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时期,周礼崩坏,群雄逐鹿,历史进入了一个"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历史巨变时期,《左传》的作者通过对真实具体的历史事件的记录,"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综观全书,"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表现了《左传》记史的最大特点:它不是按照官方的定性与通报来记载历史,而是按照历史的事实记述;对人事的记载全面客观而公正,既扬其善,也昭其恶;不为宗国讳,不为君王讳;不遮己丑,不掩人善。  相似文献   

2.
“腊时腊月,不可瞎说”,“拜年要多说吉利话”。这些儿时长辈的嘱咐,至今仍记忆犹新。不过那墙上贴的“小子之言,全无禁忌”,“童言无忌”等红纸条幅似乎又告诉小子们,即使说了犯忌的话,也是可以原谅的。后来,才懂得这一深入到千家万户的避讳文化现象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为了维护统治者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盲接税出来。用讳来营造一种神秘、神圣的气氛,借以愚弄下人。从《左传》‘调人以讳事神”的记叙中,我们得知避讳始于周朝。不过周代是避神的讳,而不是避人的讳。至于避人的讳,…  相似文献   

3.
马玉珍 《求索》2013,(6):73-75
《左传》由于述录了中国春秋时代的历史,自问世以来人们就围绕着其“传《春秋》”与“不传《春秋》”展开讨论,对《左传》的传播和研究也就围绕着是“野书”还是解经的经书展开:在争论与申述中不断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拓宽了学术研究的领域,也使《左传》的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最终使这部反映春秋时期多方面生活的经典历史散文,在中国史学界和文学界奠定了双重身份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避讳。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历史现象。所谓避讳,是指对君主、尊长的名字在文字或口头上要用特定方法加以回避,不得直书或直称.避讳,起于周朝,行于秦汉,盛于唐宋,弛于元蒙,复又严于明清,直到民国还有这种现象。现代生活中把“直呼其名”仍视为失礼,也算是避讳的一种遗风吧。古人敬其名,《左传》:“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可见周朝人已用避讳君主或尊长的名来表示尊敬。  相似文献   

5.
“和谐”是一种古老的思想资源,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以及其后的历史典籍.对此都有记载,而其最初的表述对象.都是对于声乐、音韵的描述。《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晋书·挚虞传》中有,“施之金石,则音的和谐”。和谐思想在后人的阐述中.更是别具风采。“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渭祸”(毛泽东语),体现的是相反相成的道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体现的是相辅相成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温家宝语).则是对前面两种见解的概括。由此可见,和谐,并不是回避矛盾、抹杀差异,推崇单一、强求一律。而这种和睹思想的古代渊源,正是“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6.
一些望文生义的读书人.一看“子罕言利”(《论语·子罕》).就说孔子只讲仁义,不讲重利。一些狡猾的伪君子,则据此编造出“君于言义不言利”之类的高调,以掩盖其谋取不义之财的丑态;许多不作深究.且进取无“J的封建文人,往往也以“不言利”来自命清高;至今仍有人因此把“言义不了利”说成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通病,而加以讽刺和嘲笑。这些都错了。实际上,孔子是非常重利的。很能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左传入.就把“谋不失利,以卫社稷”(《左传》宣公十五年)作为贤君能臣的行为准则.把空谈仁义而不谋利的宋襄公视作“蠢猪”式的人…  相似文献   

7.
郯城系郯子故里,为古郯国故地,多有文字记载,人们熟知。而在郯国之前,郯城曾为徐地,徐国在此建都,历时900余年,传位30世,有5位国君葬于郯城北7里。郯城是徐氏文化的发祥地,对于这段历史,研究的人不多。《史记》、《左传》、《东夷传》等各类史籍对徐国记载不多,洋洋一部《史记》,对徐的记述,仅寥寥数语,且多纰谬。对著名的国君徐偃王,仅提到“徐偃王作  相似文献   

8.
窃听小史     
作为获取秘密情报的手段之一,窃听的历史大概与人类间谍史一样久远。我国古代史书中早就有关于窃听活动的记载和描述。《左传》中已有利用窃听手段进行情报活动的记载,说周朝时期周文王的谋臣吕牙(即姜子牙)设“耳目”一职,专司“听风声,观动静”。《管子》一书中有“墙有耳,伏岛在侧,微谋外泄之谓也”之论,是从保密角度谈防范窃听的,后来人们概括为“隔墙有耳”这个成语。到战国时期窃听刺探秘密的事情更多了。《墨子》一书中有“听瓮”的记载:将一口小肚大的陶瓮埋于地下,瓮口豪以薄皮革,耳贴近皮革,可听方国十几里的动静,…  相似文献   

