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和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自古及今的许多哲学家都对此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出现了“重义轻利”、“重利轻义”、“兼重义利”等不同的看法。其中,以儒家“尚义轻利”的思想最为丰富,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义利关系问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发扬尚义轻利的传统美德,对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揭萍  熊美保 《求实》2005,(7):28-29
领导干部义利观是领导干部对义与利关系的看法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领导干部应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为义,以个人正当的需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正当的“利”,先义后利,义利统一。在现阶段,领导干部应确立正确的义利标准;做到崇义兼利,义利统一;通过加强教育,从严治“官”,提高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增强人民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3.
义利问题,作为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都有着重要影响。邓小平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义和利的关系作了充分的阐述,形成了科学的义利统一观。 (一)在邓小平的义利观中,重视公共利义,但并不排斥和压抑个人利益;强调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重的思想,同时也强调个人合法利益应当受到充分的尊重。 (1)在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上,重视公共利益。但并不排斥和压抑个人利益。 邓小平一方面肯定了物质利益对于道德的基础地位,反对过去那种只注重  相似文献   

4.
义利观所探讨的主要是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 ,其中涉及人们对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方面关系的认识。这些内容是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中无法回避的 ,特别是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需要重新调整利益关系时 ,这个问题就格外引人注目。改革开放后 ,贬低物质利益、耻于言利的封建观念还没有彻底清除 ,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思想已渐渐抬头 ,人们的价值观一度呈现出十分混乱的局面。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义利问题作出了新的总结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批判道德至上论为物质利益正名邓小平…  相似文献   

5.
正儒家肯定"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在处理义利关系的时候,儒家主张"见得思义""以义制利""以义克利",行"义"获"利";其"义利"观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进步都大有裨益。儒家学说十分关切人民的现实生活。在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中,"义"排在第二位。荀子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依照儒家的"义利"观念,"义"与"利"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会面临且必须处理的现实问题。肯定义利兼有,是儒家人物辨析"义""利"问题的基本前提,在处理"义""利"关系的时候,如  相似文献   

6.
试论“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义利问题,不仅属于伦理学的范围,而且涉及社会生活诸多领域;不仅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争辩不休,而且在当代中国仍应予以重视。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对义利问题的看法,关系到为社会确立什么样的价值导向,而这直接体现着一定社会的性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科学义利观,需要对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加以正确引导,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一、义利关系问题至今不可回避 我们应当站在历史观的高度来考察义利  相似文献   

7.
金邦秋 《学习论坛》2006,22(10):28-30
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义利之辨"的讨论,从春秋时代至今已延续了两千多年.在今天,义利关系问题仍然是在现实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问题.义利问题不仅属于伦理学的范围,而且涉及社会生活诸多领域.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科学义利观,对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加以正确引导.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一、义利失衡—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义利关系态势义利观问题实质上是价值取向问题.义利矛盾自古有之,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情况有所不同.大凡社会变革时期,义利矛盾都很突出.目前,我国正处在新旧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原有利益格局已被打破,新的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尚在形成之中.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和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道德批判,以及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上的迷惘与失范,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汹涌浪潮使一切不适应其发展的陈旧的、僵化的、极左的思辨方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处于理性的思考与道德价值的认同过程之中.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资源配置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但它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价值规律的普遍作用,往往使人们在热切关注经济效益之时,容易忽视它的社会效益的一面,放弃道德对经济行为的制约、规范、引导职能.在价值取向上误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不顾其他的歧途,导致了义利观上的混乱现象,出现了义利对立的论调和以“重利轻义”为主流的社会价值取向,这虽有其客观性的一面,但同时说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一样,在价值的取向上同样需要有价值导向、需要义与利的统一与协调.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的伦理道德中,义利问题是思想家们争论最多也是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墨子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尚利贵义,义利合一。当前中国诚信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割裂了"义"与"利"两者之间的关系,过分求利而忘义。研究墨家义利思想,可为解决当代中国诚信危机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汉初的贾谊在总结秦亡前车之鉴和剖析当前社会政治主要矛盾后,审权度势,变化因时,以时势作为分析义利问题的出发点,分别从攻守之辨和本末之辨两个方面对义利进行分析,将义利问题纳入攻守转换、天子与民、天子与诸侯、天子与匈奴、农与商的关系中,认为时势不仅与人们选用何种价值取向密切相关,更会对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切身利益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围绕"义利之辨",历史上形成了"道义论"与"功利论"的对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问题再次提到我们面前,邓小平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义利关系、义利问题作了充分的阐述,超越了传统"道义论"与"功利论"的局限性,形成了新型的、科学合理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义利之辨○路德斌一、儒家传统义利观之检讨义利之说,在历史上一向被视为儒家哲学的第一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义利之辨一直是近代以前中国人营其社会生活的价值坐标,即便在今天,其影响依然存在。儒家在义利问题上的价值取向是从人禽...  相似文献   

13.
义利观问题是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中的根本问题,为历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关注,而且也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引起了社会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的新变化,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的义利关系,树立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对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魏艳  鲁志美 《世纪桥》2000,(2):27-28
邓小平的义利观是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关于以利驱动、以义框利、义利并重、义利相宜等一切思想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经济规律高度融合的义利观,是我国传统的义利理论发展的最高阶段。一、以物质利益规律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小平“义利观”的第一个层次“义”与“利”所揭示的关系,其实质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持“重利轻义”论者,往往是在历史上具有某种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他们强调物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猜测到在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这一重大的哲学原理,猜测到在物质与精神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关于义利关系的几点思考□葛洪泽众所周知,“义利之辩”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老问题。关于义利关系,在孔子之前,古人还没有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国语·晋语一》上说:“义以生利”;《易·文言》中也说:“利者义之和也”。但是,到了孔子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内涵应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我国现阶段强弱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失衡现象日益凸现,部分弱势群体的贫困问题已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各级政府必须把社会公平度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千方百计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善他们的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张芳芳 《世纪桥》2012,(17):71-72
道德与利益是一致的,自古代以来就有不少人对道德回报问题进行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不可不讲求功利,形成"义利统一,以义统利"的局面。对道德回报不仅是对道德人的尊重,也是社会公正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德性主义经济伦理的“义利之辩”、“重义轻利”的思想,以管子、墨子、司马迁等为代表的功利主义经济伦理的“义利统一”、“富而义利附”的思想有利于推动资方主体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勤劳敬业”、“团结互助”的劳动美德观、“明分使群”、“劳心劳力”的社会分工论有利于推动劳动者主体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敬德保民”、“天道酬勤”的劳动光荣理念,“仓廪实而知礼节”、“恒产恒心”的富民理念,“力戒奢侈”与“俭奢统一”的消费理念有利于推动政府主导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人。他始终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主张以集体主义作为规范个人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倡导义利统一观。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这正是对邓小平同志的义利统一观的新概括。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正确理解和努力形成邓小平同  相似文献   

20.
冯娟 《求实》2002,(Z2)
“义者 ,宜也 ,乃理之当行”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人类社会活动及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利者 ,人性之所欲”2 ,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物质利益或者功利。在义和利的两厢关系中 ,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对国家的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几千年来 ,历代的思想家对义利取向问题作了反复的讨论。有持“义”的 ,有持“利”的 ,这两派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 ,其中尤以宋代的争论最为尖锐。一对义利关系的论证最早见于春秋中期 ,当时晋国大夫丕郑、里克提出“义以生利 ,利以生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