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事件频繁发生,侵害了人们的人身权、财产权。国家补偿是维护受害人权益的有效途径,但我国现行野生动物致人损害国家补偿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必须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以促进野生动物的有效保护及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
被监护人致人损害责任制度是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从比较法与实证法的角度对被监护人致人损害责任深入分析,提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具有民事责任能力,被监护人致人损害责任的性质为被监护人自己责任与监护人补充责任的结合。并提出单位监护人也应在其赔偿能力范围内承担适当补偿责任。  相似文献   

3.
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性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实践中产生诸如补偿主体模糊不清、补偿经费不足、补偿费用标准不明确且随意性过大等弊端问题,紧紧围绕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性质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该性质认定的几种典型观点进行辨析,认为对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的性质认定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对于野生动物致使农作物为主要损害的财产损害"补偿"性质应该定位为生态补偿;而对于野生动物致使人身伤害死亡的人身损害的"补偿"性质应该定位为民事赔偿。  相似文献   

4.
动物致人损害是民法中的一个传统问题,但是相关立法对其规定不详,尤其是对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主体、归责原则与承担责任的范围等若干问题均无规定。本文指出这应当在我国即将制订的《侵权责任法》中进行明确规定,以适应相关的司法需求。  相似文献   

5.
肖中泽 《法制与社会》2013,(23):281-283
目前法学界围绕着抛掷物致人损害的归责特点、构成要件、法理分析、以及救济措施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不乏值得称道的深入分析。本文在总结当前相关研究基础之上,分析我国抛掷物致人损害法律责任立法的不足之处,揭示背后的根蒂,同时兼与国外的相关制度做一个比较分析,为发展和完善我国抛掷物致人损害制度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行政补偿是国家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合法行使职权行为,或因公共利益需要致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给予补偿的法律救济制度。作为一种权利保障和利益平衡机制的现代法律制度,行政补偿制度将会在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对全省行  相似文献   

7.
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几个法律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曹树青 《河北法学》2004,22(7):129-131
从近年来野生动物保护的实践出发,提出了野生动物保护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法律缺陷。就野生动物的生存权和人的生存权、财产权的意合,野生动物致害后的处置和损害补偿,野生动物管理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法律对策,并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徐军  贺凯旋 《行政与法》2022,(4):112-119
近年来,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以及活动范围逐年上升和扩大,各地野生动物致害事件频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对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仅作了原则性规定,部分省份制定的专门补偿办法不能对因野生动物致害的当事人进行合理补偿.因此,本文从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的法律性质出发,对该制度的现实困境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  相似文献   

9.
农产品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制度探讨西南政法大学卢代富产品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又称产品责任,是指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而由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在我国,产品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主要规定在《民法通则》和《产品质量法》中。但按照通常的解释,无论...  相似文献   

10.
《北方法学》2021,(4):22-31
无过错医疗损害是指医务人员进行的医疗行为不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所造成的损害。在医疗行为造成患者损害,且该医疗损害具有不可归责性时,才可以适用无过错医疗损害补偿制度。在法律层面建立无过错医疗损害补偿制度对于合理分担医疗风险,有效化解医疗纠纷,引导患方合法维权,维护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促进医疗技术革新和医学事业的发展,填补医疗损害救济制度的立法空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总结地方立法及实践,采取制定专门法律的形式确立无过错医疗损害补偿制度,构建以国家补偿为主、强制保险和社会救济为辅的无过错医疗损害补偿体系。  相似文献   

11.
雇工执行职务致人损害应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雇佣劳动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因雇工执行职务致人损害的纠纷越来越多,但因我国目前立法上尚未建立雇佣人责任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以何种程序处理这类纠纷,做法多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制的统一。为此,笔者认为,除国家立法应早日确立雇主责任制度外,当前在审判实践中遇到此类诉讼,应以雇主为被告,雇工为第三人进行审理。 一、目前雇工致人损害纠纷的审判实践  相似文献   

