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东南亚》1986,(2)
从1824年到1886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掠夺缅甸的领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先后发动了三次英缅战争,从而使缅甸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英国统治缅甸的几十年里,缅甸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几乎从未停止。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缅甸的民族主义运动空前高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日益发展。由于缅甸人民长期信奉佛教这一特殊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缅甸的殖民剥削与人民群众的处境英国政府占领缅甸后,就推行其旨在变缅甸为英国农业原料供应地的政策.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掠夺该殖民地丰富自然资源和奴役其人民的措施特别加强了.有益矿藏的开采和大米生产也扩大了.这就保证了英国垄断组织利润的进一步增长.  相似文献   

3.
缅甸是一个典型的佛教国家,佛教徒占其全国总人口4233万(据1992—93年度统计)的87.2%。佛教何时传入缅甸,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二,其一是根据仰光大金塔建立的传说,认为佛教在公元前5世纪释迦牟尼在世时就传入了缅甸;另一种是依据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在第三次佛经结集以后派出了9个僧团去各地传教,其中须那和郁多罗两位长老把佛教传入了缅甸南部的金地(以今日直通为中心的孟族聚居区)。一般认为后一种说法较为可信。但是直至公元1057年,阿奴律陀立上座部佛教为国教,佛教才在缅甸得到普遍的传播与发展,并在缅甸人民中间深深地扎下了根。182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爆发,缅甸历史的自然进程被打断。经过1852年和1885年的第二次、第三次英缅战争,整个缅甸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41年底至1945年间日本又取而代之侵入缅甸.二战结束后,英国卷土重来妄图继续维持它的统治,但缅甸人民已非昔比,1948年1月4日正式宣布摆脱英国独立。在1885年至1948年的半个多世纪里,缅甸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这种斗争从一开始就披上了佛教民族主义的色彩。僧侣与佛教徒成为反对殖民统治的一支重要力量。进入20世纪以后,僧侣作用更加突出。本文试图从历史、宗教的角度,对佛教与缅甸反帝独立斗争的关系作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1986,(4)
三十八年前(一九四八年)的一月四日凌晨四时零二分,缅甸首都仰光市的班都拉广场上空,降下了英国国旗,第一次升起了缅甸联邦国旗,乐队奏起了缅甸国歌。从此,缅甸人民终于摆脱了殖民主义的镣铐,向全世界宣告缅甸联邦独立。 从一八二四年起,英帝国主义先后发动了三次侵缅战争,使缅甸在一八八五年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帝国主义统治和奴役缅甸六十多年。在这漫长的暗无天日的岁月里,缅甸民族经历了深重的苦难。  相似文献   

5.
缅甸红龙书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龙书社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于缅甸社会生活舞台上的左翼进步文化出版团体,它存在的时间虽不长,却在缅甸现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对于民主思想在缅甸传播和缅甸民族文化运动的开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马克思主义和各种进步思潮一起开始传播到缅甸。尽管当时英国殖民当局严厉地禁止宣传苏联情况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籍进入缅甸,但是,人们还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苏联,了解马克思主义,追求革命真理。  相似文献   

6.
试论英国在缅甸的早期殖民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885年底英国最终吞并缅甸后,在宗教方面,采取了所谓的“中文化”不干涉政策;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和“金字塔型”的行政体系;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单一制”的经济掠夺模式;在文化方面,采取了“世俗化”的殖民文化政策,笔者认为英国殖民者对缅甸采取的各项殖民政策导致了缅甸社会的畸形发展,这也是导致缅甸独立后社会发展及其缓慢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初开始,马来亚印度人的民族主义逐渐兴起,一方面表现在印度人希望获得马来亚的公民权,但更多地体现在印度劳工希望殖民统治者给予他们公平、合理的待遇。然而,印度人温和合理的政治诉求遭到殖民当局的拒绝,因此他们采取了更为激进的罢工。罢工的失败促使印度人争取祖国印度独立自由的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进而在日据时期掀起了一场较有声势的独立运动。日据时期的马来亚印度人的独立运动是一场无果而终的民族解放运动,也是一场失败的民族主义运动,但这场独立运动具有一定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8.
经过19世纪3次英缅战争后缅甸彻底沦为英国殖民地。为应对英国对缅殖民统治以及防止英国势力侵入滇藏地区,清政府驻英公使曾纪泽率先提出应力争缅甸边镇八莫为清之商埠,一则使云南商道经八莫直通伊洛瓦底江和印度洋,二则勿使英近我界。但清政府高层以力保缅甸朝贡作为谈判第一要义,对八莫问题未予高度重视,再加之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绕开曾纪泽直接与英国外交部私下交涉,由此形成清政府对英外交明暗两条线格局。尽管曾纪泽有清政府驻英使馆洋员马格里的支持和协助,但由于清政府高层的迟疑、赫德另拟交涉方案、李鸿章提出无法遥制八莫等现实问题,英方从考虑将八莫让与中国到允许中国在八莫设关取税再到断然拒绝中国有关八莫的提议,终使曾纪泽解决缅甸问题的方案落空。1886年中英签订《缅甸条约》,清政府承认英国对缅殖民统治地位,此后晚清西南边疆危机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9.
马赫茂德·贝格·塔尔齐(Mahmud Beg Tarzi)在阿富汗近现代史所起的作用,可以同提拉克、甘地之于印度,凯末尔之于土耳其相比肩.他是20世纪初期亚洲民族主义者的杰出代表.塔尔齐是青年阿富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青年阿富汗派的思想家,为阿富汗抗英运动、独立战争及独立后的内政外交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相较于对同时期杰出的民族主义者凯末尔、甘地和孙中山的研究而言,国内外学者对塔尔齐的研究起步较晚且不深入,同时大部分学者将研究的重心集中在其民族主义思想和独立前后的相关活动上,而忽视其关于阿富汗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活动.本文着重对塔尔齐的现代化建设思想进行探讨,以期对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阿富汗现代化建设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缅甸尽管受到制裁,但在经贸方面从未遭受类似南非过去的厄运.西方不厌其烦地要求制裁缅甸当局,但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使其推动效力,且东盟采取积极的“建设性接触”政策,使投资者接踵而来.甚至连昂山素季的定居英国也把经济利益摆在“民主”之上。证券经纪人菲力浦·迪尤斯在一次叫“英国周”的研讨会上发言时说:“缅甸需要英国的技术知识和投资。”会议代表哈特兰·斯旺认为缅甸在咨询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很有发展前途。英文至今仍是商务用语。在1962年之前,缅甸以英国的会计惯例和商业法作为准则。如今许多惯例和法律仍依旧在沿袭使用。  相似文献   

