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施教者往往认为教学过程仅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因此照本宣科,把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给学生讲解就算了事。这种理解不仅仅狭隘、不全面、不科学,用这种观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素质教育是十分困难的。实质上,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过程最少实现三个方面的功能。   首先是知识传授。它与知识传递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要求却高过前者。它要求教师对本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和筛选,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发挥,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不仅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且对知识的整体认识有…  相似文献   

2.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培养学生向教师转化的重要过程。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就业市场化对师范生教学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对教育实习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交往是加速学生成才的催化剂,双方要求必须统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最初打开学生智慧心灵的重要一环,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教育。既要巩固和提高学生在家庭教育中所学的知识.又要克服家庭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为学生所带来的学习阻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教育特点、方法、过程及主要内容。为此,老师从学生开学的第一天开始,  相似文献   

4.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是教育者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这里的思想品质,包括学生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等。德育过程,也称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作用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要求、熏陶与感染之下,自觉地将社会的道德…  相似文献   

5.
谈谈德育接受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校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有一种主导成分的教育,这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德育。德育是完整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教育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方面。德育是一个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将社会思想品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品德意识(志)和外化为自身的品德行为(习惯),实现知行合一的客观结果就是德育接受。德育接受客观上反映了德育工作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德育工作的实质内容,因而它在德育工作实践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德育接受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德育接受的过程性学生良…  相似文献   

6.
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行为规范的内化,即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外在要求,变为学生的内在意识。而要完成这一客观外化到主观内化的过程,关键在于驱动学生的内在需要。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需要是个体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也  相似文献   

7.
张北坪 《探索》2007,(2):119-123
当代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转型是社会进步的表征,但却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社会转型的新要求和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新变化,都直接导致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工作面临困境:教育体制改革弱化了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地位;社会转型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冲击,增添了伦理道德教育工作的不可控因素;传统的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工作难以适应社会转型的新需要。国外社会转型期青年学生伦理教育给我们以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多方面因素,多种教育力量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协调和统一教育力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支教育力量综合影响的合力网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一、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学校教育影响的一致,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在学校中,各条渠道和各个部门的教育同时作用于相同的教育对象,这些教育影响,有时在相同的方向上作用于学生,有时则在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方向上作用于学生,对学生的发展分剐起推动或阻碍作用。因此,要求学校各方面教育影响在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要求等方面,取得认识上、行动上的一致和统一。学校颁导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工作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为本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新世纪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是按照教育方针规定的教育目标,树立现代的教育思想,立足于协调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根据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学校中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是:教育指导思想不同,教育性质和目的不同,对教育对象的态度不同,课程体系不同,教育方法不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不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不能简单化,要多角度、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一、转变教育观念首先,政府…  相似文献   

11.
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体验生活与存在的意义,探寻可能生活、体验建构与实现的快乐是教育的本体价值。教育的过程就是对人生的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一种心灵的唤醒。在教育中获得体验是学生主体地位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2.
刘信波  饶志勇 《党史文苑》2004,(10):111-1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学生是教育客体也是教育主体,它不仅在教育过程中以客体身份能动地作用于教育主体,激发教育者的思想和情绪,影响教育内容和方法,从而发挥主体性作用,而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则直接充当教育主体,将社会思想要求内化成个体思想认识,将个体思想认识外化成行为,从而起到主体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实效性不够的问题,其原因之一就是在认识上未能注重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作用。笔者认为,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强化学生自我教育功能,是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和重要途径。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13.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不仅应发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也应适应创新教育的时代要求,创新教学,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创新能力而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利方 《党史文苑》2011,(16):74-76
服务性学习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是一种在行动和反思过程中进行的经验性学习。服务性学习是德育有效载体之一,具有显著的德育功能,服务性学习过程也就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本文力图结合学生自身的品德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的要求,探讨服务性学习各个环节与道德教育融合贯通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不仅应发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也应适应创新教育的时代要求,创新教学,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创新能力而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掌握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培养大专学生的过程中,必须对他们进行计算机基础应用教育,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计算机技能,以适应未来职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内容丰富多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中国历史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阵地。根据所学内容实际和学生思想状况实际,笔者认为在中国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从祖国悠久的历史、壮丽的河山、富饶的物产,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毛泽东同志曾经  相似文献   

18.
项贤明 《先锋队》2015,(8):50-51,56,3
应试教育是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迷失了教育原本的目的,错把考试当作教育的目的,从而在教育过程中采取错误的方法,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显然是个教育问题,需要对具体的教育活动过程,包括对指导这种活动的理念进行深刻的变革,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9.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对学生进行罚款,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应当遵循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20.
张涵 《山西青年》2022,(20):169-171
近几年,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且随着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我国对于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依旧面临着各式各样的不利因素及其衍生的问题,极易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造成严重阻碍,对此需针对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