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还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言语要谨慎而行动却要敏捷,养成少说多做的习惯,不要夸夸其谈。光说不做是君子所不齿的,作为君子,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孔老夫子的这些观点是很有见地,很有哲理的。古今还有许多相类似的话,比如“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百姓从行不从言”、“言论是花朵,行动是果实”等等,这些可以归结到一点,就是“为政不在多言”。有这样一个笑话:某领导作报告,长篇大论,但却是空话、套话连篇,听者有当场埋头睡觉的。这个领导见此状,很不高兴,问道:“开会为什么老低着头?”答曰:“在认真思考你讲的问题!”“为何又老点头呢?”“你讲的都是对的!”“为何有唾液从嘴角流出?”“你的报告津津有味呀!”这则笑话显然是编出来的,虽然有点夸张,但对讲长话、空话、套话者是一种挖苦和讽刺!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儒家君子之学的主要开创者。其中,《论语》学而篇首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理解孔子论学的主要文献依据。然而,由于语录体的言简意赅,缺失语境,很不容易确切解释。学界对“学而时习之”的不同解读,造成对儒家君子之学的具体工夫进路产生分歧。近年来,潘德荣教授基于其对中国哲学传统中孔子诠释思想的理解所提出的“德行诠释学”,为理解孔子本人的思想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工具。根据德行诠释学中立德弘道的价值导向与以“行”成“德”的实践路径,《论语》“学而时习之”章不仅具有学以成人(君子)的中心思想,也契合从德到行再由行到德的德行诠释学理念。而分析“学而时习之”章的句际逻辑关系,可以为从德行诠释学视角理解“学而时习之”章提供合理性证成。  相似文献   

3.
钱财物质.是人们生活之依靠,正当的追求无可厚非。但是,这种追求不能是无限度无节制的,而是要符合道德原则.做到“欲而不贪”,正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以义为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相似文献   

4.
《时事报告》2013,(5):39-39
此语出自《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为宋代理学家程颐语。“自谋”意为对待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弃”意为放弃、背弃。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处理自己的事情时,如果态度不诚实,就是欺骗和坑害自己;与别人打交道时,如果态度不诚实,就会丧失道德良心,引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儒家文化向来讲究“慎独”,《礼记·大学》就有“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的言论。曾子也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些话告诫我们,做人要胸怀坦荡,正直处事,切不可自欺欺人。  相似文献   

5.
先人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每思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百姓。"郑国有个宰相很爱吃鱼,于是有人给他送鱼,他一概拒绝。有人问:"你那么爱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呢?"他回答说:"我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可能会因此而失去俸禄,我不接受别人馈赠是为了保证终身有鱼吃。"郑国宰相考虑的是送鱼的人满足了他的私欲,他必然要满足送鱼人的私欲,这不很危险吗?  相似文献   

6.
枉为小人     
昔人有言:“君子落得君子,小人枉为小人。”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话的意思是:做个君子,又不要另外多做什么事,又不要特别下什么功夫,只消本本分分、坦坦荡荡做去,自然就是个君子了,所以说是“落得”的。这讨了多大便宜啊! 而做小人呢,动了多少心机,用了多少算计,使了多少手段,到头来还是什么没捞到,反而落了个小人之名,被人小看,你说说冤枉不冤枉? 这是劝人呢:做小人不划算,不如做个君子。  相似文献   

7.
和谐真好     
请教了一位文字学高手.得知“和谐”这词其实有着重于社会关系的意味:“和”者,从“禾”(指粟),从“口”,意即人皆有嘴要吃;而“谐”呢,从“言”,从“皆”,就是说人皆得言乐言。  相似文献   

8.
法是人们普遍需要遵守的强制性行为规范.不管愿意不愿意.都要去遵守,否则就会受到相应惩罚。正因如此,人们对法都有所敬畏.其实这是好事。荀子说“畏法而尊绳”,然后“国常不乱”。只有畏惧,寸会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若无所畏,就可能无所不为.甚至无法无天。  相似文献   

9.
在自媒体时代,如何认知谣言与真相的关系,值得思考。 儒家很早就注意到言论传播的力量,《论语》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儒家一直强调言行之仁,希望君子通过个人修身,达到言论的真实。  相似文献   

