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弱势群体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为关注。但人们在对弱势群体关注方面还缺乏运用一种社会公正的理念,致使在处理和对待有关弱势群体的问题上还缺乏一种实质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弱势群体是世界各国都客观存在的一个社会群体。政府要通过公共政策调整关注弱势群体就业问题,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实现社会富裕文明,保证社会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3.
弱势群体是世界各国都客观存在的一个社会群体.政府要通过公共政策调整关注弱势群体就业问题,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实现社会富裕文明,保证社会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4.
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弱势群体和社会公正问题成为热点和关键,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实现社会公正内在要求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不仅是社会公平和公正的要求,而且是保障社会健康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需要。专业社会工作对弱势群体基本权利的保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弥补政府管理的不足。在维护和保障弱势群体基本权利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担负起以下角色:解决具体问题的服务提供者;帮助弱势群体自力更生的支持者;指导弱势群体采取合理行为的倡导者;促进社会工作规范化、高效化的管理者;协调和动员社会资源的资源获取者等。  相似文献   

6.
王玉华 《理论前沿》2008,(21):32-33
社会公正是贯穿于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问题。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对社会财富公平分配问题、关于弱势群体的社会对待问题、关于代际公正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强化社会调控,实现人际与群际交换平衡;加强社会整合,力求人人共享和普遍受益;维护环境秩序,创造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等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维持社会公平,加强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障,我们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强立法,切实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关注弱势群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就业、看病、教育和住房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公平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和价值取向,社会公平是实现社会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民主法治、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和前提。而我国目前的社会问题也起源于社会的不公正。所以,构建和谐社会需践行公平理念,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保障机会平等并保护社会弱者权益以实现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9.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公平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的弱势群体己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认真了解弱势群体的成因,明确社会救助的意义.才能正确把握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以及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现在,社会公平、社会公正问题广受关注。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的内容,实际上也是由人们规定的,因此它具有一定的主观特征。不同的利益群体、社会阶级阶层出于自身的利益,对社会公正、公平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在具体实践中,社会公平有两种导向: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结果导向倾向于关注“谁得到了什么”。而过程导向倾向于关注“为什么得到”,即人们究竟是怎样进入到地位差异结构中来的,社会学家管这种进入的程序叫作“地位准入”机制。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资源或社会财产,它具有经济性和生产性。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建构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非常必要。在公共部门对弱势群体提供外在的社会保障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以个人为取向和以社会为取向的社会资本,分别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国家和市场不能解决的“自保障”和“转化保障”。弱势群体积累社会资本的具体路径包括建立个人社会网络、建立公共组织、建构信任与规范以及促进互惠交换。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弱势群体在家庭、学校、工作等方面面临程度和类型不同的“社会排斥”,生存与发展状况堪忧。尽管社会政策在整合城市弱势群体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的社会保护政策和司法保护制度还存在观念误区、“缺位”现象等问题,必须在社会政策的制定中特别重视社会公平,完善青少年法律政策,从根本上改变弱势青少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弱势群体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防止断裂社会的产生;有利于提升其向上流动的人力资本,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有利于逐步形成以自致性因素为主的社会分层机制,促进整体的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实现充分社会化,消除社会的结构性紧张。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转型这一社会结构变动时期,社会秩序的稳定状态十分脆弱,治安秩序作为社会秩序的重要表现形式,往往与社会秩序呈共振状态,治安秩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最容易出现波动和不稳定,从而造成社会失序。社会转型对治安秩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应该通过多种途径重建社会治安秩序。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的急剧转型时期。现代化取得的成就为中国青年的发展提供了日益优异的基础和条件。在这种背景下,青年发展呈现出许多崭新特点,在社会心理上的变化也更加突出,产生了许多新质。然而,处在社会转型中的青年社会心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特征。为促进青年的社会心理朝着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必须努力从各个层面上优化青年发展所依赖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矛盾凸显期,弱势群体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政策法律保护,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实现我国弱势群体的保障性政策法律制度和发展性政策法律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表明我国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并己成为妨碍社会公平实现的重大障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的弱势群体问题,尤其是立法保护机制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弱势群体的保护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本文分析了弱势群体的概念,指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建立健全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9.
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分布与抗风险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两个大转型,这铸就了中国经济的辉煌,也使中国进入了一个高社会风险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大转型过程中,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深化,中国农村居民面临的社会风险已与城市居民面临的社会风险基本趋同,而农村居民拥有的抗风险机制却远远弱于城市居民,以收入水平表征的抗风险能力也远不及城市居民。中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必需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政策体系以有效降低和化解社会风险。在现有资源条件下,中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建设只能有重点、分层次、逐步推进。综合来看,中国农民在抗御社会风险方面处于明显弱势,中国建构社会政策体系和实施社会政策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