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关系到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延续,是人类在新世纪特别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寻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实质,是正确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发展与资源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等。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两大理论课题,从而探讨人类活动的时空偶合、人类活动的理性控制、人类活动的效益准则、人与自然的演化动态、人对环境的调控与改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高度协调,同时达到人与人之间的高度和谐。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郭荣丽 《学理论》2012,(16):198-199
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塑造"人之为人"的"成人教育",灵商作为人类的终极智力,关涉着所有与意义和价值相关的问题,是人类独有的、与其他万物相区别的人之为人的核心要素。因此,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灵商"的培养,将其置于基础性地位,如此,才能塑造出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大学生,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储备"能源"。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人类与自然界,经济和社会,人与人之间合理、平衡、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与精神文明建设密不可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党的十五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思想上、理论上弄清可持续发展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关系,对于正确认识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1、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来看,它突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是在探索其发展道路中前进的。自18世纪西方近代工业革命以来…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21,(10)
自人类步入工业时代以来,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一方面,在数次工业革命和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科技发展初期,人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控制者自身的主体性也逐步增强;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纵深发展,人对科学技术产生了过度的依赖,科学技术由原初的"人类工具"反过来控制和奴役人类,致使人的主体性地位日益丧失。在科技异化的背景之下,坚持科学技术的工具性地位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以"求真"为向度的科学性和以"向善"为准则的伦理性的深度融合就成为确保人类在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5.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马克思人学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人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人性基础、动力基础、价值基础、历史基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人性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的本质展开的内在应有之义;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动力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的社会性需要在世界图景中的呈现;马克思人的利益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人的利益生成和发展规律,体现人类的共同利益;马克思人的历史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据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表征人的发展的现实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是"人为的"与"为人的"辩证统一,是"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的辩证统一,是世界人民共同建设与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 ,是人类走向21世纪作出的战略选择 ,它的形成与发展 ,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可持续发展与唯物史观具有相同的理论起点 ;可持续发展对唯物史观现代形态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它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7.
社会文化进化与"新型人地关系"模因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天华 《理论探讨》2005,(4):168-170
当今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深刻矛盾,决定了现时代和未来时代的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即建立新型的人地关系,其根本依托是文化进化.新型人地关系建立过程中的文化进化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深刻的变革,它应当以"天人合一"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文化基因,遵循人类文化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借助文化模因的传播、渗透和先导作用,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气候,从而将新型人地关系的价值观、发展观逐渐落实到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之中去.  相似文献   

8.
自我管理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自我意识、自主意识和自由能力的人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自我设计、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环节,以获得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并能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为目标的能动活动。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维护类的存续而进行的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运动。尽管人们主要是从类的角度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但作为一种自我管理,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人类的自我管理,也包括个人自我管理、组织自我管理和国家自我管理等层次。从自我管理角度来看待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种创造性整体战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即是"从源头和过程控制"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战略环评与可持续发展在内容的综合性、方法模式的先机性、过程的延续性、以环境与发展为综合决策指标四个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它以"先评价,后建设"为指导原则,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自己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连接宏观、抽象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具体的、可操作的项目之间的桥梁。绿色发展是21世纪中国的发展选择道路,在战略环评中贯彻绿色发展原则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念贯彻和现实推进。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是基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掘取已近极限,人类自身已濒临生存危机。它要求人们重新认识生态自然对人类的存在价值,将生态自然系统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时空予以善待,建构一种人类与自然环境制衡的新文明模式,求得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在新时空中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近几年来,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论证和探讨,拓宽了研究视野。笔者以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人的行为模式,它必须依赖于有着一定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人的行为去实现,而人总是有着特定的人格。也就是说,现代人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统筹发展城乡教育实质上是和谐社会构建对城乡教育公平的具体要求,公平观的变化与模糊化是当前制约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统筹发展城乡教育迫切呼唤“和谐性公平观”的恰当引领。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中社会发展的有一个相当重要方面,就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理解,从物质资源、人文资源、政治资源、社会资源、生态资源这五个方面可持续发展来论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研究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可持续发展"到"人的全面发展"--兼论江泽民的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反映了人们对世界性环境问题的共同关注 ,是对传统发展观的积极扬弃 ;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重要内容 ,它既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积极回应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从“可持续发展”到“人的全面发展” ,是江泽民在发展观上的重大超越 ,是对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也为新一届中央政府确立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发展观的明确提出,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经验教训,并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作为对邓小平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以及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作为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已经成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新的形势下,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发展,是十六大的主线,贯穿始终。大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问题,丰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现。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观的高度把握十六大的精神实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于发展,人们普遍认为其带有价值倾向,即凡是"发展"就总是好的,发展似乎成了包治百病的良药。这种对发展缺乏追问和反思的态度是不明智的。发展本质上乃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承诺,它既反映了人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亦凸显了人的实践主体性、能动性。当前我们的发展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乃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前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未来发展观,分别指向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阶段,是发展观的三种境界.前科学发展观是基于现实理解和工具理性,以经济为中心的致富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对前科学发展观的扬弃,蕴涵着价值取向从物到人,目标追求从富到强的升级转变;未来发展观是基于逻辑和理性的考虑,是以自然为本的致尊理论.而三种发展观境界的区别,是由其结构中理念和目标、体制与策略等要素内容的不同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