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腐败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腐败的盛行,足以使一个国家由兴盛走向衰亡。在经济转型升级不是高度充分的情况下,只要有经济利益存在,腐败就不可能完全避免。腐败治理的目的是把腐败降到最低程度。本文拟从当前我国腐败治理的现状出发,分析当前我国腐败治理的难点,通过学习廉政国家和地区腐败治理的先进经验,最后得出当前我国腐败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腐败有掌权者腐败和机构腐败之分。掌权者腐败具有“行为的个别性”和“明显的不合理性”的特点。机构腐败也有两个显著特点:(1)它是机关行为或一定权力系统的行为,没有具体的责任人;(2)它的不合理性不十分明显,人们对它常常不能形成稳定一致的是非评价。由于腐败与执法的同源性、权力的不受惩罚性、反腐败的法令只能由不腐败的权力创制等原因,对腐败无法像对其他犯罪那样通过严格执法来实现治理目标。在民主政治下,根治腐败的根本出路是贯彻品德原则,建立对官员的品德评价系统。品德评价系统是依据品德标准对公职人员实施辞退、罢免、撤换的政治评价系统。这个系统由执法权自洁系统、监督系统和以公众为力量源泉的基础系统等构成。  相似文献   

3.
不以“数量”论腐败新加坡从初生那天起,就与旧的习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腐败行为,在当时的新加坡畅通无阻,不腐败是不可能的,也是奇怪的事。李光耀执政伊始,就绞尽脑汁考虑反对腐败的有效办法,绝不让腐败吞噬新生的政权。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贪污受贿的数量”作为判断是  相似文献   

4.
正现代社会中,"腐败"一词一般是指权力腐败。有权力者走向腐败,来自腐败心理。由于受社会大背景和客观环境,以及自身素质、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由种种不健康心理滋生出腐败心理,导致腐败行为发生。而不同的权力主体在走向腐败的渐进过程中往往有不同的心路历程,如弄权心理、贪欲心理、享乐心理、失衡心理、侥幸心理、规避心理、无所谓心理、从众心理、期权心理、造福子孙心理等。其中弄权心理是落马官员走向腐败的重要诱因和根源。  相似文献   

5.
腐败发生有很多原因如封建腐朽思想作祟,法制不发达不健全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引起的价值失范和制度缺陷,民主政治传统的脆弱和双重道德标准的社会心理等.权力资源、腐败动机、腐败机会是腐败的构成要件.有权力的岗位都有可能产生腐败,这就是廉政风险.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其本质是对权力的规范和制约.要排查廉政风险点和评定风险等级,完善权力运行机制,防止“过密化”,从而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领导干部腐败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其影响极为恶劣。领导干部腐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法律制度不完善、惩防监督机制不健全,致使权力得不到强有力的监督是重要原因。治理腐败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健全惩防监督机制,大力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相似文献   

7.
论警察腐败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腐败是指警察为了自己或他人的私利而违法违规 ,将警察权力私有化、商品化、市场化的行为。警察腐败的类型大致有权官交易、权物交易、权钱交易等 8种。警察腐败严重化的原因主要有 :商品经济和私有制 ,管理体制的弊端 ,法制不健全等。防治警察腐败的对策主要有 :改革公安管理体制 ,消除警察职权与私利相连接的“黑色时空” ,坚持政治建警原则 ,完善法制 ,依法治警 ,加强监督 ,严惩腐败。  相似文献   

8.
以贪污、挪用、贿赂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腐败行为,需借助权力与资源、腐败动机和腐败机会三个必要条件才能得以完成。其中,权力与资源是指当事人能够掌握或支配具有一定价值的资源,腐败动机是指其应当有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主观动机,腐败机会是指其以权谋私时应具有使自己当时能够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完成腐败行为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国家政权,就开始有腐败发生。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从理论上来说,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似乎不应有腐败发生,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也是通过在各个权力职位点上的管理者来实现的,因而只要管理者中间出现谋私者,社会主义国家也同样会有腐败发生。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腐败是公共权力的伴生物。所以反腐败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揭露出来的腐败案例看,一些领导干部和有一定权力的工作人员的权钱交易行径之所以能够得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源头上防范不力,监督管理不健全不落实。因此,预防腐败必须从源头上做起,做到“三注重”。  相似文献   

