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立志 《同舟共进》2010,(12):56-58
《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列宁语),它不仅是一首歌,它既是旗帜,也是哲学,是歌曲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在《国际歌》作者逝世25周年时撰写了著名的《欧仁·鲍狄埃》。毛泽东同样重视《国际歌》,在战争年代就曾赋诗:“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相似文献   

2.
《人民公安》2012,(12):50-53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自然医学.它发展于民间,取材于自然,以临床实证为根本,经过五干年的锤炼而锻造了20万方剂,形成“世无不识之病,病无不治之方”,丸散膏丹,砭针汤灸,砰沦与技术十分完备的体系。中医有八纲辨证,《脉诀》《药性赋》《雷公炮制法》等基本要则,有“四时禁针”、用药“十八反”、姻亲“五孚法”、《医门法律》等法规,有《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经煦巨著。  相似文献   

3.
何新莲 《当代广西》2008,(22):21-21
作为“民歌十年”的总结,“大地习歌·2008”着力创作独具民族特色的壮族大歌《父母恩情广》、苗族大歌《蝴蝶双飞跳坡场》、侗族大歌《侗族蝉歌》、瑶族大歌《蝴蝶歌》,这些原生态野味与现代时尚元素巧妙结合的民族歌舞,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民歌,带着浓郁的异域风情,也给今年的民歌节增添了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4.
《时事资料手册》2007,(4):77-77
《国际歌》1871年6月,巴黎运输工人、诗人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歌词.1888年6月16日法国里尔工人狄盖特为歌词谱上曲子。这标志着《国际歌》正式诞生。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演出     
201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中国残联6月17日举办了"心中的歌献给党"文艺演出。我社演出的节目是"红歌联唱":《南泥湾》、《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解放区的天》。这三首歌耳熟能详,  相似文献   

6.
愤怒出诗人。激情造就音乐家。在日寇侵华的年代,同仇敌忾使中国的一批诗人和音乐家走到了一起,创作出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不乏优秀之作,成了抗战名歌甚至音乐经典,载入了中国的史册。这些抗战名歌是怎样诞生的?有些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但是,更多的却是鲜为人知。《救国军歌》———中国抗日救亡第一歌枪口对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我们是铁的队伍,我们是铁的心,维护中华民族,永作自由人!……称这首《救国军歌》为中国抗日救亡第一歌,是因为它是整个抗日战争当中舞台下群众演唱最多…  相似文献   

7.
吴斌的英雄事迹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在众多表达崇敬、向往与哀悼之情的方式之中,诗歌特别引起人们的注意。《浙江日报》、《杭州日报》、《交通旅游导报》等报先后出了歌颂吴斌的诗歌专版,由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黄亚洲主持的第三届韵和诗会,举办了以怀念平民英雄吴斌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浙江电视台、杭州电视台等同时对此作了报道,激励起更多的人拿起诗笔……由《中国新闻出版报》驻浙江记者站站长吴重生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诗集《我歌吴斌》,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这无疑是美丽的杭州又一丛亮眼、清心的花朵。  相似文献   

8.
若舟 《今日广西》2010,(24):22-24
古笛是新中国培养的少数民族诗人、词作家、编剧中的优秀代表之一,是壮乡歌海哺育培养的一代歌王。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名字,伴随他参与改编的民间歌舞剧《刘三姐》,亲自创作的《毛主席来到我广西》、《青山里流出一条红水河》、《羊角追》、《赶圩归来啊哩哩》等经典民族歌曲,在八桂大地上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相似文献   

9.
王凌 《政协天地》2012,(8):56-58
海峡文艺出版社于2012年5月出版了《冰心全集》第三版,增补了前两版未曾收入的冰心一些作品和书信。编者把题目定为:冰心"为音乐片《山海的交响——闽东抒怀》题词"。这使我了却了多年来的一个心愿。《山海的交响——闽东抒怀》是个长达50分钟的电视音乐片,其中播映歌曲12首:既有"山也记得,水也记得"等老区之歌,也有"畲家妹子"等畲乡之歌;既有"星光摇篮"、"无言的爱——太姥山夫妻岩"等山区之歌,也有"蓝色牧场”、“三都澳畅想”等海洋之歌:既有“乡诉”、“多情赤岸桥”等咏叹历史之歌,也有“献给水滴的歌”、“无名之歌”等讴歌风格之歌。电视音乐片开头的“大地,你好”和结尾的“多彩的山海”两首歌曲,更是综合反映闽东风光、风情、风格之歌。这些歌分别由著名歌星彭丽嫒、董文华、张也、王洁实、谢莉斯、李静娴、朱虹、孙丽瑛、宋立民等演唱,由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录制,由福建电视台摄制了不少闽东山海的美丽镜头,从中展现了闽东人民滴水穿石的坚韧意志和改革开放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10.
朱兆龙 《前进》2006,(3):54-54
读《人民日报》“壮丽的生命之歌”。字里行间看到的是忠心耿耿、铁骨铮铮的好村官形象。李鸿海同志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而争分夺秒地燃烧生命,让我们读懂了好村官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马忠 《观察与思考》2009,(14):58-58
《岁月如歌》是乡土作家刘浩歌最新出版的一部散文随笔集,也是作者的第24本著作。  相似文献   

