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春,当时,我在松江省政府(驻哈尔滨市)警卫部队当警卫战士。一天上午,松江省政府秘书处总务科科长庞焜同志把我和马伕苏玉林同志一起叫到他的办公室。庞科长郑重地对我俩说:“交给你们一项任务,马上出发,去取一件东西。注意保密,要保证安全,取回后直接送到冯主席办公室。”说完,他又把接头地点的街路名称和门牌号  相似文献   

2.
基辛格堪称上世纪的谈判大师。据说,有一次,基辛格主动为一位穷老农的儿子做媒,想试试自己的折中之技。他对老农说:我已经为你物色了一位最好的儿媳。老农回答说:我从来不干涉我儿子的事。基辛格说:可这姑娘是罗斯切尔德伯爵的女儿(罗斯切尔德是欧洲最有名望的银行家)。老农说:嗯,如果是这样的话……  相似文献   

3.
(五)首次会晤——基辛格说,今天全球的趋势使我们相遇在这里.周恩来平静地相告:你来了,我们在分歧的道路上相遇,但又要平等地解决问题.1971年6月,中美两国经过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的多次传话,双方商定,基辛格将于7月9日至11日秘密访华.基辛格假借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在13世纪末从水城威尼斯出发,历尽千难万险,走了3年多时间,终于来到中国的故事,把他这次访华取代号为“波罗一号”行动,以此来暗喻他当时“心潮起伏”,“吉凶未卜”,既要绝对保密又不能不冒险一行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基辛格堪称上世纪的谈判大师。据说,有一次,基辛格主动为一位穷老农的儿子做媒,想试试自己的折中之技。他对老农说:“我已经为你物色了一位最好的儿媳。”老农回答说:“我从来不干涉我儿子的事。”基辛格说:“可这姑娘是罗斯切尔德伯爵的女儿(罗斯切尔德是欧洲最有名望的银行家)。”  相似文献   

5.
那是1953年秋,我当时在少奇同志家乡安福塘乡(现在是花明楼)当农会主席。一天,他的在大学读书的侄孙刘正山从北京回来,带来少奇同志的口信说:成立了新中国,进了北京城,不象战争年月那样,和劳动群众隔远了。这几年,下面来信也好,汇报也好,一讲起农村形势,就是“好”“好”“好”,过去那么穷困的日子,好象一  相似文献   

6.
1958年7月初的一天,总理对我说:“青长同志,你准备一下,过两天我们到广东省新会县去蹲点。”听后,我随即对总理说: “何必一定到南方,那里的天气已经很热了。”“火热的天,火热的锻炼嘛。”总理是有备而去的。行前,总理特别强调此行要轻车简从,一切活动不要惊动地方领导,途经郑州、武汉、长沙,只同意警卫到机场照料。我当时作为周总理办公室副主任,与总理的卫士长成元功同志一起陪同总理南下。到广州军区乘一辆旧吉普车,经珠江几个渡口来到了新会县。  相似文献   

7.
梅兴无 《红岩春秋》2023,(10):50-53
<正>2023年7月,百岁高龄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远渡重洋,再度访华。52年前的1971年7月9日,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基辛格转道巴基斯坦,对中国进行了一次秘密访问,开始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基辛格由巴基斯坦飞往中国时,赴巴迎候基辛格的是中国外交部西欧北美大洋司司长章文晋,他带领一个4人接待组专程前往巴基斯坦,是第一个与基辛格握手的中国外交官。  相似文献   

8.
想起了冯妇     
不久前笔者去一家企业 ,想找厂长了解一些事情 ,但不巧的是 ,办公室的一位同志告诉我说 :厂长正好有事外出 ,让我明天再来。次日 ,因还是没有见到厂长 ,便问办公室昨天那位同志 ,厂长是不是出了远门?可这位先生却吞吞吐吐 ,似有难言之隐。一再追问 ,他才告诉我说 :厂长受车间工人之请 ,帮他们修理机器去了 ,并且已经修了整整四天。我责问他昨日何以不如实相告?这位同志挺尴尬地说 :“修理机器是粗活 ,倘让外人得知厂长去做这事 ,岂不让人笑话!”说实在的 ,当我听了这位同志的一番理由 ,真有点儿瞠目结舌了。一厂之长去帮助修理机械设备 ,…  相似文献   