11.
二战末期,盟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蒙巴顿在负责缅甸军管时期力排众议,坚决与缅甸民族主义力量实施合作,并吸纳缅甸本土武装加入正规军。缅甸文官政府回归后,蒙巴顿继续关注缅甸事务,举荐新任缅甸总督,并积极推动英国工党政府调整对缅政策。蒙巴顿的主张,顺应了民族自决和非殖民化的国际趋势,对战后初期的缅甸政局、英缅关系和缅甸独立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1988年缅甸发生政变、军人政权上台执政之后,美国就以“民主”、“人权”为由,对缅甸政府进行孤立、制裁,同时支持缅甸国内民主势力发展,企图以压促变,使缅甸政权更迭,进而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西方民主式国家。然而,20多年的制裁并未取得美国期望中的结果,中国以及中缅关系的快速发展却使美国感到巨大压力,因此美国调整对缅政策,接触与制裁并举,企图以此促成缅甸的变革,同时离间中缅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缅建交后,受地缘因素影响,缅甸一直担心中国危及其国家安全,中国则力图将缅甸作为突破西方战略包围的突破口。20世纪50年代中缅关系中的华侨问题即是在这一大框架下演变发展的。1954年周恩来访缅后,双边关系发展迅速。随后,中方为消除缅方在华侨问题上的疑虑,在华侨国籍问题、华侨政治、经济作用、与缅人关系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努力,使华侨问题没有成为制约当时双边关系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1885年底英国占领缅甸后,中国与英国就缅甸问题进行了交涉.中国最后与英国达成了英国统治下的缅甸每届十年向中国进献方物的协议.但在英国巩固了对缅甸的占领之后,废除了这一协定.这一协定从确立到废止,反映了中、英双方世界秩序理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缅甸政府特别注重利用外资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立法理念也有了很大变化,外资立法不断体系化。目前,外商在缅甸投资的法律环境有很大好转,投资优惠政策明显增多,纠纷解决机制也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6.
缅甸独立后,华侨经济在经济实力、产业结构、资本属性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局的政策、缅甸国内各种势力的互动以及华缅两族的历史关系等。  相似文献   

17.
A section of Naga tribes-people in northeastern India are engaged in an insurrection against the government on the premise that they had been an independent people until the British brought the areas where they lived under its control after the signing of the Treaty of Yandaboo in 1826 with the Burmese. The Burmese were defeated by the British and this treaty brought the curtains down on the first Anglo-Burmese War. Even before the seeds of the Naga insurgency movement were sown in 1946, the Nagas had petitioned the British authorities, in the wake of the possibility of India gaining independence, saying they should not hand over the Naga areas to India when they leave after granting Delhi freedom. The Nagas wanted London to let them revert back to their way of life before the signing of the Treaty of Yandaboo. This was not to be and Naga areas became a part of India as they were in any case a part of British India before that. The Naga insurrection was shaped in 1946 and since then has undergone a massive transformation. Today, the Naga insurgency movement is faction-ridden, with four groups on the scene, pushing the dream of an independent Naga homeland. The dominant among these groups, the Isak-Muivah faction of the National Socialist Council of Nagaland or the NSCN-IM has been engaged in peace talks with the Indian government ever since a ceasefire was reached between the two sides in 1997. A solution is nowhere in sight although dozens of rounds of parleys have been held. The problem is compounded by the emergence on the scene of other Naga rebel players, formed mostly by break-away groups from the NSCN-IM. Factional wars have become the order of the day, resulting in the authorities focusing their attention to ending the turf battles among the factions rather than pushing the peace process forward. The situation is hazy to say the least and the politics of peace has assumed different dimensions, posing newer challenges to peace-makers.  相似文献   

18.
第三次英缅战争后,英国殖民者占领了掸族地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掸邦统治制度,其主要宗旨为:保留掸族原有社会组织和经济体制、土司制度,维持掸族上层原有的特权和地位,通过他们对掸邦实行间接控制和统治。虽然殖民者在具体实施时也视情况进行调整,但这种政策以牺牲掸族与缅甸本部的交流为代价,人为地扩大了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使日后缅甸在构建多民族国家时面临着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Britain and China 1945-1950 (DBPO, 2002), this article examines four major themes in Britain's China policy between 1945 and 1950: British attitudes towards Chinese communism and China's civil war, Anglo-American relations over China, attempts to restore and sustain British commerce in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The central feature of policy was to 'keep a foot in the door', even under a communist government, to protect British interests. Only modest success was achieved. British officials were divided over the issue of Chinese communism and Britain miscalculated the timescale in the ending of the civil war. The US administration proved largely uncooperative over China, and British commerce was eventually squeezed out. Hong Kong survived as a British colony. Amidst the considerable thought given to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and to Britain's ability to defend it, intelligence reported that the communists had no plans to seize the colon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