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十师一八一团一个育肥牛的暖棚里,九连职工付必喜正在添加草料,暖棚里的温度正好适宜牛的生长. 付必喜工作的暖棚,是一八一团惠民养殖专业合作社会长尹刚用来育肥牛羊的.几年前,尹刚给付必喜购买了100只生产母羊帮助他发展养殖,如今,付必喜不但还上了尹刚的100只生产母羊,自己也有了120多只生产母羊.如今付必喜夏天放牧,冬季给尹刚打工,一年四季忙而充实. 像付必喜这样依靠养殖发家致富的职工大有人在,各种专业协会、互助模式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农九师一六六团一分场职工王正池,致富有方,这几年发了“羊财”,年收入上万元。成了团里的养羊专业户,他的诀窍是:重科学,会经营,肯吃苦。 1985年,王正池看到市场上羊价上涨,喂羊有利可图,就买了4只羊,开始发展庭院养殖。1986年又自筹3000元买了20多只母羊,到1993年发展到近200只羊。他说:这十来年我养羊,采取循环式养殖法。即:自我发展同买进卖出相结合,每年存栏数保持在100只上下。其中生产母羊要占60%左右,这样就形成一个规模。养羊如  相似文献   

3.
杨红南是农十师一八五团九连的一名普通职工,几年来,他通过养羊成了团场有名的富裕户。 2001年,该团出台了鼓励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将全团所有羊只作价归户,转让给私人养殖已有15年放牧经验的他抓住这一时机,筹借了2万余元,买下了60只生产母羊。通  相似文献   

4.
被农十师党委授予“弘扬兵团精神模范个人”称号的一八七团八连职工梁恩祥走种养结合之路,近年来每年收入7万多元。他致富不忘贫困户,2002年秋季他拿出80只生产母羊,扶持新来连队安家的两个贫困户,被团场干部群众传为佳话。 今年59岁的梁恩祥,从事畜牧业生产20个春秋,他注重科学养畜,并  相似文献   

5.
同发"羊"财     
龙江县二沟河村的姜斌养羊是把好手.这些年,他专养绒山羊,肉毛兼用,钱没少挣.2003年他想出了一个与村民一同发"羊"财的招儿:把自家有繁殖能力的母羊出租.30只或50只为一组,租期三年.三年后租羊户返还姜斌60只或100只有繁殖能力的母羊,作为租羊的本金和租金.租出去的羊的防疫灭病由姜斌负责,租羊户不担风险;三年中产下的羔、剪出的羊绒归租羊户.  相似文献   

6.
现年42岁的阿勒布斯是农四师七十七团八连的一名哈萨克族牧工,从事养殖业已有16个年头。1990年,他承包了连队的230只生产母羊,为了养好羊,他在每年夏、秋季节水草丰茂之时,早出晚归,延长放牧时间,提高牲畜采食量,增加膘情。冬羔生产时,他为了抓好接羔育幼工作,有时一个冬天几乎都在产羔房里度过,他甚至改掉了喝早茶的习惯,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养畜上。通过辛勤的劳  相似文献   

7.
农九师团结农场农一连职工田明义,近几年始终坚持“以农养畜、以畜促农、农牧并举”的经营方法,连续几年粮丰畜旺,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田明义今年60出头,能吃苦、会经营。1988年,他横下心来认准了养牛羊致富路,四处借钱买回30只母羊、5头牛。1989年冬,30只母羊、4头牛进入产期。田明义为保证牛羊产仔成活率。在母畜饲养上下功夫,精料  相似文献   

8.
1998年,农二师二十二团大力扶持职工自营经济,出台优惠政策对畜牧养殖业实行改制,精明能干的曾祥文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贷款1.8万元,买下了一个羊群点和260只生产母羊。随后,他又投资1.5万元对圈舍进行了改建,开始走向专业养殖之路。经过苦心经营和滚动发展,到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43岁的马晓慧,是四师六十一团园林三连职工,中共党员。她凭着爱学习、勤钻研、重科技、善经营、肯吃苦的精神,从10只生产母羊起家,发展到现在养羊360只;从25亩果园发展到现在的95亩苹果园、桃园,选择种养结合经营的新途径;从年收入不到万元到现在的30万元,闯出了一条团场家喻户晓的致富之路。艰难起步从苹果园走上致富路1998年,马晓慧与六十一团园林  相似文献   

10.
刚满三十岁的陈勇,是农九师一六一团二营七连的养殖专业户,他有一本靠科技致富的“牧羊经”。 1995年,他到乌鲁木齐学习修理,后又给别人开车,月工资也有一千多元。但他还是不忘养羊,一有时间,他就在市场上调查了解畜牧业的行情,并购买一些养殖书籍。1998年开春,他不顾家人的反对,辞去工作回到了团场,向亲戚朋友们借钱买了108只生产母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精心呵护下,一个产羔季节,就产下了136只羊羔,创下了连队产羔率、成活率最高记录,而且当年他就赢利二万余元,并获得了团场“青年十佳致富标兵”的称号。  相似文献   

11.
农五师八十八团农七连老职工牛新民老汉,虽然年近60岁了,凭借着多年养牛养羊“经”走上了富裕路。 近年来,八十八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由工会牵头,鼓励职工发展庭院养殖业,走自营经济发家致富的道路。2000年,靠自己十几只羊,3头牛为家底,又借钱买回50只生产母羊,滚动发展。几年来羊群逐渐壮大,很快发展到200余只,牛也发展到近20头。现在他不仅还清了欠款,而且还盖起了四间大瓦房为两个儿子完了  相似文献   

