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即人的自然类本质和人的社会类本质。人的社会类本质也存在两重性:一重是人的现实本质,其典型表述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重是人的理想本质,意指人是普遍的、自由的社会存在物。只有人的社会类本质,尤其是理想本质,才真正体现了人的本质,显示出人高贵于其他生命存在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人还是作为"类"的人,生存是基础与前提,基本形态是"共生"。共生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文明与文明共生共在的伦理旨向,体现着生的需要和人对自身存在意义及人类文明价值共享的追寻。从人存在的空间意义上讲,人们对共生的需要源于人的相互依存有社会性本质;从人的存在时间维度而言,共生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肇始于全球化浪潮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此次遭遇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之后,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族群主义和多元现代性会得到强化,因而有必要从生存意义上重新认识人类综合性危机的到来,并以共生伦理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价值选择,并落实于具体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3.
人是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二重性存在,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形成具体的、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中西方哲学理论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内容.以辩证的、动态的立场看待人、分析人是理解人之为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李凤莲 《求索》2008,(4):80-82
马克思把实践作为一个基本范畴和核心理念引入其哲学体系。马克思不仅坚持从人的生存的整体维度去探讨人的本质,更从社会实践出发去把握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成为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构成了人的全面性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在实践基础上的具有目的性的生命活动,这种活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功能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马克思还着重探讨了人的实践存在的本质实现,论证并提出人的实践存在的现实实现的三条基本路径,即人的主体性生成、人的自由个性张扬、人的超越意识激发。  相似文献   

5.
"现实的个人"及其对人的本质理解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明霞 《前沿》2006,42(3):15-18
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现实生活去确定"现实的个人"的存在,这样"现实的个人"的现实性即表现为人生存的条件性,"现实的个人"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是历史的存在,也是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人的本质就在现实的个人的存在的活动和关系的历史存在和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孙懿 《思想战线》2019,45(3):87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概念的提出及意义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后,让我们的相关研究回归了正常轨道。而“中华民族是一体”的提出,应该是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及本质,以及进一步探讨如何才能实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愿望的起点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人作为个体存在和“类”存在的有机整合体,是一种实践性存在物,现实生活世界体现出人的本体性存在。马克思探究人的存在,最终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这里的自由不单纯是“个体”自由,更表现为一种“类”的自由。在与萨特思想进行比较的同时,更进一步揭示出自由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8.
陈平 《岭南学刊》2011,(2):127-130
马克思恩格斯最早论及人的社会化问题并明确了人的社会化的依据、被加速的动因、理想目标三个基本问题。人的社会本质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在依据和必然要求,劳动、生产的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加速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的社会化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9.
对共同体的批判和理解是马克思毕生努力的事业。在批判和理解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逐渐确立了从物质生产方式入手分析共同体的经典范式。具体包括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835年8月—1841年4月),马克思受到古希腊和黑格尔自我意识哲学影响,开始自觉地反思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在初步的批判与反思中形成了个体与共同体相统一的观点;第二个阶段(1842年5月—1845年2月),在对等级制和物质利益关系、对国家形式的探讨和批判中,确立了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研究出发点,相继提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政治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等术语;第三个阶段(1845年春—1848年2月),确立了从物质生产出发理解共同体的经典范式,运用这一范式,马克思科学分析和全面论述了“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真正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等共同体诸范畴,形成了对共同体理解的独特术语体系和话语体系;第四个阶段,1848年后,马克思在具体革命实践(1848年2月—1879年9月)和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1857年—1883年)进一步深化了对共同体的认识;第五个阶段(1879年秋—1882年底),马克思晚年面对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0.
全面、正确地揭示人的本质是科学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及实现路径的逻辑起点。人的本质内在地包含着人的自然本质、社会本质和思维本质。从人的自然本质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能力和素质的极大提高;从人的社会本质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极大丰富和完善;从人的思维本质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思维在崇高理想和目标指引下的不断开拓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人的发展:马克思的视角和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以其特有的视角和方法揭示了人的发展的涵义、途径和动力等。面对当今世界日益突出的人的问题和日益高涨的“人学热”,深刻领会马克思的思想,对于全面正确地认识人、解决人的发展问题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吴友军 《思想战线》2003,29(2):12-15
人是历史性的存在,但同时又有着超越既定历史性的信仰。信仰与人的历史性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传统理性主义以信仰来否定人的历史性存在,相反,现代西方哲学以人的历史性存在来否定信仰,各执一端,最终都陷入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真正实现了信仰与人的历史性存在的辩证统一,揭示了人类在制约和超越、必然与自由之间的张力和空间中的生存境遇及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唐晓明  董山民 《求索》2012,(6):254-255,117
一般而言,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新人,教育的过程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因此,教育理论和实际都必须对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关系问题进行思考。作为这种思考的一个结果就是在思考者的意识中形成各种以人性假设为核心的观念性知识。这些观念性知识又勾勒出或明或暗的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来反思与重塑开始。  相似文献   

14.
孟琦 《岭南学刊》2009,(3):106-109
从整个人类自由自觉劳动的类本质到社会群体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群体本质再到现实个人以实践为存在方式而不断生成的个体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在形成过程中的这三个阶段的论断看似说法不一、前后冲突,实则是以实践为其基点环环相接、层层深入,并以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切入角度。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实现了从批判继承到自我超越。马克思研究问题时的批判精神和现实关怀,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繁荣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乃至建构中国当代人文精神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现实的人的状况如何,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现实的人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联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有生命的感性存在,是一个社会历史性的存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做出社会关系和现实生活的理解,对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及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给出了科学解答,对认识人的各种特性、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阐释和说明社会发展中人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16.
17.
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包含三个维度:人是自然存在物、类存在物、社会存在物。马克思主张通过从对宗教的批判上升到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条件成熟时进行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的本质复归。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在当代对人的本质复归的途径、过程以及如何看待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复归的关系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人的本质”?人们有种种答案。综而观之,笔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对自身存在的反思。所谓反思,是哲学意义上的思考。黑格尔认为,“本质”是扬弃了的“存在”,是“存在”的自我否定,自我映现,“本质在它的这个自身运动中就是反思”(《逻辑学》下卷第14页)。本质是存在的反映,它扬弃“存在”的直接性,对“存在”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人是有意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坚持和发展的基本方略,拥有丰厚而坚实的哲学基础。它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时代诠释,类本质理论的意蕴升华,异化劳动理论的集成创新,共同体思想的转化发展。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事业中,对这一构想进行哲学反思,有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形成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20.
陈曙光 《前沿》2006,42(7):43-45
陈芬博士在《实践视域中人的本质》一文中提出:“具体实践中产生的社会关系区别了人与人”。在这里,陈芬是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人的个体本质。我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人的群体本质更为合理。人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人的类本质即“自由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只能区分人类与其它物类;人的群体本质即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能区分此群人与彼群人;人的个体本质即作为实践动因的“人的需要”才能区分人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