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腐败的社会关系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私有观念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同时又反转促进私有制的巩固和发展。人们拥有了私有产品,具备了私有观念,就为人们损害公共利益、保护私人利益提供了源头上的可能性;从政治关系角度分析,政治权力自身具有三个方面的负面效应,而当对政治权力的负面效应监督和制约失效时,腐败就极易产生;从文化关系上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人治观念和官本位思想以及西方文化中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相似文献   

2.
吕艳红  陈建辉 《求实》2007,2(2):72-74
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即权力错位必然导致腐败,而权力错位的产生有着思想、文化、体制和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要有效地遏制腐败,就必须有效地防止权力错位的发生,转变官本位思想,确立执政为民的公共文化理念;在权力获得方式、行使手段、行使目的等方面都要坚持公正的原则,树立公正理念;加强和完善政府运行机制改革;健全和完善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3.
从人们对于权力腐败的关注度、国际社会对我国权力腐败的评估及我国惩治和打击权力腐败的实际情况认为权力腐败已成为“当前我国最大的危险”。而权力腐败滋生蔓延的思想根源在于忽视了人性恶或是官性恶;制度根源在于受人伦束缚下的传统社会关系结构的影响;体制机制根源则在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治理权力腐败应严于律己,通过廉政教育取信于民;推进制度改革,实现制度面前无特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规范权力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4,(18):20-21
腐败是用公共权力来谋取私人利益。公共权力本来是用来保障公民权利特别是公民各项人权的,而腐败官员用公共权力来谋取私利,不仅使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还会使公共权力受到侵犯。例如,警察腐败可能造成非法拘禁、刑讯逼供,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检察官腐败可能导致滥权枉法、任意拘捕,非法剥夺人身自由;法官腐败可能造成审判不公和冤假错案,侵犯公民得到公正审判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主要原因是,对“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这不仅指明了原因,同时也包含了标本兼治的途径与方法。那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严格组织制度管理;强化党内和民主监督。三者并施,而且教育必须摆在第一位。  为什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第一位呢?首先因为,腐败行为说到底主要是由于公共权力异化的结果。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曾指出:“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的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对于这种权力倾向于腐败的根本原因,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  相似文献   

6.
黄力 《党课》2007,(3):78-80
随着党和政府打击腐败越来越严厉,当前的腐败现象出现了越来越隐蔽化的趋势。但由于治本的措施尚未落实到位,一些制度的缺陷依然存在,于是权力期权化这种腐败的新形式应运而生了。所谓的“权力期权化”,就是腐败分子不再是当即攫取利益,而是等多年以后,甚至退休以后,再连本带利地收取好处。这种行为,其本质是权力的“资源化”,也就是权力寻租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种延伸。这种期权化腐败,对我们的社会有着极大的危害性:由于其欺骗性,造成社会分配不公,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由于其后发性,导致国家资产大量流失而且很难追回;由于其隐蔽性,很容易对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形成诱惑,造成腐败泛滥。  相似文献   

7.
汤曼怡 《世纪桥》2012,(11):61-62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当前腐败行为现象的滋生蔓延,根源在于一些党员干部自身思想道德防线失守以及法纪松弛,对权力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监控。本文在明确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必须要以加强预防和惩治制度建设为指导,加强教育,筑牢预防腐败的思想防线;强化监督,构建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尊重民意,巩固预防腐败的群众基础;抓源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惩重治,封堵权力腐败通道。切实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政府一浪高过一浪的廉政风暴,一个个“蛀虫”被清除出干部队伍并得到应有的惩罚。人们在拍手称快的同时,不禁要问:为什么党和政府痛下决心、竭尽全力治理腐败,可腐败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一、腐败产生的根源:1.传统的“官本位”意识,是腐败产生的思想根源。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国人心中形成了根深蒂固“官本位”意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而优则仕”等广为流传的名言警句,无  相似文献   

9.
不升迁就腐败,彭光伟贪污的理由看似很可笑,但却并非个案。有廉政学者曾指出,只要是仕途不顺,得不到提拔,就破罐子破摔,想通过贪污腐败来弥补内心的不平衡,这种由心理不平衡引发的腐败,就是"报复性腐败"。"报复性腐败"实质上是对人民赋予的权力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挑衅和亵渎,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分析"报复性腐败"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有些官员认为,职位的高低  相似文献   