12.
关于监护人对未成年人致人损害的赔偿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护人对未成年人致人损害的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133条及相关规定不尽合理。因此,有必要以未成年人侵权责任能力制度为切入点,探讨监护人对未成年人致人损害的责任的形态、委托监护时监护人的责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野生动物侵权法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伴随着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实施以及自然保护区的设立,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但同时野生动物致人人身、财产损害问题也日益突显。从1997年的“思茅亚洲象”毁坏农田案到2005年上海野生动物园狮子吃人案、从东北黑熊伤人毁财案到华南虎吃牛案,野生动物致害案件屡屡不断。本文试图在这一法律空白领域“垦荒,”对野生动物侵权引发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如野生动物内涵的界定、赔偿的理论基础、抗辩事由、举证责任、赔偿的义务机关等法律问题作以探究。  相似文献   

14.
梁韬 《法制与社会》2011,(3):173-174
行政征用补偿则是指行政主体的合法行政征用行为使被征用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遭受特别损害,由国家承担的补偿责任的制度。本文试通过从行政征用补偿制度的发轫入手,浅析我国目前的行政征用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环境法中民事责任制度之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我国现行环境法民事责任制度之缺陷 环境法中的民事责任,是指由于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的行为而致人在其人格权、财产权或环境权益遭受侵害、损害或有遭受损害之虞时所应承担损害赔偿和侵害排除等民事责任。我国环境  相似文献   

16.
王轶 《法学研究》2014,36(2):116-130
在公法和社会法领域内,法定补偿义务作为债的独立类型由来已久。但就法定补偿义务可否作为私法上独立类型之债,与合同之债、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等并身而立,民法学界远未达成共识。若从解释论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侵权责任法若干条款规定的补偿义务、"分担损失"规则以及"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等,都属有关法定补偿义务的规定。它们与民法通则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确认的法定补偿义务一起,构成我国民法中独立类型之债。在我国的责任保险制度尚不发达,社会保障制度还远未健全的背景下,如果法定补偿义务制度运用得当,无疑可在一定程度上济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制度之穷。  相似文献   

17.
美国法上基于异常危险行为的严格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家仪 《法商研究》2004,21(2):122-131
基于异常危险行为的严格责任是美国侵权行为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普通法国家中颇具特色。美国法上基于异常危险行为严格责任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爆炸致人伤害 ;贮存危险物品致人损害 ;运输危险物质过程中致人损害 ;散布危险物质致人损害 ;输送电力、煤气、水等致人损害 ;举行活动致人损害 ;航空事故致地面第三人损害等。基于异常危险行为严格责任的免责事由包括 :不可抗力、第三人的独立行为、原告的过失、成文法授权等。其分类的细致性和责任分配的合理性 ,值得我国侵权行为立法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环境侵权作为一种特殊侵权,由于其所造成损害范围广且侵权人难以认定,使得传统的民事、行政救济难以提供迅速及时的救济。迟到的正义就是不正义,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受害人,必须寻求新的救济途径。而环境损害公共补偿制度正是一种新途径。该制度在国外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但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本文将对该制度进行分析,并对建立我国环境受害公共补偿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夏锋 《法制与社会》2013,(17):280-281
高楼抛掷物致人损害是一类特殊的侵权行为。本文对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其归责原则、责任人的确定、法律责任承担等问题作了探讨。本文认为,处理该类案件时,应当首先对相关人员进行侵权行为的推定,进而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由被推定的行为人承担损害补偿责任。而被推定的侵权行为人的范围应当是建筑物中一定范围内有可能抛掷该物的住户,并且由这些住户承担按份责任。  相似文献   

20.
蒋犀勐  王爽 《法制与社会》2010,(13):266-267
民法的公平原则决定了有损害才有补偿,且补偿只填补损害。惩罚性损害赔偿丰富了损害赔偿制度的内涵,同时也对传统的损害赔偿理念提出了挑战。本丈试通过《消费者保护法》第49条分析惩罚性损害赔偿在我国的现状,以及通过我国当今社会现状的分析展望惩罚性损害赔偿在我国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