9.
1956年1月10日,当时我任中共宁乡县委第一书记。这天,龙禹贤同志打电话通知我:“小舟同志要你今天下午6点半前见他。”当时,县委没有小车,我挤上公共汽车,赶到长沙,在街上随便吃了点东西,便去见周小舟。周小舟同志见到我后,第一句话便是:“你带手枪没有?”我莫名其妙,说:“没有带。”他说:“这很好,咱们去见毛主席。”我一听,真是高兴极了。当晚,我和周小舟同志一起赶到长沙老火车站内北  相似文献   

10.
韩念龙受到周总理的严厉批评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后,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管理团政委的韩念龙接到电报,叫他近期回北京.因为我国跟巴基斯坦建交了,确定他到巴基斯坦当大使.韩念龙原来在军调部呆过,是军调部驻淮阴小组的代表,挂的军衔是上校.韩念龙决定要我跟他去巴基斯坦.我当时在朝鲜任志愿军俘管团内勤组组长.  相似文献   

11.
11月17日,邓小平同志不顾身体疲劳,下了井冈山又来到泰和县,了解农业机械化情况.县委安排小平同志夫妇下榻县革委会院内小客房,并派出两道岗哨加强警卫.这一不寻常的安排引起了住在小客房另一端一位客人的注意.这位客人叫池龙,是泰和籍的老红军,空军通讯部原副部长.因得罪林彪反革命集团成员吴法宪,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反革命”,囚居山东.他只得把三个孩子托付给家乡亲人和当地政府.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池龙回到北京.1972年秋,池龙返回故乡,一来感谢乡亲们和当地政府,二来看看离别数载的骨肉.17日晚上,池龙凭着军人特有的敏锐,感到住在客房另一端的客人,不是一般人物.18日,池龙从刘步山处得知来客是邓小平后,立即对刘步山说:“我要见他,我熟悉他.”  相似文献   

12.
一1962年12月1日上午,周总理找粮食部副部长、党组书记陈国栋和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杨少桥研究粮食调拨计划,谈好后嘱咐国栋同志叫我(作者时任粮食部党组成员、政策研究室主任)于夜间1时把计划表送到他办公室。当我按时把表送到总理办公室时,总理问我:“你核算了吗?”我说:“我已核算了三次,到您这里不敢含糊啊。”总理把数字核对了一遍,又把表格的说明从文字到标点审改了一下。看完后,总理叫我坐到他的身旁,然后打开抽屉拿出两张照片给我看:第一张是总理穿着女式戏装的照片。总理说,他年轻时喜欢京剧,时常参加一些演出,在这些演出中,他经常…  相似文献   

13.
1973年秋季的一天上午,我到富强胡同看望住在那里的耀邦同志。当时耀邦同志还没有出来工作,主要是在家里看书学习。这天就耀邦同志一个人在家,我去了他很热情,从四合院里摘了几串葡萄放在茶盘里招待我。耀邦同志第一句话就问:“中宣部撤销后,你分配到哪个单位工作?”我说:“分配到卫生部下属的中医研究院工作。”然后我向耀邦同志汇报,说到了张际春遭受的不白之冤,  相似文献   

