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课》2012,(2):51-51
有些干部,功夫不在事业上,精力不在发展上,心思也不在人民群众身上,相反,却整天盯着“上面”,“秀”给媒体,不仅敏于揣摩“风向”,勤于迎合“喜好”,且善于装点“门面”,喜欢把气力下在易出“亮点”、易被看到的地方。对于社会上监督、质疑和批评的声音,起初惯用躲、捂甚至打压的方式来对待,及至激起众议、躲不得、捂不住、压不下了,才不得不去做那些早就该做、早该做好的事情。这些“怪”现象,说怪也不怪,反映出了某些干部的“媚”和“畏”。  相似文献   

2.
余春莲  黎惠声 《党建》2009,(11):21-22
“平塘村覃丙生无收入,送去大米50斤。他的腿伤残,要多费点心。”  相似文献   

3.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盛世”。“贞观之治”之所以能形成,作为领导活动之灵魂的决策机制有其独到之处。从总体来说,中国封建社会基本上都是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只有皇帝才拥有最高决策权,贞观时期亦然,但在具体的决策机制上,唐太宗极力营造一个“君臣合契”、“共理天下”的政治局面。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而这种政治局面的形成,不仅仅依靠思想作风建设,更重要的是制度上机制上的保证,制度上机制上的设计使得贞观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相似文献   

4.
王建柱 《党课》2013,(21):118-119
·党史· 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作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区进行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工业和交通建设,即“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使新中国有了安全的战略后方,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新中国第一次对西部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调研与决策,是须臾不可分离的,这是因为,调研是决策的前奏,而决策则是调研的归结。决策,可谓是执政者决断大事、策划大计的要务,是关系事业兴旺、国运昌盛的要举。决策,有优劣与高下之分、正确与错误之别。决策必须正确,这是党和人民的要求,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稳健快速发展的要求。正确的决策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必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鼎力支持。正确的决策,必须建立在对实际工作和社情民意的了解洞悉上。只有全面掌握准确的而不是虚假或走样的客观情况,才能确保决策的民主、科学、周密;只有充分了解真实的而不是…  相似文献   

6.
林雪 《当代党员》2013,(7):70-70
“民唯邦本,本固邦宁。”毛泽东同志曾把人民群众比作“铜墙铁壁”、比作“眼睛”、比作“上帝”,并告诫众人“一刻也不要脱离群众”。  相似文献   

7.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嘴上腐败”在基层的落卖情况如何呢?  相似文献   

8.
郭庆晨 《奋斗》2009,(5):60-60
近来,不少主流媒体在努力倡导“用脚决策”。所谓“用脚决策”,就是领导者迈开双脚走进群众,调查研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我不怀疑这是一个领导决策的好办法,更不怀疑策由民出的必要性,只是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脚”上,而在“心”上。  相似文献   

9.
“人民”一词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政治概念.建党初期,中共对“人民”“国民”两概念的使用并没有明显的侧重.随着国共合作的开展,革命形势的高涨, “人民”因克服了“国民”这一概念的污名化与模糊性,又符合马列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所以逐渐取代了“国民”,成为中共的主流话语.大革命失败后一段时间,中共因“人民”概念曾经包含资产阶级,对其使用频率一度大为降低,并试图以“群众”“民众”“工农”等概念替代之,反映出当时中共革命政策的转变和对“人民”内涵建构的不足.随着民族危机的上升,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后,中共统一战线政策逐渐转变,“人民”这一概念又重新回到中共话语体系中.  相似文献   

10.
1955年,我军第一次授衔。昔日在穷乡僻壤中出没,穿着粗布军装,吃着玉米面和小米.扛着“三八”大盖的“土八路”,眨眼之间.换上笔挺的马裤呢军装.扛上金灿灿的肩章,不仅我们自己感到像换了个人似的,人民群众也有“刮目相看”的感觉,在我军指战员崭新的形象前,他们崇敬、羡慕又感到十分的好奇。在授衔后的一段时间里,只要街头一出现着新式军装、佩戴军衔的指战员,  相似文献   

11.
殷辂 《理论文萃》2004,(6):52-55
周易《革》之上六日:“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此爻意义深远,最能代表目前改革的状况。改而不止,革而不变,改革之大忌也;革而不从道,变而不应时,改革之大患也。纵观二十年改革,改革初期,人心被极左思想弄得极其疲惫,世风虚伪,人心思变,改制是顺天应人之举。  相似文献   