11.
腐败和政治腐败的定义及定性描述。按照《辞海》的解释,腐败是指腐烂。《汉书·食货志上》:“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腐败也泛指败坏、堕落。所谓政治腐败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治腐败是指由于掌握政治权力的整个统治阶层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只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从腐败、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角度探讨腐败的成因,认为腐败并非是公共权力的腐败,而是公共权力主体的腐败。公共权力不可能自发导致腐败,腐败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公共权力主体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从根源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就要从教育、法制、监督的配套机制中加强对公共权力主体的治理。  相似文献   

13.
腐败是世界各国无一不有的社会沉苛,是一个难以根除的顽症。当然,不同社会腐败活动的类型、形式及普遍程度有所不同,反腐败的背景和目的也有不同,然而,能否有效地防  相似文献   

14.
关于高度腐败尸体指纹的提取方法有不少,通常采用尸体指纹捺印器和油炸法居多。但使用尸体指纹捺印器,由于高度腐败尸体皮肤表面有尸油或尸蜡,往往沾墨不均匀,捺印出指纹浓淡不均匀,细节特征反映不准确从而影响鉴定工作;而油炸法,操做比较复杂,对尸体手指的损伤也比较大。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省部级高官腐败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30年以来,约有130名省部级高官因为腐败问题而落马,其中90余人因腐败被追究刑事责任。本文从对高官加强监督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省部级高官腐败入手,提出只有限制和缩小高官权力,削弱、制约其既有权力才是解决高官腐败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中国31个省域2002—2011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腐败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公民受教育程度、公职人员工资水平对腐败的影响是一致而显著的,但财政分权、政府规模、地区投资水平与GDP增长率等变量对腐败程度的影响是不一致或不显著的;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人口红利带来的人力资本增长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固定资本投资的上升,绝非腐败的拉动使然;腐败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二者并不存在显著的计量关系,更无必然的因果联系。最后,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腐败治理的政策建议,否定了依赖正式制度改革的"制度万能论"的腐败治理思路,认为只依赖正式制度的改革来治理腐败是不够的,教育和宗教等非正式制度的教化作用在腐败治理的过程中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辛华 《政府法制》2013,(6):38-39
不管在穷国还是在富国,腐败,这一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痼疾,始终是世人永恒不齿的话题。腐败,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同样也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现实性问题。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将腐败定性为与恐怖主义、气候变暖同等级别的“全球性威胁”,可见腐败现象之世界性危害与普遍存在。他还指出:“腐败减少机会,造成普遍的不平等。腐败损害人权和良政,抑制经济增长,扭曲市场。腐败加剧环境问题,助长危险废物非法倾弃和动植物非法贸易。但腐败并不是什么巨大的非人力量,而是产生于人为的决定,往往受贪婪驱使。幸运的是,人们有办法反击腐败。”  相似文献   

18.
腐败是我们党最危险的敌人。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强调指出:“执政基础最容易因腐败而削弱,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降低,执政地位最容易因腐败而动摇”。对执政党来说,经济搞不上去,肯定要垮台;腐败压不下来,同样要垮台。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  相似文献   

19.
腐败的危害与遏制朱保生腐败:社会主义大业的凶恶敌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代王朝或一个执政党的衰败,都与腐败有关。一个国家,不除腐败,无以立国;一个政党,不除腐败,无以立信。目前,由于腐败现象的存在,已严重危害了我们社会主义的大业。腐败严重扰乱了社...  相似文献   

20.
风云文摘     
集团性腐败实际上是一种“腐败文化”。当腐败成了一种文化,就意味着不参与腐败,就很难生存下去,这正是为什么腐败之风难以刹住的深层次文化诱因。美国腐败问题专家指出,在一些社会中,腐败分子并不受其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