14.
1979年6月13日午夜,我刚刚投笔而眠,就听得一阵急急叩门声。我的也一向睡得较晚的妻子连忙下床开了门。来人是新华社国内部政治组同仁赵永西。他急促而简短地转达社长办公室的电话说:“耀邦同志约你明天早晨7点前到他家里去,磋商修改中纪委会议新闻的事,总编室要我陪你一道去。”我不禁一惊:耀邦同志看稿子竟看得这样快!几个小时前,我在中纪委副书记魏文伯同志那里研究修改这篇稿件的时候,魏老的秘书说,耀邦来了电话,他也很想看看这篇稿件涸为稿中也提到了他的讲话。他希望把修改过的稿子尽快给他送去。当时已暮色苍茫,想来耀邦…  相似文献   

15.
于东 《前线》1965,(21)
最近有机会到北京市积水潭医院住了几天。在和该院一些同志交谈中,听到许多动人的小故事,下面是其中的一个。烧伤专业组的高智仁大夫对我说:“一次外出参加抢救回来,坐在火车上,汪昌业大夫问我:‘到了北京,你先回院,还是先回家?’当时我感觉这个问题很尖锐,思想上展开了斗争。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我是一家国有大型企业的青年工人,参加工作已经十几年,总想着为国家和人民多做些事情,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去年被评为分厂的先进生产者。最近,我们一起参加工作的一位好朋友已经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劝我也写一份。有人说:“现在,入党不  相似文献   

17.
出发前的请示1967年的下半年,全国形势很乱,大部分机关处于瘫痪状态,基本上是由当地的驻军支撑。中央号召各地两派联合,建立新的机构即革命委员会。陈伯达出于关心河北地区(属陈分管的地区)问题,他向毛主席请示,想去河北地区看看,促进他们的大联合。主席听了以后当时犹豫一下,对陈说:现在外边那么乱,是否一定要去呀?如果一定去,那时间不要太长。陈伯达回来对我们说:“主席是出于对我的安全考虑,其实没关系,我又是管华北地区的。”12月22日,汪东兴就通知王保春和中央警卫局二处处长邬吉成到他的办公室当面交代:“伯达同志这次外出去河北,地方…  相似文献   

18.
当我闻讯彭塞同志在川医逝世时,我真不敢相信,然而事实又是无法改变的。以前,彭塞同志也住过医院,我还到医院去看望过他,这次住院的消息我是在他进院几天后知道的,当时,我就想及时去看望他,但又听办公室的同志说:彭老的病目前正在检查确诊,据说比较重,希望我们暂时不要去看望,以免影响他的休息和治疗。我想,那就只有等到彭老的病好一些,天气暖和时再去看望,可我没有等到这一天……彭塞同志是1983年到我们单位任领导的,这时他的年龄已60多岁了。从此,我才第一次认识和接触彭塞同志,并有幸在他的领导下从事中共四川地…  相似文献   

19.
1980年8月15日上午10点,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领导和保健办公室负责同志找我谈话,决定派我到邓小平同志身边做专职医疗保健工作。听到组织的这个决定,我又惊又喜,同时又感到责任重大,深恐力不从心。领导看透了我的心思,鼓励我说:“放开胆量,试试看。”我给邓小平同志当保健医生时,他已是76岁的老人了。让我惊奇的是,尽管他年事已高,又历经坎坷,但仍红光满面、精力充沛,身体非常健康。小平同志从不吃补品,惟一算作“补品”的,是每天吃几丸大粒维生素。我在他身边工作3年,竟从没见他患过感冒,也很少见他吃药。记得最清楚的“病”…  相似文献   

20.
(七)和平之路——基辛格一提起越南战争的往事,“总免不了有一种痛苦忧伤的感觉”,他在寻求“一个体面和自尊的解决办法”.周恩来告诉他:你们走就是了嘛!二战以后,有些人就是手伸长了.吃了亏.你们是一个,还有第二个学你们台湾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阁下不是要谈一下印支问题吗?”周恩来开门见山地问.基辛格说:“印支问题是我唯一有书面发言稿的另一部分.……每次我读书面东西时,起码要占五十分钟.今天我不准备这样做,这是出于对总理极大的尊重.”大家笑了,基辛格也笑了.笑,其实并不轻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