12.
利剑 《共产党人》2007,(3):15-17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不少有作为的领导者把“借”字巧妙地镶嵌进领导法中,使领导法达到了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极高层次。因此在我们的成语词典中才出现了像“借水行舟”、“借题发挥”、“借花献佛”、“借古讽今”、“借地生根”、“借鸡生蛋”等无数条“借”字领导法。而每一条“借”字领导法都蕴含着极其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深奥的哲理,下面仅从三个小侧面谈谈对“借”字领导法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3.
麒嵩 《前线》2014,(8):122-122
有这样一个历史传说: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臣叫壬里国,他与另外一个大臣中里缴打了三年官司。因为案情复杂,无法判断,国王齐庄公请来了当时的神兽“廌”,相传“廌”能辨是非曲直,它的角顶向谁,谁就一定有问题。结果,壬里国的诉状读完,“廌”没有动;而中里缴的诉状还没有读到一半,“廌”就用角顶翻了他。于是,齐庄公判决壬里国胜诉。“法”字的来源就和这个“廌”有关。“法”的繁体字写作“灋”,由“水”、“廌”和“去”三个字组成,其中,“水”字代表对待每个人应该像水一样公平公正;“廌”字代表着要能明辨是非曲直;“去”字则表示一旦判定对错,应该坚决去恶扬善。  相似文献   

14.
吕海庆 《实践》2013,(2):44-44
近年来,扎赉特旗委以促进发展、构建和谐、保持稳定为目标,推行嘎查村重大事务民主决策“五步决策法”,即通过“民主提案——民主议案——民主表决—创业承诺——监督实施”五个步骤,建立了简捷规范、切实可行的村级事务民主决策程序,明确了村民议事的内容、形式和程序。  相似文献   

15.
陆凤金 《唯实》2003,(1):87-88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内涵之一是 :因为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 ,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的。文化工作是党的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维护好群众的文化利益 ,是我们文化工作者必须身体力行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就文化工作中如何把握好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 ,谈一点粗浅认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作为一个时代精神的制高点 ,往往率先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社会的变迁、历史的进程。进入新世纪后 ,世情、国…  相似文献   

16.
李猛 《实践》2006,(9):47-47
领导形象是领导者在人民群众面前公开树立的一面旗帜,尤为重要。新时期,领导者的形象如何?人们期待领导者是什么样的形象呢? 1946年,胡宗南进攻延安,毛泽东坚持要最后撤离。突然一颗重磅炸弹就在毛泽东住的窑洞前爆炸了,毛泽东这时正聚精会神地绘制调兵路线图,同志们为他捏了一把汗。毛泽东突然问身边  相似文献   

17.
陶雨生 《唯实》2010,(11):19-20
乡镇党委书记是乡镇领导集体的核心。遵循科学发展观对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应从健全选拔任用机制、强化关怀激励机制、完善考核考评机制、创新教育培训机制和优化环境保障机制入手,推动乡镇党委书记争先创优。  相似文献   

18.
袁浩 《学习导报》2010,(2):22-22
近闻某地一位领导同志在一次工作总结会上说:“对群众的批评要用加法,对群众的赞扬要用减法”。这种“加减法”提得好,体现了领导干部对待群众声音的态度。一般来说,人们在赞扬的时候,容易将好的说得更好,如果减去一部分,则可能更符合实际;人们批评的时候,往往是“点到为止”,如果加上一部分,可能才是我们缺点、错误的全部。这里,减掉的是头脑发热、昏昏欲睡,加上的是锐意进取、谦虚谨慎。正确运用“加法”与“减法”来对待群众的批评与表扬,需要领导者有清醒的头脑,更要有较高的觉悟和境界。  相似文献   

19.
张锋 《党课》2012,(17):111-111
坚强的党性是组工干部的立身之本。作为工作在最前沿、与人民群众接触最直接的基层组工干部,讲党性必须在“实”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天津支部生活》2013,(2):37-37
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过程中,西青区委将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总结多年来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摸索出的实践经验,明确了“五位一体”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推进思路,努力在服务人民群众中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