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容审查行政案件审理的内容,主要是被收容审查的人是否属于收容审查的对象,是否符合收容审查条件,是否有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以及程序是否合法.不是审查被收容审查的人的犯罪行为是否确实存在,不应以是否构成犯罪为标准判断收容审查决定是否合法.收容审查的对象按照国务院《关于将强制劳动和收容审查两项措施统一于劳动教养的通知》规定的,是指:“对于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又不讲真实姓名、住址、来历不明的人,或者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又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嫌疑需收容查清罪行的人,送劳动教养场所专门编队审查.”审理收容审查行政案件依据的实体法主要有:国务院《关于将强  相似文献   

2.
收容审查,是我国各级公安机关将某些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又不讲真实姓名、住址、来历不明的人,或者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又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嫌疑需要收容查清罪行的人,送劳动教养场所专门编队进行审查的行政措施。实践证明,这项措施是我国公安机关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打击犯罪、预防犯罪和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谈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谈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废王发强劳动教养是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而不够刑事处分的人,实行收容进行强制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施。它是限制人身自由最严厉的行政处罚措施。我国劳动教养制度起源于1957年8月3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有的同志认为,...  相似文献   

4.
劳动教养是对屡次或严重违反治安管理,经处罚不改,情节比较严重;或犯罪情节轻微,不够刑事处罚而又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种行政处罚。我国现行有关劳动教养方面的立法主要有: 1957年 8月 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1979年 11月 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 (以下简称《补充规定》 ); 1980年 2月 29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将强制劳动和收容审查两项措施统一于劳动教养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 1980年 9月,中…  相似文献   

5.
劳动教养制度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是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而又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人员实行的一种强制性教育改造的措施。该制度为维护社会治安、预防和减少犯罪,特别是在打击卖淫、嫖娼丑恶现象、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但是目前劳动教养工作的法律、法规大多数是在5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初制定的,这些法律、法规的规定与我国  相似文献   

6.
劳动教养和收容审查都是一种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由于这种行政强制措施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比行政拘留要长,因此,它的严厉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其他任何一种形式的行政处罚。《行政诉讼法》规定对劳动教养、收容审查的行政强制措施可以提起诉讼,是对公民合法权益的有效保障。 (一)关于确立劳动教养、收容审查行政诉讼的意义,首先是扩大了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范围。过去被劳动教养和被收容审查的当事人对劳动教养和收容审查决定不服的,法律没有规定有提起诉讼的权利,当事人认为劳动教养审批机关或公安机关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只能通过申诉和信访的渠道反映情况,但由于申诉、信访渠道不畅通,公民正当的申诉请求往往因某些工作人员的推诿、扯皮等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即将实施的《行政诉讼法》则规定对劳动教养、  相似文献   

7.
<正> 收容审查措施尽管在控制犯罪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权衡利弊,得出的结论不能不让人心忧。目前,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工作正着手进行,我们建议认真考虑废止收容审查的问题。其理由如下: 一、收容审查措施建立在有罪推定的思想基础上 收容审查的目的不在于对已查清的轻微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处罚,因为有证据证实某人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完全可以依法作出相应处理,不明其真实姓名、住址,也不影响对其进  相似文献   

8.
《行政诉讼法》实行以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明确规定:“公民对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作出的劳动教养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对此公安部发布了《关于公安机关贯彻实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公安机关受劳动教养委员会委托,办理劳动教养案件有  相似文献   

9.
对劳教戒毒制度的5点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教养成为国家戒毒体制的 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源于1990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禁毒 的决定》。该决定第8条规定:吸 食、注射毒品成瘾,经“强制戒除 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可以实行 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 除”。其后有关法律法规又对强制 戒毒后又复吸要依法送劳动教养进 一步做了明确,如《公安部关于贯 彻执行<强制戒毒方法>有关问题的 通知》第1条规定“强制戒毒后又 吸食、注射毒品的,要依法送劳动 教养”。近些年来,我国吸毒劳教 人员的数量不断上升,在全部劳教 人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实践证 明,…  相似文献   

