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震  杜彬伟 《东北亚论坛》2013,(1):59-70,128
苏联戈尔什科夫的国家海上威力论是海权理论在冷战期间发展的一个高峰。国家海上威力论认为大洋对人类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有必要发展自己的海上威力。国家海上威力由海军、运输船队、捕鱼船队、科学考察船队等组成。海军的主要任务是对海作战和对陆打击等等。苏联红海军在国家海上威力论的指导下成为足以与美国海军相抗衡的强大海上武装力量。然而,国家海上威力论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也给苏联的海权发展和海军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值得海权领域的学者深思。  相似文献   

2.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论述了新教教义对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以及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所起的\"理性化\"作用,并提出了\"理性化\"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悖论\"。这一理论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问题上的解释在历史观、价值观和对现代化的批判上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两者的思想在此问题上的争鸣与融合对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的发展、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文化价值体系重建和将儒教精神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全球意识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保罗·司各特关于印度的神秘化、色情化描叙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其小说以“性神话”书写印度和探索东西关系提出质疑,并以后殖民理论和女性主义思想对这些东方主义手法进行清理。  相似文献   

4.
法图拉·葛兰是当代土耳其著名的伊斯兰思想家,信仰对话是他的核心思想.坚持宗教宽容与民族平等、信奉和平与非暴力的理念、建立民主制政府,以及捍卫民族国家安全是信仰对话的基本内涵.由葛兰的信徒发起的葛兰运动是当代土耳其民众伊斯兰运动的代表,他们通过建立教育、传媒和商业网络搭建信仰对话的平台.葛兰的信仰对话思想体现了伊斯兰教的时代适应性,以及当代土耳其伊斯兰运动的发展趋势,推进了宗教多元主义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5.
从海陆二分到海陆统筹——对中国海陆关系的再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来,陆权、海权问题及中国的战略取向已成为广大学者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本刊2007年第6期刊登了北京大学叶自成教授《从大历史观看地缘政治》一文,该文认为海上力量"聚集得快,消失也快",陆权发展的成果"更能长期支撑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地位",更具持久性。他主张每个国家应当根据自己的自然禀赋来选择海权与陆权的孰先孰后,并强调制度建设是一国发展陆权或海权的重要内涵。叶文发表后,不少学者纷纷来稿阐述自己的看法。本刊本期刊登李义虎教授的《从海陆二分到海陆统筹——对中国海陆关系的再审视》一文,以飨读者。李义虎教授提出,中国是一个海陆度值高、兼具陆地大国和濒海大国双重身份的地缘实体,在战略上需要消解海陆二分的现实,而采取海陆统筹的全方位选择。本刊将陆续刊登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的讨论文章,并热诚期待有更多学者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6.
从权力的“三张面孔”看美国的地位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不是简单的实力,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因而考察美国权力地位走势,必须将其置于具体的世界政治关系当中。当前,美国权力的第一张面孔(赢得冲突)的经济基础相对于新兴大国正在缓慢衰落;美国权力的第二张面孔(限制选择)面临挑战,奥巴马政府正试图稳定甚至扩大这方面权力;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权力的第三张面孔即塑造常态仍将被美欧国家所垄断。  相似文献   

7.
南海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有维系中国与地区国家关系、考验中国与美国如何共处的体系性意义。南海问题的解决,必须使政治、经济和安全关切均衡地得到保障,必须寓于地区体系的建设之中,方能化解中国与南海诸国、中国与美国之间可能的冲突,实现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中日海权矛盾中的南海问题。日本并非南海沿岸国家,作为一个区域外国家,何以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发生矛盾?本文通过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流派中的海权论等理论工具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冷战结束后作为东亚地缘政治主体板块国家的中国免除了长期遭受的来自北方的威胁,开始得以放手发展海权,而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则开始追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得东亚第一次出现了两强并立的地缘政治格局,遂引起日本的强烈猜忌。以此为背景,日本视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为对亚太地区和平与繁荣的威胁。于是,日本开始在海洋领域挑起争端,两国的海权矛盾由此产生并迅速升级。由于日本在东海问题上日渐处于下风,并且在短期内看不到改观的希望,因此日本开始围魏救赵,在南海问题上挑起争端,企图使中国陷入战略两难的困境。而为达到海上围堵并牵制中国的目的,日本采取法律、防务、外交、舆论等多重手段在南海问题上为中国设置障碍。为此中国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反制。  相似文献   

