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厦门与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合作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厦门与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各具优劣势且具优势互补、转劣为优的特点,因此,两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合作具客观条件和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台湾当局"戒急用忍"的限制性大陆经贸政策,使得两地高科技产业的合作相当薄弱、举步维艰.不过,随着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两地高科技产业发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加强.基此,本文从21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提出两地高科技产业发展合作的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2.
海峡两岸的各项交流与合作开启以来,科技与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较之其他领域更为活跃与频繁。通过近十几年双方的共同推动,两岸的科技与产业合作已有了很大的进展。不但层次提升、规模扩大、领域拓展,合作内容也更深入,而且性质也逐渐发生变化。由初期的交流合作以追求互补,逐渐演变为互补、竞争并存。到目前又表现为大陆竞争优势日趋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产业合作已成为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与目标,而且在“经合会”框架下建立了产业合作小组,以试点方式推进两岸产业合作。然而,现行机制下的两岸产业合作进展并不顺利,效果不如预期,这里有许多值得探讨的空间与问题。其中,在推进两岸产业合作与产业发展中,需要处理好如下几个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4.
两岸入世后金融交流与合作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 0 2年以来 ,继台湾银行到大陆设立代表处后 ,两岸又实现了直接通汇 ,长期滞后发展的两岸金融关系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是 ,两岸金融关系正常化的继续发展仍然十分艰巨。而两岸加入WTO的新形势又迫切要求两岸加快金融交流与合作。针对目前两岸金融往来中存在的两岸金融业务直接往来、互设金融机构、两岸金融监管及货币兑换等主要问题 ,两岸应当采取积极务实、灵活变通的措施 ,共同创造两岸金融合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孙宇 《台声》2001,(6):16-17
5月 8日,“第四届京台科技论坛暨京台科技合作研讨洽谈会”在北京国际饭店拉开帷幕。 500余名来自京台两地科技界、学术界和工商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欢聚一堂,参加为期 3天的研讨洽谈活动。这是自 1998年以来,每年一度的京台携手高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盛会。   国务院台办主任陈云林、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等有关方面领导与“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石滋宜等两岸知名人士出席了开幕式。   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孟学农代表北京市政府向出席会议的台湾同胞和来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京台两…  相似文献   

6.
朱磊 《台声》2008,(9):33-35
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20年来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台海局势发生重大积极变化之后,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面临重要的历史性机遇。国民党在岛内重新执政后,两岸均有强烈意愿进一步密切两岸经济关系,为深化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提供了现实的主观基础。  相似文献   

7.
寇延耀 《台声》2002,(9):13-14
近20年来,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对两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两岸相继加入WTO后,两岸经贸及产业的合作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契机,两岸应抓住机遇,共同发展,再创中华经济的辉煌。最近,长期关注两岸经贸关系的美国加州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的贝利·诺顿教授概括了2001年两岸经贸关系的最大特点。他说:“2001年两岸经济关系最重大的变化是,台湾电子工业中几乎所有的部门都认定他们现在可以在中国大陆生产高新技术的产品。这个变化很大,在此之前,台湾在大陆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低技术产业。现…  相似文献   