10.
“言”是语言、文字,“意”是事物的真象或真知、思想。先秦时代,儒家和墨家都认为言能尽意。《论语·子路》中就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苟子也说:“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非相》)墨子认为:“举,拟实也,言,出举也。”(《经上》)举就是拟实,以此名拟彼实,言就是把物之摹写表达出来。所以言能表达真知,传达知识。掌握了言,便知道了所要表达的意义了,“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辨也。”(《经上》)儒墨两家充分看到了语言在表达思想、阐述真知中的作用,论证了“言”和“意”的一致性。然而“言”“意”对立的地方,他们并没有加以注意,倒是被庄子发现了。  相似文献   

11.
价值目标趋向功利性如何对待功利 ?这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 ,又在现实生活中争论颇多。在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中 ,否认功利是一个明显的特点。“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⑴ ,这是孔子提出的一个有名的道德命题 ,到了汉代 ,董仲舒则进一步说 :“正其谊不谋其利 ,修其理不急其功”⑵ ,这些 ,无疑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 ,两千多年来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以“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⑶ 的颜回为做人的榜样 ,一生过着清贫的日子 ,却不懈地向着洁身自好的“君子”而努力。“君子忧道不忧贫”⑷ 。他们羞于言…  相似文献   

12.
义利之辩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已持续了两千多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一贯主张重义轻利。从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提出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到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从汉代大儒董冲舒提出的“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到宋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众多的思想家们对义的颇多褒扬,对利的颇多贬斥,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这样一种现实,那就是义和利的绝对对立。“言义者不言利.言利者不言义”.“言义者皆君子,言利者皆小人”。尽管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诸如墨家门人提出的“义者,利也”等…  相似文献   

13.
在三国中,曹操以奸诈著称,孙权以善变闻名,而刘备则以仁爱而传世,因此心理专家称,刘备是将儒家之“仁者无敌”的理念落实到“君子之道”的自我期盼中,形成了其强烈的君子情结,从而创造了一个草鞋匠到霸主的成功奇迹。刘备的为人之道,对当今驰骋职场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群书治要》收录有《礼记·乐记》。在这篇文章里提到一句话“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意思是:懂乐的人才真正的快乐,正人君子闻道、得道就很快乐,而小人的欲望得到满足他才很高兴。走在正道上,并且控制欲望,我们就可以非常快乐而不恐惧慌乱。贪恋私欲而不行正道,我们就会迷惑而且不快乐。《礼记·乐记》还提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於中,故形於声,声成文,谓之音。  相似文献   

15.
和谐,是一个美妙的哲学理念。“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千百年来,不乏古圣先贤对和谐社会有诸多的想。然而,这些构想都只能留在世外桃源。  相似文献   

16.
8月29日,山东省兖州市兴隆庄镇王楼社区内欢声笑语,很是热闹,全村的男女老幼围着10块“道德榜样”展板议论着、感叹着。村民王大娘指着一块展板说:“这不是咱村的程永志吗,今天看着这些照片又让俺想起她过去积善行德的事,是个大好人哩。”这是兴隆庄镇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一部分,这也是兖州市以“乡村文明行动”为抓手,  相似文献   

17.
在人情渐淡,真情难觅的今天,不同行业的人有什么交友秘决呢?下面这些被采访对象可能不是名人大腕,但他们对当今社会朋友的认识及交友技巧却有一定代表性或独到之外,这种大众视角可能会唤起更多人的认同,提供一定的借鉴。 商人交友:“小人之交甘若醴” 郭军克:北京靓彩呈科贸有限公司经理 君子是达官贵人,小人是寻常百姓;君子是大人,小人是小孩;君子儒雅,小人庸俗;“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弄,小人怀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注重形式,小人实实在在;君子是赵忠祥,小人是崔永元。 多数君子…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坦荡荡”的君子往往受欺于“常戚戚”的小人,其原因,除了“君子可欺以其方”外,还在于“穷斯滥也”的小人往往并非都是不学无术之徒,虽正经事儿不愿干、干不来,但是整人之术还是有的。 一是小人工于心计。表面上一言  相似文献   

19.
当下.报刊、互联网.无处不闻“节约”声。人们大声疾呼.节约要从政府机关.从领导带头做起;有人倡言.节约关键要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云云。这些呼声和建议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时下倡导的节约.还停留在一般的“粗放型”上.而缺乏节约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20.
《精神文明导刊》2012,(3):54-54
哀公问于孔子日:“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孔子日:“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有圣。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格,法也],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