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坚持这一基本方针,努力促进和发展海峡两岸关系,早日实现和平统一祖国大业,是新时期一项艰巨任务。本文试从促进和平统一的政治基础、经济动力和途径方式几个方面略抒粗见。 一、促进统一的政治基础 海峡两岸关系的根本问题是国共两党能否达成第三次合作。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都是经过认识上逐步发展而最终达到一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推动了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对于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认识。从而促使孙中山毅然确定联俄、联共、  相似文献   

2.
蒙珺 《当代贵州》2010,(6):26-27
<正>【新闻背景】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旅行业联谊会3月2日在贵阳开幕,两岸旅游业界800余名代表通过主题演讲、业务考察等形式展开互动交流。海峡两岸旅行业联谊会自1998年创办,每年举办一次,旨在为两岸旅游业者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本届联谊会由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台湾旅行业界六大公协会联合举办,贵州省旅游局、贵阳市旅游局承办。  相似文献   

3.
2010年8月14—16日,“海峡两岸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北碚召开。这次会议是以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为主题,由两岸学界共同发起的第一次高层学术研讨会,也是重庆实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以来,海峡两岸学者第一次有关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4.
由于几近30年海峡两岸的分离,台湾岛与祖国大陆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第二次工业化进程初步完成,已从一个农业社会变为一个多元化的工商社会。因此,台湾在祖国大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即要利用台湾岛内的积极力量——台商,为促进祖国大陆经济建设和海峡两岸最终走向统一之路服务。  相似文献   

5.
出生在台湾的林丽韫,曾7次出席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6次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上世纪50年代,她担任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日文翻译,见证了中日建交谈判。上世纪80年代,她更亲历了海峡两岸往来的风风雨雨。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曾说:"美国有一百位参议员,但只有一个陈香梅."可见陈香梅知名度之高.半个多世纪以来,陈香梅以一颗赤热的中国心,关心祖国统一大业,关心海峡两岸的沟通与交往.她先后担任了美国总统尼克松、里根的顾问,在改善中美关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接受邓小平的邀请访问北京,并受命带着宋庆龄给妹妹宋美龄的亲笔信,多次往返海峡两岸,促成台湾当局批准去台人员回大陆探亲,从而打开了海峡两岸交流的大门,深受海峡两岸爱国者的称赞.  相似文献   

7.
为了结束海峡两岸分裂局面,实现台湾同祖国的统一,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针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情况决定自己的方针。一、5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海峡两岸关系迅速开创了新局面,20年来海峡两岸关系从紧张走向了缓和,从对峙隔绝走向交往交流,从单向间接接触走向双向直接接触,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此值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年之际,探讨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关系这个课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正问:编辑同志,您好。海峡两岸签订服务贸易协定后,台湾民众反映强烈。请问,什么是《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它对海峡两岸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福建读者:郭义群郭义群同志,您好!2013年6月21日,为加强海峡两岸经贸关系,促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双方由海协会会长陈德铭与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两岸签署投资保障和促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曾说:“美国有一百位参议员,但只有一个陈香梅。”可见陈香梅知名度之高。半个多世纪以来,陈香梅以一颗赤热的中国心,关心祖国统一大业,关心海峡两岸的沟通与交往。她先后担任了美国总统尼克松、里根的顾问,在改善中美关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接受邓小平的邀请访问北京,并受命带着宋庆龄给妹妹宋美龄的亲笔信,多次往返海峡两岸,促成台湾当局批准去台人员回大陆探亲,从而打开了海峡两岸交流的大门,深受海峡两岸爱国者的称赞。陈香梅在为祖国统一大业和中美经济文化交流奔波忙碌的间隙,常常抽空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  相似文献   

11.
研究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思想的论者,往往要引用毛泽东于1926年9月1日写成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里的一句话:“中国革命的形势只是这样:不是帝国主义、军阀的基础——土豪劣绅、贪官污吏镇压住农民,便是革命势力的基础——农民起来镇压住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中国的革命,只有这一种形势,没有第二种形势。”但是,论者在引用的时候又往往将“形势”作“形式”。虽只一字之差,然兹事体大,它歪曲了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公共性自律”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或缺的整体的价值理性共识,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对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法性积极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自律的行为风范,因此构成文明、公正而健康的现代市场社会的健全发育之最重要的内在结构性因素之一;市场经济“理性经济人”偏狭之“工具理性”预设,决定了其很难形成“社会-文化人”的公共价值体验与情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立,客观上使有关“公共事业”的使命、责任等问题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而要使这种“公共事业”的实现成为现实的可能,则必须重塑以“群体互惠与意义共享”为价值目标的自愿的“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生存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制度价值理念选择。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质反应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提法上明显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异端";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的解读,不仅是个学术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这些言论进行明确辨析,以辨是非、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4.
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拒绝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没有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6年),中国应对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出现调整和反复.1987年以后,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逐步走向规范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共领导集体执政以来,相关政策规范进一步趋向法治化;更加重视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协作;相关政策的操作手法越来越快捷和灵活,这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知行背离"的现象.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知行统一论"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分析"知行背离"时代特征及产生根源,从中找出积极应对思路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苏区发动查田运动采取了过激的土地政策,从客观上加剧了赤白对立.查田运动是"左"的土地政策贯彻的结果,但也应看到,发动查田运动的现实原因是为了满足苏区扩大红军和筹款等政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李全元 《探索》2003,1(1):66-68
人类历史发展中“跨越”和“倒退”现象的发生 ,是历史主体在生产力决定的所有制“可能性空间”内进行自主选择的结果。生产力只决定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能为其“可能性空间”所容纳 ,却不决定“可能性因子”相互之间的递进关系 ,因此“五形态”递进次序难以得到理性上的确证。现实社会主义产生和存续的历史合理性 ,不应从外在于当代人类活动的“五形态”次序中去寻求解释 ,而应从历史的现实运动中去求得理解  相似文献   

18.
王刚 《探索》2020,(1):16-2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化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之间的内在关联。"中国之制"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国之治"就是新时代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具有鲜明的同构性,从本质上而言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具体体现在"中国之制"主要蕴含的领导优势、力量优势、速度优势和目标优势等方面,为"中国之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中国之治"则是"中国之制"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内蕴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形成"中国之制","中国之制"彰显出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即"中国之治",而"中国之治"又应对当今世界之变,进而推动"全球之治",从而形成了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9.
"真理"是一个哲学范畴,但更是一个有着广泛意义的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图腾。社会原生态的思想文化生活中经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着这个符号与范畴。政治生活也不例外。政治在不同维度、不同理路上同"真理"概念相关联,其中最突出的是"真理"作为话语权力象征符号,或是作为民主政治模式的参照项与超越物。当然,真理观与真理信念经历了从古代到现当代的嬗变,这一过程同政治文明的推进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基本特征和“三个文明”全面发展的概念 ,反映了党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上的一个新飞跃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与贡献 ;坚持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一起抓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学说的内在要求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就要大力增强全党全社会政治文明意识 ,坚定不移地走适合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