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峡两岸医疗卫生产业合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海峡两岸第六次“陈江会”签署“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两岸医疗卫生产业合作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两岸拥有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化和血统,加上地理位置相近等便利因素,在医药卫生产业合作方面具有较大的互补优势,尤其是在台商投资大陆从以传统的劳力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转向高科技、高附加价值产业的过程中,台商开始把目光从以往以外销国际市场为主转向大陆内地市场,  相似文献   

2.
台湾IT产业祖国大陆投资格局与两岸产业分工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相似文献   

3.
论海峡两岸物流产业的合作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物流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设备在商品的生产、流通、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时间变动和空间变化,通过现代储存与现代运输活动,可以创造物质资料的时间和空间价值,最有效地完成资源配置的货物流通服务过程。海峡两岸物流产业的合作发展,不仅是物流产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两岸经济关系从正常化走向制度化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经济中,国际分工不仅是产品间的分工,而且是已经深入到产品内部不同工序、区段、环节、流程的分工,商品利润增值的空间日益向产业价值链两端的服务环节转移,因而服务业发展水平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为了推动海峡两岸服务业合作,依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和世贸组织(WI'O)《服务贸易总协定》,2013年6月21日两岸两会领导人签署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协议旨在逐步减少或消除双方服务贸易的限制性措施,扩展两岸服务贸易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这将大大推动两岸服务贸易合作正常化和自由化的进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国际经济仍然不景气,在此形势下,两岸应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开创两岸服务业合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殷存毅  张贤 《台湾研究》2010,(6):19-23,29
两岸经贸交流经过30多年的发展,显现出贸易依存度很高的特点,但在产业合作层面进展有限,两岸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基本是两岸台资企业内部的循环,“台商与大陆当地产业体系关联度不高”。随着两岸ECFA的签订,两岸经济关系加快向正常化、制度化和机制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前两岸尤其是大陆台资集中区与台湾之间的高科技产业整合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高科技产品贸易体系由原有的垂直分工为主,转变为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重,产业链分工亦相应地由垂直分工为主向混合分工转变,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亦由下游向上游转移。然而,两岸高科技产业整合缺乏良好的制度化平台,  相似文献   

7.
2008年爆发并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对国际经济金融秩序与格局及诸多国家(地区)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影响与冲击到海峡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两岸贸易出现大幅衰退,台商对大陆投资显著减少,大陆台资企业经营困难加大,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期。与此同时,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为两岸经济关系结构的调整及台商在大陆投资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机会,为海峡两岸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与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创造了机会。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的形势下以及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两岸经济协商与经济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海峡两岸一系列协议签署与实施后,经贸交流迈入新阶段,但囿于岛内政治因素,短期内两岸经济整体合作深入推进很难尽如人意。同期,包括实验区、省市之间合作在内的两岸区域间经济合作稳步推进。进一步加快两岸区域间经济合作,实现其与整体经济合作进程的良性互动,可成为深化经济合作新的着力点。本文认为,两岸区域间经济合作前景向好,当前应通过构建点、线、面相结合、多层次推进的格局,提升合作水平与层次,助推两岸整体经济合作进程,探索出既遵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基本规律,又符合两岸现状的合作方式与路径。  相似文献   

