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1月15日下午,邯郸市一位七旬老人摔倒在联纺路上,在长达半个小时里行人们视而不见。途经此处的出租车司机王铁军将老人救起后,老人说的第一句话是:"谢谢你,放心吧,我不会讹人!"  相似文献   

2.
1985年9月3日,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在泾县云岭开馆,100多名新四军老战士从全国各地纷纷赶来参加。参加完盛会后,有两位老人执意要去项英、周子昆两位烈士牺牲的蜜蜂洞看一看。一位老人是周子昆的夫人何子友;一位老人是当年在蜜蜂洞里逃生的黄诚。随行的还有泾县的县委书记等人。 蜜蜂洞距泾县县城有八九十里之遥,在泾县、旌德、太平三县交界之处,这里峰险岭峻,群山连  相似文献   

3.
文心 《大特区党风》2003,(12):28-32
在成都,市民们传扬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名叫石桂芳的大妈,为了报答一位曾经在她家当过保姆的老人,她不仅义务赡养老人,视老人如亲人,自己和家人还人老人当保姆;当自己年过七旬,担心对老人照顾不周,她又为老人请来了一位又一位保姆……  相似文献   

4.
<正>1996年8月,在北京的一处住所内,几个人正与一位老人交谈,一句"台儿庄就是你的娘家",怦然打开了这位老人闭锁的心窗,两行清泪泉涌而出。那么,这位老人是谁,她与台儿庄又有怎样的情结?要了解这位老人,先了解一下与这位老人的一生有密切关系的两个人。一位是她的丈夫李宗仁,中国国民党"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对日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首次于正面  相似文献   

5.
余玮 《党史文苑》2006,(11):48-55
1999年元月上旬的一天,一位手拄拐杖的老人从50多里外的山村赶到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民政局双拥办,摊开<抗美援朝功臣模范纪念史册>,理直气壮地问:"同志,我是1956年5月份从朝鲜战场回来的,而今我都是快入土的人了,作为一名老人,我想送我长孙刘建光当兵,继承祖业,为国出力,你们怎么就不给一个机会呢?"老人硬梆梆地丢出几句话,并把一等功臣、"国际二级战士"证书砸在办公桌上.双拥办主任李建平见发黄的精装纪念册功臣榜上赫赫记录着共和国99位抗美援朝一等功臣,咸宁的刘祚坤却是湖北省惟一的一位,不禁以崇敬的目光重新审视这位满脸皱纹、衣着破旧、身材佝偻的老人……  相似文献   

6.
<正>1950年9月上旬,周恩来总理在外交部召开的外事座谈会上,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了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并且对他说:"您作为一名旅俄华工的代表,参加了共产国际两次代表大会,并能三次见到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确实是位了不起的中国人!"周总理所指的这位老人名叫刘泽荣,曾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一、第二次代表大会,是最早活跃在共产国际舞台上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7.
<正>王丽萍是农二师二十九团一名普通的女工,一个单身女人带着两个正在上高中的孩子艰难度日。2006年3月,王丽萍在库尔勒的一所养老院里做护工,在照顾养老院里12位老人期间,与老人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由于家里的果园急需人打理,当王丽萍要离开养老院时,老人们都依依不舍,流着眼泪挽留王丽萍。看着这些在垂暮之年急需要照顾的老人,王丽萍想,自己接受了30多年党的教育,如果自己能为老人们开办一所养老院,不就是给自己人生一张最好的答卷嘛。  相似文献   

8.
<正>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天气寒暑,在农七师一三0团团部共青镇的一条街道上,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子风雨无阻地匆匆走着,每天都可以看到他来到朝阳里小区一户人家后,首先吃力地帮助一位老人穿上衣服,然后来到厨房,熟练地烧上一锅大米粥,炒了两个小菜,将两位老人扶到桌前坐下后匆匆出门,向着距离团部一公里处的十七连走去。这位中年男子名叫周新义,两位老人分别是他的父亲周登芳和母亲刘瑞玉。1998年,75岁的周登芳突患脑梗塞,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从此生活  相似文献   

9.
<正>26年来,她一个人用柔弱的身躯,精心护理34位不同民族的老人,先后为17位老人送终,她是老人们的亲"闺女"。"中华孝亲敬老之星"、"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兵团劳动模范"等荣誉诠释了这位敬老院唯一的一名少数民族护理员工作的内容全部。1963年10月,冶芝梅出生在军户农场五连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1979年9月高中毕业后在连队承包土地,还在连队担任团支部书记,由于  相似文献   