10.
腐败的根源主要是权力的运行得不到有效监督。几千年来,中国的行政运作历来就是通过权力来制约权力,助长了官僚主义的迅速滋生蔓延,强化了官本位的意识,腐败现象也随之萌生。封建流毒的持续,使干部、群众对贪腐现象既痛恨又间接的予以接受。目前,虽然各种相关制度逐步建立.但毕竟时间短。制度不健全,传统观念依然严重影响着目前的权力运行体系。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治理腐败的职能作用,从根本上讲,还必须改革现行体制,不断增强纪检监察机关的独立性.尽量消除阻遏纪检监察工作有效开展的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11.
腐败总是同公共权力密切相关。权力的特性决定了权力走向腐败的过程,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权力腐败具有一些共有的规律和新的特点。权力腐败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政治、伦理、经济、法律、文化等多维本质,权力腐败现象得以滋生和蔓延有其显著特征和严重危害性,权力腐败的产生和蔓延则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者在利己主义的动机和目的支配下,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背离公共权力的授权目标,违反公共权力的使用规范,牺牲公共利益来谋取少数人利益的行为。从根本上说,是公共权力的泛化、异化导致了腐败的产生。因此。治理腐败的关键在于有效的防止公共权力的泛化、异化。就我国而言,应从廉政教育、薪酬制度·、监督机制、法制建设等四方面着手,从而使公共权力拥有者不想、不必、不能、不敢通过公共权力泛化去腐败,最终实现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发生在领导干部中的腐败案件不断被揭露出来,这是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的必然结果。腐败案件的产生虽有许多原因,但笔者认为当前主要是权力监督机制不完善,权力监督没有尊重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腐败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监督机制不完善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上级监督不到;二是同级监督不了;三是下级监督无用。  相似文献   

14.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名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阿克顿勋爵也曾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剖析这几年贪官下水的案例,无一不是权力绝对化酿成的悲剧。从那些曾经显赫一时、大权独揽的专权者“香销玉殒”中,我们能看到些什么?滥用权力腐败丛生权力是柄双刃剑,一旦权力失去约束,产生了变异,就会造成一些严重的后果。架空组织。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而崇拜权力绝对化的贪官们…  相似文献   

15.
从经济伦理角度看,资源的稀缺性使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力增值,客观上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滋生土壤;公平竞争规则与观念的异化是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主观原因;作为他律的法律制度存在“空洞”也为腐败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是个“官本位”的国家,最大特点是集权主义、全能主义政治,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集于官员一身,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政治权力不受约束,没有边界,任何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无规则、无程序政治泛滥,不择手段成为官员的真实信条;社会生态是官主民仆,“官老爷”、“父母官”、“主子”、“奴才”、“草民”思想严重。  相似文献   

17.
一、权力的属性与产生腐败的可能人类自有阶级以来的历史表明,腐败是权力滥用的必然结果。因此,要理智地防范和有效地遏制腐败,便离不开对权力基本属性的认识。权力产生的最初和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公共利益,然而,它一经产生,便先天性的带有对公共利益的侵犯性,并随着国家的出现和私有财产的合法化而得到了迅速的扩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经济上以公有制为主,意识形态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道德上以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腐败是水火不相容的。但事实表明,先进的社会制度并不能自行消除权力对公共…  相似文献   

18.
梁丁 《廉政瞭望》2009,(1):38-38
关于权力,有很多“经典”的话,譬如“权力是一剂春药”,它意味着,即使再萎缩不堪的人,只要掌握了权力,就可能枯木逢春。还有“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这个“绝对”是个可怕的词语,任何东西,只要“绝对”了,它就能够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同样,它也具备了践踏一切的冲动,“腐败”其实只是它附加的收益,绝对权力者最本质的;中动是维护这种“绝对”。  相似文献   

19.
吕海春 《河北党风》2003,(11):36-36
开展反腐败工作,普遍的观点和通常的做法是:开展思想教育,构筑牢固的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堵塞可能产生腐败的各种漏洞;严惩腐败,震慑腐败分子。从“不想腐败”到“不能腐败”,再到“不敢腐败”,应该说,这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了反腐败工作的方方面面,多年来,在反腐败斗争中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梅记周  王同昌 《求实》2016,(8):23-2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思想有一个演进发展过程。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腐败的成因,腐败是阶级斗争的表现,是剥削阶级遗留的产物;到跨世纪期间从作风建设的角度分析腐败的成因,腐败是领导干部思想道德败坏、权力观错位等因素造成的;再到新世纪以来主要从权力的角度分析腐败的成因,腐败主要是权力缺乏监督制约等因素造成的。由于对腐败成因认知的不同,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反腐败策略也有不同。第一阶段主要是意识形态式反腐,第二阶段侧重于作风建设反腐,第三阶段则是权力反腐。当然,反腐倡廉思想的演进不是前后替代的关系,而是逐步深化和日益全面的关系。每一个阶段的反腐倡廉思想都在继承或者扬弃前一段思想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但为什么会产生腐败,以及如何反对腐败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反腐倡廉思想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