两岸作家的交流互动,增进了解和共识,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6.
何翔 《两岸关系》2002,(1):58-59
秋末的江苏,天空明澈,金色的落叶纷纷飘坠,斑斓的背景清远流丽。如果说春天是清新盎然的恋人,那么,饱满多彩的秋天则更象一个母亲。和着这样的季节,十几位江苏籍台湾作家回来了,“这片无穷无尽的厚土,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余光中)。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1,(12):51-51
“对于台湾文学的印象,我个人觉得有许多很有名的作家,但后来许多都定居在美国,那么他们首先面临的不是写作的问题,而是生存或生活等其他问题。”知名江苏作家黄蓓佳如实说。  相似文献   

8.
舒婷最忌讳别人唤她诗人。她也不喜欢往人多的地方凑热闹。她说,一位作家,如果热衷于将各种桂冠挂在嘴上,那一定是件极悲哀的事情。 那么,唤她啥呢?她说:“舒婷。” 其实,第一次和她相识,颇带点戏剧性。那是前年的夏天,我随一个作家代表团上井冈山采  相似文献   

9.
陈太云 《台声》2001,(8):14-17
不能推开那扇关着的门,不能走近那张洁白的病床,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病区,记者只能通过电话与在无菌室内化疗的她进行采访;只能透过病房门上的小小玻璃窗,看她幸福的笑容。 病床上的美丽女孩是姜堰市王石镇东塘村的陈霞。 6月13日,江苏省进行了首例非亲缘性骨髓移植手术,为陈霞捐赠骨髓的是一位台湾青年。这是一次牵动台湾、香港、江苏两岸三地的手术,13日早晨7时至晚上23时30分,香港凤凰卫视、江苏卫视、苏州有线电视台间断性直播了骨髓捐赠、骨髓从台湾花莲经台北、香港、上海送达苏州并移植到陈霞身体中的全部过程。那…  相似文献   

10.
<正>"在大陆,我还有好多人想去见,好多风景想去看。"因为膝盖做过手术,78岁的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拄着拐杖,走路有些缓慢,但她说要抓紧时间多去大陆走走看看,"有些地方可能去了发现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留下记忆,但它们单凭名字就让我牵挂"。在6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张晓风的创作涉及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其中《行道树》《有些人》等作品入选大陆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她的作品内容涉猎广泛,对故乡的乡愁、对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乡愁、对现实的感悟,始终贯穿其间。  相似文献   

11.
何标 《台声》2000,(12)
林海音是情系台海两岸的台湾作家,她的这个“情”是来自她心灵的、明确而理智的两岸观。她曾经说过,自己“比北平人还北平”;也说过,自己是个“番薯仔”。我们的父辈--老北京台湾人,往往自称是“番薯人”,因为台湾岛形似番薯,台湾人在历史上经历过任人宰割的心酸,所以都有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有一颗中国心。   “台湾人就是中国人”、“中国是台湾的祖国”,这在老一辈“番薯人”心目中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当 1895年 4月 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割台的《马关条约》时,在京参加会试的台湾举人和台籍官员痛心疾首地上书光绪,斩钉…  相似文献   

12.
梁宪英 《台声》2008,(7):35-37
去年11月,我完成了第四次台湾之行,率山西省教育界人士赴台交流。此前10余年间,我曾3次踏上宝岛。这几年来,那块土地发生的事,不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社会的、生活的,我都在随时关注,而时不时的台风,大大小小的地震,突如其来的“非典”,又给我带来种种不安。台湾,那是我时时刻刻牵肠挂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难忘那一份乡情。为了追寻过去美好的回忆,多少年来,每当我从海外回到祖国大陆时,都想要探望台湾乡亲。后来才知道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北京“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那是台胞在大陆的大家庭,从那里可以见到或联系到许多乡亲。究竟哪一年与全国台联会接触,以后又有过多少次来往,我现在也记不清了。但是,有件事我深深记得,那就是出席参加1985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大陆与台湾学术研讨会”。记得当年任全国台联会长的是林丽韫女士,她邀请我们参加研讨会。还记得那次与会的人数比较多,讨论相当热烈。会议结束时,邓小平和邓颖超等…  相似文献   