12.
爱拼才会赢     
祁永胜,农四师七十二团的一名下岗工人,下岗后从摆地摊卖小百货起家,历经拼搏,现在拥有一个商店,一间澡堂,一辆桑塔纳小轿车,480只生产母羊,总资产达到40余万元,被评为农四师再就业“十佳”创业明星。他的人生历程,见证了创业的艰辛,见证了敢拼才会赢的真谛,更见证了他坚强的个性和闪光的品质。 1989年,七十二团水泥厂倒闭后,祁永胜被分配到团链条厂工作,由于该厂经济不景气,没多久他就接到了下岗通知书。失落与迷茫、压力与困难  相似文献   

13.
怎样表达对党的忠诚?如何为人民服务?在广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党员们用实际行动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让鲜红的旗帜高高飘扬. 北疆新牧民 回报党恩情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喜讯为银装素裹的巴尔虎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一大早,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白音查干嘎查的牧民苏亚拉图骑着摩托车,赶着30只膘肥体壮的基础母羊浩浩荡荡地来到嘎查活动室.他对嘎查党支部书记说:"我要把这30只基础母羊捐给嘎查,帮助嘎查发展集体经济."  相似文献   

14.
农十师一八一团种养场郭选忠是2000年全国劳动模范。如今,郭选忠又是农十师有名的养殖大户。人们都说,郭选忠是一位讲科学、用科学的劳模。 走进郭选忠已形成规模的养殖场,一排排用红砖新盖的宽大羊圈里关着700只育肥羊,800多只后备母羊由雇工在野外放牧着。短短的几年,郭选忠从一名驾驶员转换成了一名养羊行家,他靠养羊发了家。 郭选忠年轻时开车,年龄大了放公家的羊。1993年他自己开始承包羊群。他凭着能吃  相似文献   

15.
<正>一、羔羊寄养。母羊一胎多产羔羊(或母羊产后意外死亡),可将一部分羔羊给产羔数少的母羊代养。为确保寄养成功,一般要求两只母羊的分娩日期相差在5天之内,两窝羔羊的个体体重悬殊不大。羔羊寄养宜在夜间进行,寄养前将两窝羔羊身上同时喷洒药水或酒精等,或涂抹受寄养母羊的奶汁、尿液。二、分批哺乳。哺乳羔羊超过母羊奶头数的,可将羔羊分成两组,轮流哺乳,将羔羊按大小、强弱分组。分批哺乳时,必须加强哺乳母羊的饲养管理,保证母羊中等偏上的营养水平,使母羊有充  相似文献   

16.
正走进二师二十五团九连葛新红的养殖大院,仿佛置身于一个动物小世界,院子围栏内一群活蹦乱跳的芦花鸡在欢快地争抢食物。旁边20匹鬃毛乌黑的马匹像护花使者一样围绕左右。穿过鸡舍,一间间宽敞的棚舍和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小羊羔映入眼帘。这个占地面积10亩,黑头母羊存栏数近千只,年收入超过20万元的养殖场,他在2014年度被兵团工会授予"自主创业典型示范户"荣誉称号。今年44岁的葛新红,身材魁梧,  相似文献   

17.
农八师一四二团六营三十一连的退休职工蒋保亮在团场绝对是个名人。2005年春节,是蒋保亮最开心的日子,点着10多万元崭新的兑现款,他的脸上绽开了花。“1985年前我家在连队是穷得出了名的。当时我还是连队的一名机务工人,家里的月收入只有几十元,4个孩子都在上学,家里有时穷得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穷则思变。1985年初,连队开始推行土地承包到户全费自理的生产责任制,我大胆承包了连队的90亩士地。”蒋保亮笑着说:“这一年,我和老伴、儿子甩开膀子大干了一场。从春播到秋收,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一项技术指标,我们都不敢有半点马虎。一年下来,第一次赢利了4000多元。尝到甜头的我信心更足了,我又用承包土地的收入购买了一台75型链轨车和50只生产母羊,两头生产母猪。”  相似文献   

18.
让贫困职工饲养母羊,三年后只向团里交还大羊,三年之内所产的羊羔和羊毛全部归己,这是八十七团党委近日制定的扶贫优惠政策。 八十七团是国家扶持的兵团贫困团场之一,近年来,虽然团场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还有部分职工生活在贫困线上。今年该团在推行扶贫帮困的新举措中,其中一条是利用淘汰羊扶贫,团场拿出1000只母羊分给贫困职  相似文献   

19.
<正>二师二十四团十三连种养大户刘建国,2013年月11日起,他把种植的1200亩地庄稼收获完后,每天早上开上车,都要到自己的羊圈去给1300余只羊喂食,每天都观察羊子的成长状况。刘建国站在羊圈前面自言自语地说:"这两年买来的1300只羊子,到今年5月份母羊产小羊羔900余只,按照市场价格出售,又是一笔丰厚的收入,越想这日子越有奔头。"  相似文献   

20.
今年60岁的巴拉哈提是农四师七十一团一连的哈萨克族职工。10年前由于不善种植土地,年年种地,年年挂账,成为连队的挂账大户,家里除了土屋内一个大炕外,一贫如洗,生活上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看着5个上学的孩子黄皮寡瘦,破衣烂衫,巴拉哈提总是偷偷地抹眼泪。该连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摘掉巴拉哈提的贫困帽子,该连从养殖上进行帮扶,一次性扶贫10只母羊,并为他提供养殖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