9.
胡石青 《台湾研究》2008,(6):35-39,62
近10余年来,台湾科技产业出现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在生产制造部分,原主力产品电脑相关产业逐渐外移,液晶面板制造业与半导体产业形成了双头并进之势。另一方面相关服务业开始逐渐兴起,使科技产业仅限于制造业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扩大了产业价值链的纵深度,但台湾科技产业在这方面能有多大空间可以发挥仍有待观察。冷静分析与探讨相关动向,将可使我们深入了解台湾科技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而准确把握台湾产业升级的脉动。探寻两岸科技产业合作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两岸商业银行纷纷向相关监管机构递交设立分行的申请,希望通过互设分行的方式。快速进入对方市场。本文基于监管成本理论,重点考察两岸银行业合作的监管效率,通过对成本收益分析发现:两岸银行业合作,互设分行未必是最优的合作模式。考虑到监管成本,应该对进入己方市场的银行资质进行审查,对不同资质的银行,采取不同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台湾对大陆投资的发展,两岸在生产领域的合作日趋紧密。本文首先考察了台商投资大陆形成两岸产业链的过程;然后利用816个HS四位码行业在2004-2012年的两岸贸易数据,通过对两岸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分工的分析实证研究了两岸产业链的类型与结构;最后提出强化两岸产业链合作的政策建议。结论显示:2012年在816个行业中有299个行业形成了两岸产业链关系,贸易额占比达到41.28%,而且这些行业中有68.56%表现为台湾占优势的垂直分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发生深刻变革、两岸经济步入新的转型升级期形势下,两岸经济关系也在发生着一场重大变革。一方面,两岸经济关系基本实现了常态化、制度化、机制化,正逐步向自由化推进;另一方面,两岸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两岸继续保持互补互利总体格局的同时,部分产业发展出现一定的趋同性、竞争性。于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关于推动两岸产业分工,避免重复投资与恶性竞争的呼声日益增大,在两岸产业合作中推动产业的合理分工布局问题逐步提上两岸议事日程。但两岸产业合作的合理分工布局的概念与内涵为何,目前两岸及各界对其认知并不尽一致,本文试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直接影响着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祖国大陆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指出:要“巩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努力加强两岸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交流,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  相似文献   

14.
郑鸣  张盛铭 《台湾研究》2011,(3):23-28,39
伴随着贸易、投资等经贸活动的日益频繁,两岸对资本市场的金融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一直以来,两岸资本市场合作都严重滞后于两岸经贸的发展,使大量进入大陆的台资企业融资渠道匮乏,面临共同的融资困境。ECFA签署后,两岸资本市场合作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新形势下,两岸监管当局、证券从业机构应利用自身的优势,把握机遇,稳步推进两岸资本市场间合作,营造互利双赢的合作格局。  相似文献   

15.
台湾百大企业在岛内占有重要地位。据台湾《天下杂志》“2012一千大大调查”数据分析,2011年度台湾百大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资产总额分别达到8130.39亿美元、13953.81亿美元(按1美元:30.29元新台币计算),在大陆投资企业已有90家,对两岸产业深度对接和经济融合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建构主要障碍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前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草案)》提出“建立健全法制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是未来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重要目标。在两岸经济合作与经济合作机制建构过程中,低层次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建构如功能性经济合作机制的建构相对较为容易,而高级形态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尤其是两岸经济一体化制度安排的经济整合机制如两岸经济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海峡两岸金融往来的困境及其突破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近20多年来。以台商对大陆投资与两岸贸易为主体的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迅速发展扩大。不仅促进了两岸各自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推动两岸经济的融合、增进两岸人民的沟通了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作为配套服务的两岸金融往来关系则长期严重滞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加入WTO后的经济互动关系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入世谈判取得重大突破,海峡两岸加入WTO进程进入倒计时,入世后两岸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将呈什么样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备受世人的注目;两岸应如何把握入世带来的新机遇,趋利避害,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正常发展,更是海峡两岸及港澳和海外学者广泛讨论的议题。本文拟从分析当前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现状入手,着重探索入世后两岸经济互动关系的  相似文献   

20.
台商参与西部开发的机遇与合作模式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巍 《台湾研究》2002,(4):19-24
中国西部大开发已成为国内外投资者所关注的热点地区,商业触觉一向敏锐的台湾企业更是积极参与祖国西部大开发。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大陆入世的背景下,台湾企业如何面对西方跨国公司大举进军中国西部的竞争局面,并且针对西部地区面积大、资源分配分散的特点,以中小型规模为主的台湾企业如何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得宜,其投资战略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