14.
情满宝岛行     
年少时,宝岛台湾是我向往又而深感神秘遥远的地方。参加工作后我与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工作关系,我曾几度赴台湾考察交流.每次赴台归来,我都会带着对她的依依不舍和深深眷恋,那人、那情、那景,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记。  相似文献   

15.
王珏 《台声》2022,(17):84-85
<正>2016年的时候,我离开家,从一个富也不富但足够安逸的江南偏北的地方,来到了中国东南的厦门,一个很靠近台湾的地方。到福建是我真正接触台湾的开始,一晃已是第6年。大学期间极其懒散,奉行万事只图“我喜欢”,也就没接触到什么。只记得有个好友去台湾交换学习,我再三叮嘱她照顾好自己,她微弱地回我“没事的,我都不敢在这里提及任何政治立场。”一番波动后再入校园,偶遇了学校里的一位台湾老师。  相似文献   

16.
“我要的是一种似曾相识的山水——不管是在王维的诗里初识的,在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里遇到过的,石涛的水墨画里咀嚼而成了瘾的,或在魂里梦里点点滴滴一石一木蕴积而有了情的。”在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笔端,大自然的风光是有灵性的,充满着诗情画意。她热爱自然,更热爱人生,写下了一篇篇享誉海峡两岸的美丽文章。  相似文献   

17.
林海音 《台声》2002,(1):7-8
舒乙(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记:1994年初,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台湾,回来后写了一篇很长的观感散文杂记《大同中的小异———访台杂记》,其中提到“打包”、“吃尾牙”等台湾风俗。发表之后,引起林海音先生的注意,她便写了《观感的观感》。过后不久,我又收到她寄来的一篇稿件,题目叫《“打包”、“吃头牙”和“润饼”》,是对《观感的观感》的补充,实际上是一篇关于台湾民俗的散文,属于她喜欢写的《台湾生活小调》的一部分。这是林海音一件未发表的作品。由这篇文章,我们能看出林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她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永远乐观,永远活泼。现在发表出来,见文如见其人,或许是对这位可爱的人的一份珍贵的纪念。瞧瞧吧,这几样“台菜”,一定会给大家带来许多回味和微笑。  相似文献   

18.
在台湾作家张晓风笔下,"台北之子"蒋勋是"从《世说新语》中走出来的人物"。痴迷南朝和苏东坡、喜欢阿玛尼和乔布斯。近年来,这位台湾美学大家游走在大陆和台湾之间,用小说、散文、艺术、绘画、演讲等各种方式传递着他对美的感动。  相似文献   

19.
谢同生  侯轹 《台声》2006,(7):58-59
4月19日晚,两岸作家们在嘉陵江畔的一条船上进行座谈,自称是“新台湾人”的台湾知名作家爱亚第一个发言,她款款深情地讲:“我是45年出生在(重庆市)璧山,临来时问母亲有关家乡的事,对我来讲,感觉是回娘家”爱亚一席话引来了“两岸作家西部采风”举办方的特殊关爱,在行程满满的活动中安排爱亚回故乡。爱亚踏上了回故乡的路,她眼睛湿润地对陪同人说:“一想到要回故乡,我就情不自禁要流泪,真很难控制。”为不让爱亚过分伤悲,陪同人一路上不停地和她谈天说地(爱亚在感谢举办方特安排她回故乡时,特意提到回故乡路上陪www.taisheng.爱心中国同人的…  相似文献   

20.
洋滔 《台声》2002,(4):24-25
5月的拉萨,杨柳春风,花粉红,万物复苏,西藏旅的黄金季节到了……著名诗人、诗评家刘湛秋信,说有位台湾女作家想到藏一趟,问我何时来最好?说,5至9月来均可,这段间,西藏气候宜人,鸟语花,是消闲避暑的最好时间。来又收到刘湛秋的电报,说作家即将抵达拉萨。就这样,张典婉追寻着文公主的脚步,风尘仆仆地从湾取道青海到西藏来了。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风暴雨的傍晚,她和她的两同伴急匆匆地冒雨来到寒。我不相信我面前这位小女就是台湾著名女青年作家张婉。她笑容满面,充满了真诚机智,她头发微黄,戴着近眼镜,穿着朴素,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