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司法实践中几起重大刑事案件的审判引起了群众的广泛关注,司法与民意间展开了博弈。在美国,司法与民意的互动具有特别的实践意义。在设定存在真正民意的基础上,将美国作为有益的参照,结合中国历史及现状进行对比,有选择性地吸收,以完善我国司法与民意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民意与司法是对立统一体,一方面民意能监督司法,另一方面,民意又能导致刑事案件中的个案不正义,阻碍司法正义的实现。那么在重大刑事案件中,基于民意本身的道德评判性、非理性、可引导性的特点,对进一步研究民意阻碍个案正义的原因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长期的司法实践和无数学者的理论研究表明,一个刑事判决的做出并不是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实现的,相反,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民意已经在许多刑事判决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周蒴婷 《法制博览》2015,(4):138-139
自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是话题者,畅通、便捷、无处不在的媒介进一步将民意与司法的摩擦碰撞推向高潮。有人说这是民意挟持司法的尴尬时代,也有人说这是民主时代萌芽的勃发。本文将从民意对司法审判的影响,运作方式等入手,探讨民意与司法审判。  相似文献   

5.
南方朔 《南风窗》2011,(8):95-95
人的思想行为里,有一种方法论叫做"负面消去法",它的意思是,有一种我们认为是正面的东西,但它又很难定义及列举,这时候既然正面难定义,我们为了避免纠缠,干脆只谈它的负面,负面少了一项,正面就等于多了一项,当正面多了,它就自然而然会出现定义。这种"负面消去法"最好的例子就是"文明"。文艺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电子通讯产品的普及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大众化,广大公民的言论自由有了更为广阔的平台。"网络民意"在这个平台上"呼风唤雨",显示了巨大的力量,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舆论势力,这个强大的舆论势力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影响着司法的实现。在近来发生的许多司法事件中,网民通过各种网络手段参与到事件的进展中,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事件的看法、评论,甚至谩骂攻击,使一件普通的司法事件发展成为一件网络事件,并不断通过网络舆论助推着事件的发展。但是,在一个网络基础已经基本建立的时代,司法公正的实现需要网络民意的支持,网络就是沟通民意与司法工作最好的桥梁也是实现民意的最好契合点。  相似文献   

7.
尹鸿伟 《南风窗》2011,(10):18-20
虽然说尊重民意利大于弊,但会不会形成新的司法不公,影响到司法的尊严也是需要警惕的。对于司法机关而言,应该保持一种兼听则明的正常心态,既不要被"领导"左右,也不要被民意裹胁。  相似文献   

8.
疏导涌动的民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网络,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民意,但有了网络之后,民意的表达有了更大的空间和更便捷的渠道。人们从网络对诸多事件的参与追问及其浩大声势中,分明感受到中国社会正在涌起一种新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同时,我们也要对民意的产生与影响,有着另外的观察思考。正如政府的意志并不必然是真理一样,民意也有它的盲目性,有着不可尽信的一面。民意具有情绪性,有时并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因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民主诉求的增多而产生出来的巨大冲力,在一定时间内如突然进发,非常可能会超过一个社会的承受能力,使一个国家陷入政治不稳定。因此,如何将激涌的民意,控制在中国日前的国家资源可以接受的程度上,在吸收和利用民意实现政府善治的同时,又避免因民意的过度表达而冲击政府权威、引发政治冲突?这将成为2005年中国社会的一个焦点话题。  相似文献   

9.
自从08年王胜俊院长提出死刑判决要以人民群众感受为依据后,法学界争议颇大。从法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司法判决确需考虑其社会效果,人民群众的感受无疑是关键因素。但如何参考人民群众的感受确非易事,很容易流于形式或被人做嫁衣。具体而言,应解决好如下问题:第一,人民群众感受可表现为哪些形式?第二,如何来衡量判断人民群众感受?第三,怎样将人民群众感受体现到判决中?唯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网络民主"一般是指以公众的网络空间为场所,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数字互动,积极表达政治意愿、参与政治活动的一种新型民主形式。由于其所凭依的信息传播和交换形式所具有的非物质性、非接触性、隐匿性、分散性,"网络民主"在形式上具有虚拟性、秩序上具有去权威性、组织上具有非正式性。目前"网络民主"还只是一种不健全的有限民主,在其发展过程中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既有积极、正面、有利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