10.
心声     
一位是久经风霜,为党奋斗一生的老人;一位是朝气蓬勃,在党的阳光下健康成长的学子。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82周年之际,他们怀着对党无比热爱的心情,不约而同地畅叙了自己对党的——  相似文献   

11.
<正>在二师二十九团梨华社区,有一位被老人们称赞的"好闺女",她用自己的辛勤与真爱,悉心照顾着一群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她把敬老院当作自己的家,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用真情书写人间大爱,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赞誉。她就是二师二十九团蓝翔敬老院院长王丽萍。  相似文献   

12.
在农二师二十九团第二社区,每当天气晴朗、阳光温暖时,就能看见一位身体虚弱的老人坐在轮椅上,被老伴推着在马路上散步、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一看就知这是一对恩恩爱爱相濡以沫的老人。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是该团原一分校小学教师王金生。  相似文献   

13.
中国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又一次颁给了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位是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83岁;一位是化学家徐光宪,88岁。虽然他们的卓越表现足以带给这个中国最重的科技奖项以荣耀,但两位高龄老人的得奖也凸显出国家最高科技奖以及中国科技界的尴尬———自2000年创立国家最高科技奖至今,14位获奖人中,得奖时年龄超过80岁的有9人,这使得当初为激励中国科学家多出成果、早出成果、出重大成果而设立的奖项,变成了一个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4.
暖在初冬     
白万生,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一位党员,77岁;老伴石玉华,中共党员,70岁。在看到了2004年第1期《共产党员》杂志刊出的《大山深处的呼唤》一文后,两位老人坐不住了。他们决定捐款。几分、几角、几元,他们满心欢喜地省着。2004年6月19日,石玉华老人因病  相似文献   

15.
《江淮》2010,(9)
<正>5月24日早晨,抱儿山村颜湾居民组来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叫吕绍国,一位87岁的老人,为了偿还曾经欠下的一块五毛钱伙食费,多年来,四处寻找"债主"的下落。58年后的今天,在金寨县青山镇抱儿山村,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债主",了却了多年来的一桩心愿。  相似文献   

16.
十多年来,我始终忘不了一位老人,一位为寻找遗失的党组织关系奔波了四十多年至会毫无结果仍在奔波的老人。 他是我的故乡新乐币木村人,叫王建国,但村里很少有人知道王建国这个名字,村里人叫他王黑货。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网络上一张照片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位其貌不扬的老人坐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台上,低头念着发言稿。看起来胡子拉碴、黑衣、黑布鞋,且光脚没穿袜子。乍一看,还以为老人是来做脱贫报告的。这位老人叫李小文,中科院院士。李小文及其科研团队关于定量遥感研究的发展,国际领先。李小文老人,从新闻图片看上去,简直就是一位"乡下老伯",似乎一点不像中科院院士。一位堂堂中科院院士,居然光脚、布鞋作报告,  相似文献   

18.
这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一件真事: 一位在市里工作的干部到边远山区随机走访时,看到一位贫病交加的老人需要吃医生开的一种药,但这种药在当地医院、药店都买不到。这位干部就拉着老人的手说:“您别着急,我回去后给您买药来。”老人笑笑,似乎有点不相信干部的话。  相似文献   

19.
他是位极普通的老人,头发稀疏,个子不高,衣着一般,就像我们经常看到的许多农村大爷、大伯一样平凡;你如果不认识他,走在你的身边,你肯定不会多看他几眼。但是你如果了解他,就会觉得他决不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作为一名随军摄影师,他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特别是为邓小平等部队首长和杨虎城将军遗容、双枪老太婆、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等拍过照片……他身上有许许多多不凡的传奇。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浙江省莫干山脚下,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千年古镇武康。1000多年前,这里曾出了一位著名诗人孟郊,他那脍炙人口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至今为人们传诵。农民党员马福建就出生在这个古镇的太平村。1996年秋的一天上午,一位老人来到马福建的鱼摊前。奇怪的是,老人只看鱼,不买鱼。原来老人是被儿媳妇从农村叫到城里来帮着带孙子的。老人平时爱吃鱼,可口袋里没有一分钱,儿媳妇又不给买,老人只好到鱼摊前过过眼瘾。说来也巧,当天晚上马福建在电视里看到一位七旬老人被小辈赶出家门,被迫沿街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