9.
韩国对海权概念的表述和对海权概念内涵的认识历程独具特色。韩国将海权译为"海洋力",也存在着将海权概念内涵要素从传统的"海军力""海运力"扩展至"海军力""海运力""水产力""海洋开发力""海洋环境保护力""海洋治理力"等等的趋势,表明韩国海权观从传统海权观向综合海权观的过渡。韩国海权观凸显了对"力"的谋求。随着韩国海洋实力由弱转强,韩国海权观经历了从海洋弱小国家的海权观到谋求建设海洋强国的海权观的逻辑转换。目前,韩国海权观仍存在诸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面对国际海洋秩序及其斗争方式和手段的深刻变革,以及中国海权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中国海权问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关于中国海权的概念、现状、特征与功能,中国是否有必要发展强大海权,中国解决海权冲突与争端的对策以及中国海权发展的原则、途径、可能性与困难等方面,中国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认为,在今后的中国海权研究中要注意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专门与综合研究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安倍价值观外交是安倍晋三内阁在当前国际体系中以西方普世价值观为政策工具来构建海洋民主国家联盟以遏制中国的崛起并实现日本在海洋领域战略扩张的外交战略与实践。第一次安倍内阁通过价值观外交在亚太地区创设日美澳印、美日澳、日澳以及日印等四个安全保障合作机制对中国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战略包围并实现日本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上的海洋战略扩张。第二次安倍内阁重启针对中国的价值观外交,在推进日、美、澳、印四国战略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插手南海问题给中国维护南海主权与和平解决南海争端设置障碍。安倍在亚太地区构建针对中国的海洋军事同盟,从太平洋与印度洋两个战略向度上实现对中国的海上战略包围与遏制态势,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12.
论中美之间的海权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中美两国在海洋领域的摩擦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认为,中美海权矛盾主要源于美国。美国基于国家安全、地缘政治和军事战略考虑,企图在海洋领域对中国进行限制,以延阻中国和平崛起。中国海洋利益的拓展则加深了中美之间在海洋领域的矛盾。中美海权矛盾有逐步深化、规模加大、从黄海向南海转移的趋势,但不至于爆发全面海上武装冲突。中国在发展海权时,应处理好与美国在海洋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3.
《Orbis》2018,62(2):184-203
The history of the contest for naval mastery during the Great War has particular resonance for today because the United States now faces a serious threat from China's increasing capabilities to wage war at sea. China's naval challenge calls into question America's continued command of the maritime commons. The stakes at risk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today's contest are just as high as they were a hundred years ago for Britain. Defeat at sea would wreck American global leadership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ust as surely as it would have meant the collapse of British power in the twentieth. What, then, can we learn from past struggles for sea power and America's entry into the First World War that offers guidance for understanding our current strategic predicament?  相似文献   

14.
从海权的角度分析俄苏的兴衰是一个尚未有人进行充分探讨的问题。在数百年的争夺中 ,海权的扩张固然构成了俄苏崛起的一个因素 ,但从长远的角度看 ,对海权的过度追求又构成了俄苏走向衰落的根源之一。具体说来 ,从俄苏海权扩张西进、南下和东进 3条线路中 ,西进战略较为成功 ,并促进了俄苏的崛起 ;南下和东进战略虽有所收获 ,但都遭遇挫折 ,尤其是南下的世界扩张战略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衰落。从本质上来说 ,地缘政治条件的制约、俄苏海权过渡扩张所导致的一系列矛盾构成了俄苏海权战略失败并导致国力衰微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