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2001年6月以来,中国股市遭遇了"政策市"政策不能左右市场的前所未有的尴尬,原因之一就是股权分置问题的预期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国股市的政策从来没有时间概念的,市场永远处在猜测之中,投资者很难确定自己的投资策略.造成政策多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股权分置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股权分置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大制度问题,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在诸多方面制约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本文主要从我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问题形成的原因入手,探讨当前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意义、原则、基本思路以及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股权分置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在诸多方面制约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股权分置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促进我国证券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战略性部署。股权分置改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彻底解决股权分置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稳健的过程,特别是一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对市场的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2005:股权分置改革攻坚实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而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却反其道而行之——指数下滑,市值缩水。这种状况导致了股票市场的融资、优化资源配置、投资理财三大功能不能充分发挥,股票市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渐淡化和褪色。而长期以来形成的股权分置的体制性弊端则是产生此问题的重要原因。一、股权分置问题的历史溯源股权分置是指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股份按能否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被区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这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问题。股权分置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早期对股份制和证券市场的功能与定…  相似文献   

5.
关于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付钦太 《学习论坛》2005,21(7):27-30
股权分置是我国证券市场长期遗留和积累下来的问题,属于证券市场的制度性缺陷,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势在必行。股权分置改革对于推动资本市场的机制转换,消除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流通制度差异,强化上市公司的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具有重大意义,应积极稳妥地推进股权分置改革。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持市场稳定;切实维护公众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鼓励和引导优质上市公司先行试点;明确股权分置改革的时间表。  相似文献   

6.
2005年4月30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并陆续推出了两批共46家企业进行试点,正式拉开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序幕。同年9月5日,《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正式出台,标志着股权分置改革被提上了正式日程。股权分置是困扰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大制度问题,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表明,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所导致的被扭曲的证券市场定价机制、公司治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等问题正在开始逐步得到解决,从而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这将对中国证券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那么,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质是什么?其对目前估值体系的…  相似文献   

7.
股权分置改革,是在特定经济环境下使中国证券市场走向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股权分置改革进程中,虽然有些试点方案出现不理想的情况,但管理层推出股权分置改革的政策和决心没有变。从2005年5月推出三一重工、清华同方、紫江企业、金牛能源为首批试点公司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到2006年3月我国宣布股权分置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我国A股市场上证综合指数也从2005年6月的998点一直涨到2007年末5000多点的“大牛势行情”,沪深两市1360多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平均上涨70%以上。逐渐形成价值回归。由此看来,股权分置改革对证券市场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那么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对证券市场有哪些利弊影响,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股改试点方案的推出标志着管理层已经意识到中国A股市场最大的问题所在。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就是推翻再重建体制的问题。那推翻再重建体制后,是不是中国A股市场就将摆脱5年来的熊市重拾升式呢?  相似文献   

9.
孙志拥  王啸 《新视野》2006,(2):34-36
在国有股权转让中,合理确定资产或股权的真实价值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在国有产权委托代理机制尚未理顺的环境中,宜以可靠性较强和兼具价值相关性的计量、估值方法和结果作为国有股权转让的“底线”,以多项调整处理后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作为国有股权转让的“底线”,以其他各类估值结果作为参考因素,同时着力推行股权分置改革,为国有股权价值发现、公平交易和科学考核创造良性环境。  相似文献   

10.
吴战篪  乔楠 《学习论坛》2007,23(12):34-36
分析结果表明:股改支付"对价"是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博弈达到均衡的前提条件,对价支付水平是双方博弈的结果,它不可能超出国有股股东的支付能力。股权分置改革后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均从股权分置改革中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