9.
冼周 《前沿》2012,(15):168-169
巾帼英雄冼夫人之冼氏的起源可追溯到多次见于商代甲骨文记载的邦国“洗方”;秦朝时冼姓族人流迁岭南,居住在以雷垌村为中心的高凉一带;两点从冰之“冼”,不符合姓氏之义,本应作三点从水之“洗”,宋末为避国讳而减省为“冼”,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0.
赵杨  董贵山 《求索》2013,(8):146-148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长达二百五十四年间春秋列国的兴亡变迁及诸侯公卿争权夺利的割据混战。如果没有恰当的叙事视角,那么就很难再现这一规模宏大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因此本文对《左传》的叙事视角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分类和研究。笔者将《左传》中的叙事视角分为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视角和纯客观性的史官叙事视角三种.并主要结合《庄公》《僖公》进行了具体详实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孔子祖籍,宽仁厚德之风 据史料记载,夏邑是孔子祖籍所在地,境内至今尚存有孔子还乡祠等人文景观10多处,有着深厚的孔祖儒学文化积淀。孔子提倡“仁者不忧”、“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仁者,不为私欲所动,不为诱惑所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忧无虑,其乐陶陶。  相似文献   

12.
唐元 《求索》2016,(4):162-166
《春秋》三传,都是解释《春秋》经的解经文献,但是它们的解经倾向不同,《公羊传》《穀梁传》以义理见长,《左传》以叙事见长;它们的解经体式也存在差异,《公羊传》《穀梁传》保留了师徒讲授的问答形式,而《左传》则重在记载性的陈述。解经观念和体式的差异互为表里,也影响到三传对许多问题的不同看法,以《春秋》的结尾“西狩获麟”为焦点,可以看出三传的体式差异,以及解经体式对经学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左传》(桓二年)记载:“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宋《潜山集》有“军中纪律严,致死无敢奔”。这些记载是不是假话、官话,实际情况是否如此,未加考证。但古人确实总结出:“百吏虽存,官业多旷;万目虽设,纪律未张”的教训。  相似文献   

14.
继1996年主编的《台湾历史纲要》之后,陈孔立先生的又一部与台湾有关的新作《台湾历史与两岸关系》近日由台海出版社出版。该书共26万字,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关于台湾历史”,共选了13篇文章;第二部分为“关于当代两岸关系”,共选了11篇文章;另有二篇附录。这里想要谈的主要是“关于台湾历史”部分。如果说三年前出版的《台湾历史纲要》只是如实地记载历史的事实,正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没有对不同观点进行批评的话,那末,《台湾历史与两岸关系》则主要是针对台湾方面的不同观点进行讨论,提出商榷的。这是本书的最…  相似文献   

15.
申姓之根植南阳肖华锟申,古国名,姜姓,在史料中有不少记载,如:《国语·郑语》载:“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左传·隐公元年》载:“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庄公六年》云:“楚文王伐申,过邓。”《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  相似文献   

16.
妙语拒贿 《左传》中记载,宋襄公十五年(公元前638年),一人得一洁白无瑕的宝玉,跑去献给大夫子罕,并说:“如此稀世之宝,只有您这样清正的大人物才能佩带!”  相似文献   

17.
析“慎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德民  吕耀怀 《湖湘论坛》2002,15(3):46-46,88
诠释“慎独”一词,一般以《礼记·中庸》中的一段话为依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注曰:“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闲居,即独居、独处。所谓慎独,就是指在一个人独居、独处之时,在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之处,也要做到谨慎有德。关于“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朱熹曾注云:“隐,暗处也。微,细事也”《四书集注》。朱子之注,或容有疑。“隐”指暗处不谬,但以“细事”释此处之“微”则不甚确当。古书中的“微”字,既可用以指称“细小”,如慎微之“微”,又可包涵“隐匿”之意。据《左传·哀公十六年》:“白…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早期历史叙事中的叙事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至西汉是我国古代史学建立的重要时期,其中足以构成史学发展阶段性的著述有《春秋》、《左传》和《史记》。《春秋》处在中国史学的草创阶段,其叙事极其简略;《左传》处于历史叙事的成熟阶段;《史记》处于中国早期历史叙事的辉煌顶峰,代表了中国早期历史叙事的最高成就。三部历史叙事文本的叙事者处于不同的位置,《春秋》的叙事者出现在本文的叙述层,《左传》的叙事者出现在本文的故事层,《史记》的叙事者以明确的身份“太史公”出现在交流层。  相似文献   

19.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时至今日,重视民生问题已经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必然会让我们对今后社会发展的趋势有更多的期许。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历来讲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其用心可谓良苫,然其背后总难免不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承载着微者心灵扭曲不安、巨者历史掩饰失真的沉重代价。一代又一代的所谓好人或日奸者就是在这样自觉不自觉的“集体作伪”中生息繁衍了数千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