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国有资产流失犯罪并非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一类罪或个罪,而是我国经济犯罪中以国有资产为直接侵害对象,造成各类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犯罪类型.此类犯罪有特殊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趋势,在查处过程中也呈现出与其他经济犯罪不相一致的特点,需要健全完善法律法规,结合刑事、民事以及行政的力量共同打击和防范.  相似文献   

2.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由于产权不清晰,法制不完善,监督不到住,造成了改制企业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且其流失的速度和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这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又酿成了严重的政治后果,是一种危害巨大的腐败现象。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有企业资产转让中国有资产流失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对此,必须采取尽快出台《国有资产管理法》和《资产评估法》,建立国有企业资产责任到人机制,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等措施,有效防范和打击该类犯罪。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有企业资产转让中国有资产流失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对此,必须采取尽快出台《国有资产管理法》和《资产评估法》,建立国有企业资产责任到人机制,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二强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等措施,有效防范和打击该类犯罪。  相似文献   

5.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引起广大群众不满的一个焦点问题。归纳国有资产流失的方式及渠道,分析流失原因,加强责任追究,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国有资产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有资产总量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日益突出,流失的途径和形式多种多样。为此,本文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新动态、原因、对策进行专门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产生是与国有企业的改革相伴随的,是制度转换的一种成本。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加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造成事实上的私有化,加剧政治腐败,还会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采取措施,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8.
防止改制企业整体资产评估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加大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加快了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步伐。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国企改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相当严重,其中资产评估不规范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是主要渠道。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论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原因的基础上,以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表现、原因以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做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日益突显.究其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因而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倘若任其发展必将阻碍国有企业的进程,乃至危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尽快从改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增强社会公众监督等方面来进行国有资产流失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1.
侵犯商业秘密罪若干争议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犯商业秘密罪中的重大损失既包括直接损失,也包括间接损失。重大损失应限于物质损失,而不应包括因侵权而导致的荣誉、名誉的损失。重大损失与商业秘密的自身价值不能等同。认定侵犯商业秘密重大损失应综合考虑以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的获利或商业秘密的许可使用费进行计算。侵犯商业秘密罪是一种故意犯罪,其主观方面不应包括过失。侵犯商业秘密罪中的“应知”不同于刑法总则中的疏忽大意过失中对危害结果的“应当预见”,刑法分则中的“应知”是一种对犯罪对象的客观性预见,其应理解为“应可推为明知”,是一种推定故意的心理态度。  相似文献   

12.
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中,给权利人造成的损失应理解为直接经济损失。认定损失数额可视具体案情采用以下方法:计算被侵权人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以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行为所获得的利润为依据认定经济损失;根据商业秘密许可使用费认定被侵权人的损失数额;侵权行为导致商业秘密已为公众所知悉的,应当根据该项商业秘密的商业价值确定损失数额;侵权人采取不正当手段取得商业秘密后尚未获取利益即案发,应根据具体案情使用不同的方法衡量其侵权行为情节轻重。  相似文献   

13.
侵犯商业秘密罪,在犯罪对象上,应注意商业秘密的整体新颖性和部分新颖性的区别;在实行行为上,"利诱"不应包括欺骗;在犯罪结果上,"重大损失"不等于商业秘密自身价值;在主观方面,"应知"应推定为"明知"。  相似文献   

14.
商业秘密在刑法中与在民商法、经济法中有不同的定位,基于刑法谦抑性,应对刑法中的商业秘密进行严格解释。刑法与民法是站在不同的立场,出于不同的目的看待损失的,在侵犯商业秘密罪中,重大损失认定的依据应以侵权获利额为原则,特殊情况下可参考许可使用费。单位犯罪是侵犯商业秘密罪中常见的犯罪形态,在本罪的行为模式中,个人的侵权行为与单位的行为具有对向性,单位之外的个人也有构成单位犯罪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对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认定,要把握商业秘密的具体内容;把握商业秘密的本质特征即"不为公众所知悉";在计算权利人的直接损失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渎职犯罪的多个罪名中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直接影响法律责任的认定,因此经济损失的认定成为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部门应用《立案标准》、查办案件过程中必须予以先期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实务中涉及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梳理,以期助益于工作。  相似文献   

17.
依照我国现行刑法规定,毁损类文物犯罪不是一个具体的个罪,而是类罪。它主要包括故意损毁文物罪、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过失损毁文物罪、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4个罪名。受经济利益驱使、人们文物保护意识淡薄、规制文物违法犯罪行为法律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毁损类文物犯罪日益上升,给我国的文物安全保护带来了巨大威胁。立法的完善是有效防控犯罪的途径之一,针对我国毁损类文物犯罪的立法现状特点,应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主旨,扩大刑法的入罪法网,合理设计量刑制度。  相似文献   

18.
诈骗罪中被害人的处分行为是基于行为人的欺骗行为而陷入认识错误后作出"终局性"转移财产的行为。被害人处分意志是区分盗窃与诈骗的关键,被欺诈的财产损失由被害人自己造成;盗窃的财产损失由他人直接介入造成。在行为人使用诈骗术欺骗被害人抛弃财物然后自己取得财物时,如果抛弃财物与取得财物之间相隔的空间及时间很短,应以诈骗罪论处。  相似文献   

19.
论票据犯罪结果,数额及既未遂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票据犯罪结果 ,主要是指票据犯罪行为对票据法律关系的破坏所造成的社会财产损失。票据犯罪数额的认定 ,应以票据兑现数额为依据。虚假票据所记载的数额与真实有效票据所记载的数额具有本质上的不同。票据诈骗犯罪既遂未遂的界限 ,以行为人是否非法获得数额较大的票据经济利益。伪造变造票据犯罪的既遂未遂界限 ,主要把握是否完成了票据必须记载事项的填写行为。  相似文献   

20.
《刑法修正案(六)》第9条规定了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该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主要客体是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次要客体是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背信行为;自然人和单位均可成为本罪主体;主观方面仅限于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在司法认定中,应注意区分罪与非罪、一罪与数罪的界限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