10.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自1955年产生以来,在维护社会治安、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方面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现行劳教制度积累的问题目益突出,明显不符合我国不断健全的法制要求和改革开放的需要,通过立法改革和完善现行劳动教养制度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目前的劳动教养制度法律规范滞后、零散、混乱、范围对象笼统、适用条件不明确,与《立法法》、《行政处罚法》的规定相冲突,程序规定存在严重缺陷。劳动教养立法应以“收容教养法”的名称为宜。劳动教养的性质应定位于现行刑事和行政处罚体系之外的一种独立的准刑事处罚。劳动教养法应坚持行为与处罚法定;行为与责任相适应;一事不再罚原则。劳动教养的决定权应交由人民法院行使。  相似文献   

11.
劳动教养是我国特有的以维护社会治安为目的,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人,实行强制教育改造的一项惩戒制度。这项制度实施四十多年来,通过劳动教养机关对被劳动教养的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使那些处于犯罪边缘的人,避免继续违法和陷入犯罪的泥潭,并进而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新人,在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劳动教养制度不断随形势、政策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劳动教养这一行政强制措施,对被劳动教养的人的人身自由的限制期限,比我国刑法规定的短期自由刑的管制与…  相似文献   

12.
舒圣祥 《政府法制》2013,(34):11-11
劳动教养,一项已存在半个多世纪、被舆论和学界广泛质疑和诟病的制度,终于寿终正寝。《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一、存在的不足 (一)作为限制人身自由的劳动教养法律依据不足。我国现行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律依据主要有:1957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1979年12月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1982年1月国务院转发公安部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等。相关依据还有1990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含有的“强制戒毒处分”;《关于严禁卖淫嫖娼决定》含有的“强制教育处分”;  相似文献   

14.
关于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劳动教养制度自身存在严重法律缺陷劳动教养是我国特定的行政机关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人所采取的一种以限制人身自由为内容的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行为中最为严厉的一种。行政机关实施这一类具体行政行为,理应遵循科学、完整的法律依据。但是,综...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劳动教养,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从创建至今已走过了整整五十年不平凡的历程,并已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57年8月,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有关劳动教养制度的第一个法律文件。由于《决定》的颁行,使我国劳动教养由初创时期的文件、政策规定,定型为法律规范;由收容机关及厂矿企业内部的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而转为面向社会,收容有违法和有轻微犯罪行为的人员;由安置就业措施而成为与社会违法犯罪作…  相似文献   

16.
劳动教养在实践中存在的矛盾与弊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教养是对被劳动教养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种措施 ,也是对他们安置就业的一种办法。这是劳动教养的立法本意和其特殊价值。早在一九五七年 ,国务院为把一些游手好闲、违反法纪、不务正业的有劳动能力的人 ,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以维护公共秩序为目的 ,根据我国第一部宪法第一百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遵守劳动纪律 ,遵守公共秩序 ,遵守社会公德”的规定 ,发布了《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一九七九年 ,又对劳动教养的机构设置 ,劳教期限等问题作了补充规定。一九八二年 ,国务院又转发了公安部制定的《…  相似文献   

17.
当前,社会上有人主张取消劳动教养措施,认为它弊多利少。笔者认为,劳动教养制度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对于维护社会治安,教育和改造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确实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它在今天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是否还能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政府法制》2012,(36):4-6
劳教只针对轻度违法行为,这决定了被劳教者难有“大恶人” 劳动教养制度最早可溯源自1955年8月25日的《关于彻底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该《指示》规定:“对于罪行不能判刑而政治上又不适于继续留用的‘右派’,放到社会上又会增加失业,应进行劳动教养。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教养是指对违反政府行政法规,多次受到处罚.而屡教不改的,或者违反刑事法律.且情节轻微尚不够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种行政措施。劳动教养制度在我国已经实行了40多年.长期的实践证明.劳动教养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随着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劳动教养立法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劳动教养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感化、挽救违法犯罪人员的一种法律制度.其地位也显得愈为重要。为了能使劳动教养在预防违法犯罪和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仅就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产生、现状、…  相似文献   

20.
日前,司法部制定了《未成年劳动教养人员管理教育工作规定(试行)》,并于2004年1月1日施行。就如何理解、贯彻这个规定,笔者请司法部劳教局有关负责人作了解答。 问:请谈谈制定《未成年劳动教养人员管理教育工作规定(试行)》的目的。 答:近年来,全国劳教场所18岁以下未成年劳动教养人员数量呈上升趋势。劳教机关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收容、教育了一大批未成年教养人员,教养工作已成为我国矫治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