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分权制衡理论是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命题,也是"三权分立"的基础,本文对该理论进行了简要的探讨。文中先是从洛克的社会契约等理论着手解释何为分权制衡理论,而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各种制衡权力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分权制衡"这一宪法原则是人类在国家政治领域建设方面的重要成果.分权制衡的理论及其在制度设计上的实践,对于限制政府权力、规范政府行为、保障人民权利、推进民主法治和政治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分权制衡的制度表现因各个国家的国情而各有不同,然而这一政治思想本身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意义,一个国家若想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就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分权制衡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分权与制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职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学军 《法学》2006,(9):154-158
国资委的职能配置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集中体现和反映。《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将出资人职能、监督管理职能和国有经济宏观调控职能集中于国资委一体行使,并由国务院国资委同时行使监管立法职能,不仅有违分权与制衡的一般原理,同时导致事实上的角色冲突,影响职能行使效果。国资委的上述职能必须分离,并实现相互制衡。  相似文献   

4.
孟德斯鸠是分权制衡理论的系统阐述者,他分析了权力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容易扩张和滥用的特性,指出了以权力约束权力的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他系统论述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思想,为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对现在各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美国宪法确立了分权制衡原则,实现了国家权力的良性运转,有效地维护了公民的合法权利。分析研究其分权制衡原则,对于我国宪法制度的完善,对于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分权制衡中的检察权定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在对目前流行的几种检察权定位问题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现行几种学说的逻辑错误,并进而通过对我国历史上具有特色的独立监督权的分析,揭示了我国这种本土资源的源远流长和可资利用性。然后以现代控制论的观点对独立监督权进行了进一步的合理性分析。通过充分的论证得出结论:现代法治的基点在于分权制衡,各国家各民族应当结合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来决定各自合适的分权的权数。检察权属于独立的法律监督权。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步入宋代,进入了我国最讲究法律的一个朝代,中央集权下的分权制衡成为这一时代法律最显著的特点。整个政权,从皇帝到县令自上而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分权制衡的体系,权力的分派与相互制约,导致权力一步步向上集中,牢牢的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不仅是行政,司法、财政以及军事等方面都体现着分权制衡的时代烙印。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到司法,从审理到判决,分权制衡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巩固这一制度,宋代页进一步强化了监察制度,但是最后监察制度本身也采取了不断的分权制衡。这样做的结果也导致出现了诸如"效率低下、指挥不灵、官职杂乱"等许多问题。由此看来,宋代法律分权的目的还是为了集权,集权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相似文献   

8.
分权制衡理论由来已久,经过人类几千年发展的积累与沉淀中不断发展与完善,在美国联邦宪法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与创造性的发展,并推进了美国的宪政和法治的进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分权制衡原则又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本文就此做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了分权与制衡的渊源,以英、法、美三国为代表,详细阐述了分权与制衡原理在三国的理论演变和应用实践。目前,随着社会正义这一新价值的涌现,分权与制衡原理有了新的发展,也对我国宪政建设的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潘志瀛 《河北法学》2003,21(2):136-141
国家权力犹如一匹烈马 ,对于人类社会不可或缺 ,但如果不被驯服 ,也必将贻害社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全国性政府 ,其权力被滥用的可能性更大。美国的宪政制度与观念为国家权力的控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模式。分权与制衡的机制表现为三个层面 :横向的、纵向的以及观念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11.
西塞罗古典共和思想以混合均衡政体为核心,而联邦党人则推陈出新,建构了以“自由选择、分权制衡”为核心的现代共和思想,但这两种共和思想并非毫不相干,而是有着内在的关联。一方面,两者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和基本原则,从混合均衡到分权制衡展现了共和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另一方面,在政体划分基础、目标诉求、权威依凭、政体实质等方面,联邦党人现代共和思想是对西塞罗古典共和思想的发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12.
从美国早期司法审查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司法审查的理论基础是自然法与制衡分权学说:自然法是高于人定法的高级法,这种高级法促使了法院宣布制定法无效这种观念和实践的出现,但这种观念和实践在殖民地早期处于萌芽状态,甚至和当时的议会至上是矛盾的,因为制衡分权学说尚未取得主导地位。随着殖民地脱离英国,制衡分权学说逐渐取代议会至上学说成为北美的主导性学说,议会的地位下降为三个平等部门中的一个,因此宣布议会立法无效从而捍卫自然法的观念逐渐变得清晰,司法审查获得更加坚固的理论支撑。自然法和制衡分权学说是美国司法审查的理论基础,司法审查制度是应自然法和制衡分权的需求而产生的独特制度。  相似文献   

