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中国家训的起源——兼论儒学与传统家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源最为深厚的部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家训内容与儒学精神的耦合 ,使传统儒学借重于传统家训得到广泛传播 ,而决非因为儒学的兴盛而导致家训的产生。家训起源于上古时期普通百姓父子相传、口耳相授的生产生活实践 ,是伴随着以血缘相系的家庭形成而产生的。从文字记载的历史看 ,尧舜时期就有了家训 ,《尚书》、《周易》、《诗经》中所反映的家训内容 ,对后世家训有着特别重大的影响 ,是以著述形式出现的中国家训的直接源头  相似文献   

2.
概括而言,我国明代家训中优秀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通过承续明代家训优秀德育思想的教育理念以体现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继承性;通过挖掘明代家训优秀德育思想的精神价值以突出其民族性;通过培育社会主义家庭道德文明新风尚以彰显其时代性。挖掘与凝练明代家训中的优秀德育思想不仅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家庭道德建设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重要的时代课题。以传统家训文化为例,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主成部分,实现以传统家训文化为例的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古为今用,汲取传统家训文化精髓;批判继承,赋予传统家训文化新内涵;推陈出新,激活传统家训文化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宋代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繁荣期,家训教育独有千秋,家训文献卷帙浩繁。寓于家训中的官德教育以修身养性、志存高远,忠孝立身、倾心报效,廉洁奉公、勤政为要为基本内涵,流风遗韵,泽被后世。  相似文献   

5.
一部《朱子家训》流传甚广,而对毛泽东祖辈的家训家诫,世人却知之不多。在毛氏家族中,有一本《韶山毛氏家训家诫》在本族中世代相传,颇值得人们借鉴和效仿。韶山毛氏家训有十则:一、培植心田。一生吃着不尽,只是半点心田,摸摸此处实无愆,到处有人称羡。不看欺瞒等辈,将来堕海沉渊,吃斋念佛也徒然,心好便膺帝眷。二、品行端正。从来人有三品,持身端正为良。弄文侮法有何长,但见天良丧尽。居心无少邪曲,行事没有乖张,光明俊伟子孙昌,莫作蛇神伎俩。三、孝养父母。终身所答不尽,惟尔父母之恩。亲意欣欣子色温,便见一家孝顺。鸟雏尚知报本,人子应含逮存。  相似文献   

6.
正蔡慕言是1997年出生的大学生。他认为现代中国的发展,让国人对于"家"的概念开始产生变化。因此,传统的过年文化,应该更好地传承下去。蔡慕言是1997年出生的大学生,现在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系。他出生成长于海南三亚,但籍贯却是在河南洛阳。"在河南老家,我们的家族是比较古老的,有族谱、家训存留下来。因此,如果在老家过年的话,每年的年初一长辈都会让晚辈读文言文、家训。这样做的意义是让晚辈们都记得过去的优良传  相似文献   

7.
峻岭 《两岸关系》2002,(10):56-57
当笔者乍见杨淑卿时,很难把眼前温文尔雅的中央美院著名教授,与挥汗如雨满面尘土的雕刻作业联系在一起……在北京实现童年的梦想 杨淑卿1934年生于台湾宜兰。她父亲杨树荫早年到南京就读,后去日本攻读医学,因为不愿回到日据的台湾当“二等公民”,毕业后来到上海做整型外科医生。  相似文献   

8.
正秀才的家训年过八旬的林明美老人向笔者谈起自己的人生,竟然是从她祖父留下的家训开始讲起的。老人不但取出那幅珍藏的家训让我观赏,而且说起来如数家珍,可见这份家训对她的影响之深了。林明美是台湾嘉义人,祖籍福建漳州,300多年前先祖从漳州到了台  相似文献   

9.
家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家族教养后代的精粹凝练,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激发民族创新的智慧源泉。以家训文化作为载体,探讨和分析其传承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提出传承和弘扬家训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成人、成才,具有现实意义。同样,认为传承和弘扬家训文化是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优秀传统家训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主要包括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德育目的 ;以教子立身、睦亲治家、处世之道为核心的德育内容;以身示教、宽严相济、环境熏染的多样化德育方法。要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提升传播广度和深度,让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成为德育工作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1.
传统美德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家庭则是传统美德习得与实践的主要伦理场域,家训作为家庭精神风貌的表征,与传统美德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注重家训文化的传承及弘扬,对于传统美德的实践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文章从阐明"倡导家训文化的动因"出发,结合家训的内容、形式及实现方式等三方面内容分析家训在传统美德的承扬实践中的价值,试图探寻家训文化对传统美德实践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古代文化起源的普遍规律入手,深入讨论了中国古代家训的起源,对各种过去似是而非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修正。本文立足于原始儒家的哲学思想,具体分析了古代家训的思想来源。根据中国古代家训的实际,全面总结了中国的古代家训是原始儒家思想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并且以此为基础,广泛讨论了中国古代家训在我们当代道德缺失、诚信危机之际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15,(7)
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家国同构"的二元结构传统社会里一直担当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角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传统家训的精髓并对其进行现代性转化,只有正视传统家训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功能,批判继承传统家训的精神和文化,实现传统家训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优秀家风家训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载体。弘扬优秀家风家训,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知感、认同感。要通过挖掘优秀家风家训思想资源,落实优秀家风家训行为实践,融入优秀家风家训红色色彩,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5.
老欧坡村家风家训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演进历史,让我们认识到,新时期的家风家训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传统家风家训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必须到传统家风家训文化中去汲取有益养分,决不能割裂两者的精神血脉联系,否则就会失去自己的文化基因,丧失自己的根基。  相似文献   

16.
《精神文明导刊》2014,(12):28-29
今年以来,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了“我们的家训——浙江百姓重家风”活动,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家训文化,赋予家训新的内涵和教育使命,通过寻找、征集、传播、传承“我们的家训”,激发人们心底的道德情感,建设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引导人们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17.
杨海若 《创造》2012,(4):96-97
清光绪五年(1879年)6月6日,李根源出生在云南腾越南甸(今腾冲梁河县)九保镇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籍山东青州。在“学问宜恒,立身宜正,做事宜诚”和“浑厚斯得福,横暴必遭灾”的家训教诲下,李根源从小就养成了一种正直、倔强、执着的处世观。  相似文献   

18.
优秀传统家训家风所蕴含的优良家德、家训、家规、家谱是强化家庭建设的首要途径,是提升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发展环境下,应挖掘优秀资源,强化家庭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树立先进典型,构建当代家风;发挥育人功能,实现"以文化人"。  相似文献   

19.
传统家训尽管产生于特定的传统社会背景之下,但在现代社会仍旧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传统的品性德行、为人处世、精神激励等方面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是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根据调查显示了传统家训文化在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调查还显示传统家训文化在当今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成为了弱项,传统家训文化整体氛围不浓,现状堪忧,无法传承。基于舟山群岛新区的案例,结合青少年教育的现状及地域文化特点,着重探讨如何创新、发展转化、继承与弘扬传统家训,使之有助于青少年的教育与成长。  相似文献   

20.
宋代是我国家训发展史上一个阶段性高峰.两宋家训表现出明显的时代差异.从家训中子弟择业的价值标准上看,北宋家训更多地强调子弟的为学为官之道,读书做官是职业声望的顶峰.而南宋家训注重的是教导子弟如何通过商业经营去治生、发家,商业作为子弟正当职业已得到士人们的认同.产生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导致社会流动的加速,进而造成传统社会严格的四民等级身份制的松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