12.
细述中国文学新时期的发展与繁荣的轨迹新中国成立初期,"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和《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后来被称为"红色经典"的小说一经面世就不胫而走,曾深深地影响了亿万读者,成为带有特定时代印记的"史诗"。陈建功分析说:"1949年到1966年,这17年我国文学的成绩是显著的,刚刚步入新时代的作家们怀抱着拥抱新生活的激情,写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当然,由于左的路  相似文献   

13.
周江鸿,1998年毕业于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汉语文学专业,同年入伍到武警广西总队百色市支队,现任武警百色市支队政治处组织股股长。7年多来,他怀着对党和人民的一片忠诚,以满腔的热情奏响了一曲扎根老区、汗洒红土地的奉献之歌。周江鸿在《人民日报》、《人民武警报》、《广西日报》、《法制快报》、广西电视台、百色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发表文章一百余篇,两次被支队评为优秀干部,4次受到支队嘉奖,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在首届全国地方大学生入伍干部评选活动中被总政治部评为全军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并作为广西军区及武警广西总队的唯一代表受到了中央军委徐才厚副主席的亲切接见。  相似文献   

14.
秦文敏 《湖湘论坛》2001,14(3):85-86
《易传》是战国时期儒家佚名(统解释《易经》著作的汇编,是《易经》最古老的注解,共七种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由于《易传》和《易经》产生的历史背景、认识水平、阶级基础都不相同,因而这两部书具有明显的区别。《易经》是一部卜筮之书,《易传》则为一部哲学著作。《易传》在形式上是解释《易经》的筮法体例、卦象、卦名、卦爻辞及其义理的,却往往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概括,并借以系统地阐发作者的哲学观点。 《易传》对儒家发展最突出的贡献,是它在道家的影响下,创…  相似文献   

15.
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七十余年。鲜为人知的是,开国大典前夕,正当新政协代表建议该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际,作为词作者的田汉郑重声言,认为新中国即将成立了,帝国主义反动派被赶跑了,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提法过时了,主张修改歌词。此建议,受到许多知名人士的赞同,由郭沫若等同志修改了歌词。于是,这个问题报告给了新政协会议筹备会常委会。  相似文献   

16.
《姊妹歌》是一首反映古代苗族社会中男尊女卑、男女经济不平等的诗歌,也是苗族妇女对失去生产资料和家庭地位的悲惨命运进行抗争的诗歌。它体现了苗族地区母权社会崩溃和父权社会确立的历史变迁。通过《姊妹歌》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的社会问题,对苗族历史文化特征和苗族妇女地位也能窥探一二,对苗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辉 《台声》2008,(5):62-64
多年前,在朋友的聚会上,曾经见到李度,当时并未多谈,只是很随意的聊了一些她唱过的那些歌。前段时间,又听到李度久违的声音,一曲《倾城》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还是学生的我和她聊音乐时的情景。初春的北京,和李度坐在咖啡馆。她说很喜欢北京这座城市,尽管早已不是第一次来,但每一次来到这里总能让她有惊喜之处,在她心中北京和台北一样都是她最爱的地方。 说起李度,很多人似乎熟悉,又似乎陌生。《明天我要嫁给你》、《难以抗拒》、《爱一个人恨一个人》、《为爱犯了罪》,人们记住了她唱过的这些歌,却忘记了她的名字。李度笑称,唱了20年更愿意听者记得她唱过的这些歌,而不是把她当成明星只记得名字。李度是一个率真的人,如她的歌一样。记得多年前朋友曾说,听李度的歌,像是一个陪自己坐在床边的朋友。当软弱的时候,她的歌劝自己;糊涂的时候,她的歌骂自己;哭泣的时候,她的歌疼自己;再度找到幸福的时候,她的歌温暖自己。  相似文献   

18.
打开关于“唐僧”的网页,实在惊诧不已。绝没想到,人们对这位亦人亦神的和尚竟然如此感兴趣。当然,大多是拿他当“话耍子”来搞笑,来开涮的,什么“唐僧办教育”“唐僧的隐私”“唐僧评先进”……数不胜数,光是杜撰唐僧的著作,就有《家书》、《日记》、《回忆录》、《密信》、《遗言》、《自述》、《报告》、《废话》等许多种,关于从学术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的却少得可怜。  相似文献   

19.
也许是小说《红岩》对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也许是江姐、许云峰、小萝卜头……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对我的震撼太过于持久和强烈。怀着朝圣般的崇敬,带着些许的朦胧和神秘,2008年深秋时节,我有幸踏上歌乐山这方热土,亲眼目睹了白公馆、渣滓洞的一切,终于圆了内心深处久藏的一个梦。  相似文献   

20.
刘绍卫 《今日广西》2007,(21):37-39
在20世纪90年代,我正在古都西安读大学,对广西文学的印象,似乎是朦胧的,在大学课堂发现广西文学只有陆地的《美丽的南方》、韦其麟的《百鸟衣》等零星的作品,其他的只剩下红遍中国的《刘三姐》电影了,以至于在《电影美学》课欣赏电影时发现《黄土地》竟然是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时,心中自然有一份惊喜。毕业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