13.
目前物业纠纷呈现纠纷产生原因多、纠纷类型多、纠纷难以解决和反复发生的态势.造成此种态势原因多样,可主要归纳为两大原因.一是当前有关物业和纠纷处理的法律尚不够完善,二是目前物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物业管理发展和纠纷的解决.文章提出分权制衡式管理模式,为解决当前物业纠纷问题提供借鉴思路,同时期望该模式可以对法律的完善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最近因一枚由本村村民发明刻制的“公章”而闻名全国。他们将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印章分为五瓣,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将其合并起来盖章,盖了章的发票才可入账报销。  相似文献   

15.
在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的现代国家 ,司法机关往往掌握宪法的解释权 ,这使得人们担心三权之间的分立与平衡可能被破坏。通过对外国相关宪法理论与实践的评析 ,可以看出宪法解释权归属于司法权有其合理性 ,是对民主价值的补充。同时 ,由于“政治问题”、“回避抽象解释”、“合宪推定”、“法律的合宪性解释”等原则的存在 ,司法机关掌握释宪权不仅不会破坏三权分立原则 ,而且是对分权制衡原则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职能分权思想是近代以来西方宪政发展与思想家们不断完善的优秀产物,孕育了国家权力构造原理的精髓。早期的非职能分权思想,虽然盛行于其所处的时代,却因其天然局限性而为历史所抛弃。近代资本主义兴起以后,以洛克、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启蒙先驱,以英国几个世纪的宪政运动为蓝本,确立了影响近代世界宪政发展方向的职能分权思想。职能分权思想之内核,在于控制国家权力这种必要的恶以保护公民自然权利与个体自由,使国家权力完全抽象化与公共化,并保持职能性分立与制衡。这一思想随后为其它国家的宪政所践行。联邦党人面对北美的民族危机与宪政困境,在民族独立的斗争中,成功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并使之成为一种分权范式;法国与日本等国家曲折的宪政之路同样秉承着职能分权思想的精神。近代以来,中国在前后百年的复兴之路上,对于分权原则也有过艰辛的探索,却总是为现实所不允甚至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二战以来,职能分权制衡原则已跨越了国界与意识形态,为绝大多数的民主宪法所承认,在各国宪政发展中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虽具体形态各有所异,然其精髓却一脉相承。本文对职能分权思想解构之目的,在于使国人正确认识这一无国界无意识形态的优秀政治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之中,使我国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7.
美国宪法也许是以往二三百年最伟大的社会发明。那么,是什么使得这一发明至今生命力犹存-其原因无疑是多种的。而贯穿于美国宪法始终的基本原则所蕴含的理性精神显然是其生命力的根源。尤其是分权制衡原则更是如此。而其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于该原则的形成和发展所推动作用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试图从美国宪法基本原则的形成,发展以及联邦最高法院在基中的作用等方面加以评析。  相似文献   

18.
权力分立制衡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刑事司法权力运作的基础,对于受指控人的基本权利保障具有重大意义.就国际公约与欧、美先进国家的法治经验论,纠问式侦查构造已日渐式微,检察官无羁押权为各国立法之通例.如果检察官已经行使侦查、公诉职权,就不宜再在侦查程序中担当预审法官,也不应当享有羁押决定权.我国未来的刑事司法改革应当温和而渐进地进行,在保障受指控人的听审权与救济权利的前提下保留检察官羁押权,引入事后审查制由中立法院对羁押进行事后复审.  相似文献   

19.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诞生已有二百多年了,传入中国也已超过了一个世纪,但它并非历史的陈迹。作为政治思想演进中一个不可替代的历史阶梯,三权分立学说的精义在于权力制衡。在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法治模式探索的今天,应该在全面理解其内容实质与理论贡献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检讨我们在吸收、借鉴三权分立学说过程中的诸多固有观念,大胆汲取或移植西方成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模式,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20.
刘柳 《法制与社会》2013,(15):218-220
小股东维权是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一个十分棘手且重要的问题.许多侵害小股东权益的案件可说是屡见不鲜.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甚丰.而我国的新公司法在这一方面也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对此有了许多创新规定.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实践与理论间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从我国特有的国情出发来分析,更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