8.
促进两岸产业的合作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 《统一论坛》2004,(6):40-42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不可逆转地加速向纵深发展。伴随着全球范围内人才争夺、技术转移和资金流动的加快,海峡两岸产业界都意识到加强产业合作的重要性。从技术层面看,由于台湾与世界经济接轨较早,即使祖国大陆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企业对产业科技的吸收能力大为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以及其他各项交流交往的频繁开展,加强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成为新形势下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湖南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高科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还不突出 ,且自身还存在发展不平衡、技术密集度不高、附加值低、自有知识产权少、缺乏国际竞争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严重障碍。发展高科技产业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战略抉择 ,全社会都应从解决当前和长远问题上着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 ,把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振兴中华、造福子孙的根本大计来抓。一、以创新的精神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离不开科技创新 ,“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并实现产业化的实质和灵魂 ,是高新技术研究及产业的源泉。为…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两岸服务业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机遇方面看,不仅外部有触底反弹的全球经济形势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的背景支撑,两岸服务业自身也都具备了合作的基础条件与内部驱动力。但阻碍因素也有不少,既有两岸相互间的准入障碍及管理政策体制差异,也存在着因两岸政治互信不足所衍生的不确定性等。未来两岸服务业合作将从先行先试开始,条件成熟的个别产业将首先获益,进而带动其他产业跟进,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3,(6):44-45
近年全球经济环境丕变,贸易与投资保护主义盛行,两岸经济与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压力与口俱增,如何发挥两岸优势互补,提升产业合作层次愈显重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临近,未来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态势也愈来愈明确,两岸进入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双方均对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表示出高度重视。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就职两周年的记者会上提出:“台湾的产业结构一定要改变,台湾的经济策略也一定要调整。”大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王建民 《台声》2010,(3):40-41
<正> 广泛应用于液晶电视、NB与监视器等领域的液晶面板(TFTLCD),是光电产业发展的核心产品之一。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完全掌握在韩、日、台企业手中,让大陆液晶电视产业发展一直处于缺芯少屏与受制于人的状态。海峡两岸液晶面板产业在资源、技术、产能与市场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互补优势,但长期以来台湾当局限制高端液晶面板登陆政策影晌了两岸面板产业的深度合作,迫使两岸企业只能进行曲线合作。不久前,台当局宣布扩大开放面板业登陆,为两岸面板产业合作开创了新的机遇,也预示着两岸面板产业合作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韩晶 《观察与思考》2007,(17):59-59
<正>两岸产业合作的双赢策略是:区域经济首先要与台资耦合,并借助于台资的带动效应,推动两岸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实现地方产业升级。海峡两岸产业发展存在着明显差异,但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产业合作规模也越来越大。当前两岸产业合作不断深化(台资企业占大陆信息产品出口70%以上),产业合作已从低层次的土地、劳力等资源型  相似文献   

16.
周伟 《两岸关系》2006,(4):33-34
科技交流与合作是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受到两岸政治形势的影响,两岸科技合作很长时间里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随着两岸经贸规模的扩大和台商赴大陆投资的增多,台湾传统产业和电子电器等高科技企业到祖国大陆投资设厂的步伐明显加快。这些投资相应地带来有关技术,并  相似文献   

17.
4月27日,厦门海峡汽配城携手金桥社区党委、居委会为雅安举行签名祝福、祈福仪式和募捐活动。前日,金门县议长王再生到海峡汽配城参观时,听闻将为雅安举行祈福募捐时,盛赞此举。为此王议长以其个人名义捐出32箱,共372瓶金门高粱酒在现场进行义卖,所得将全部捐给雅安灾区,并将在县议会发出捐助倡议。为了了解具体情况,记者采访了海峡汽配城董事长谢开枝。  相似文献   

18.
“产业搭桥”为两岸新型产业合作奠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给扩大和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创造了必要的环境,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两岸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推动"产业搭桥计划",促使两岸产业合作跃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谢楠 《两岸关系》2014,(3):37-39
<正>据商务部统计,2013两岸贸易额为1972.8亿美元,同比上升16.7%。但两岸热络的经贸往来中也存在不少隐忧,突出表现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有所减少。2013年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017个,同比下降9.5%,实际使用台资金额20.9亿美元,同比下降26.7%。台湾工业总会对此所做调查显示,40.2%的台商由于"大陆生产成本上升"而不再追加投资,31.5%的台商因为"两岸产业  相似文献   

20.
曲阳 《两岸关系》2013,(12):6-7
近期,两岸经贸交流好戏连台,两岸各界对推进双方经济合作尤其是产业合作的共识进一步增多,方向愈趋明确。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两岸经济均面临更大转型升级压力的背景下,这不仅将会给两岸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发展注入新的动能,而且会有力促进两岸经济社会共同发展,进而造福两岸民众、壮大中华民族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