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玉东 《党课》2010,(17):96-99
案例: 陈静到某报社应聘,笔试和面试顺利通过后,报社要求陈静到指定医院进行体检,并称只要体检合格就录用她。2010年7月10日,陈静如期到报社指定的医院体检。几天后,报社工作人员通知陈静,以其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使用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 ,然而 ,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络中侵犯隐私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文试就网络隐私权的概念、构成要素和特性作了一定的分析 ,并指出了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表现形式 ,旨在对如何界定和惩处网络环境下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提供依据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人们保护自己在网络中的隐私权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王立志 《学习论坛》2010,26(5):72-77
隐私权作为民法或宪法上的权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随着隐私权维权意识日渐深入人心以及严重侵犯隐私权行为的大量出现,隐私权在渐渐被纳入各国或地区刑事法律调整范围。对隐私权权利基础的探讨也就成为法学研究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自主性人格尊严是隐私权的人性基础,自然法与自然权利是隐私权的法哲学基础,科技与隐私权的关联是隐私权的科技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进步,一方面是人们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自我隐私保护的观念逐渐树立,迫切需要自己的人身自由、生活安宁和幸福得到尊重和保护:另一方面,众多的高科技产品(如各种高倍望远镜、摄像头、各种监测探头等)进入各种空间(如宿舍、楼道、电梯、广场、公园等),导致人们几乎没有多少隐私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6.
公职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隐私权具有特殊性。公职人员作为公民享有隐藏私权,但其职业的公共性决定了它只能是一种有限的隐私权。为避免公职人员以隐私权受到侵犯为由拒绝对其进行监督,有必要通过法律手段重新界定和规范公职人员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7.
张雅  安李颖 《奋斗》2001,(4):45-45
据报载,湖南某民办大学6名男女学生多次在女生宿舍集体过夜,校方发现后在全校大会上公开批评并辞退其中数名学生。6名学生对此不服,以校方侵犯学生名誉权和隐私权为由,向某区法院起诉,要求学校公开道歉并给付赔偿。一审法院认定校方侵权成立,判决学生胜诉,且获得巨额赔偿。校方上诉后,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适用公共利益维护原则,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认定侵权不成立,  相似文献   

8.
隐私权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文明社会中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准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在当前中国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正式以权利的身份开始向纵深发展之时,有必要从法理上对隐私权价值作出多维透视.鉴于此,试图从隐私权的价值维度来探讨关乎人的自由、尊严、独立、秩序和民主等理念及其内涵,为完善、发展中国隐私权立法制度做理论上探寻和基石性工作.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在我国,公民依法享有个人隐私权。但作为政府官员的个人隐私权,由于与公共事务、公共权力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隐私权有所不同,如何把握和处理好与政府官员个人隐私权相关的问题,下文对此作出了相应的解答。———编者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征信体系建设在促进信用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很可能产生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负面效应。所以,征信立法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征信立法中如何处理好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与征信业的发展的关系是征信立法的关键。一、个人隐私与信用信息一般认为,隐私是个人希望不被泄露的信息,此处信息的范围包括事实、图像以及毁谤的观点。我国学者对隐私和隐私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有学者认为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  相似文献   

11.
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隐私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隐私权不同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隐私权。应该在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的基础上,建立我国的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2.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是现代法治国家对人格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有自己独立的法律品格,我国立法对其采取的间接保护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隐私权的保护应采取直接保护的方式。同时由于和知情权的冲突,隐私权的保护必须受到合理限制。在各种人格权中,隐私权出现较晚。一般认为,1890年美国法学家法沃伦和布兰戴斯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论隐私权》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而隐私权在法律上的确立则是20世纪以来的事。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向信息化发展,个人的隐私权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3.
石春梅 《世纪桥》2011,(13):41-42
随着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产业的大繁荣和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与新闻舆论监督权、社会公众知情权间的矛盾和冲突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由此而来的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被侵犯而引发的诉讼日益增多。本文对公众人物及其隐私权作了概述,分析了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关系和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理论基础,从保护与限制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利益平衡出发,对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提出了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4.
面对借隐私保护为名行腐败之实的官员越来越多的现实,是保护官员隐私重要,还是维护公众利益更重要?是将官员的隐私仅仅限于内部掌握,还是将其公诸于众、接受公众的监督?严峻的反腐形势在期待着我们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提出,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隐私权是传统隐私权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之延伸,具有传统隐私权之扩展属性。而网络信息平台的开放性以及资源共享性,又决定了金融隐私的易受侵害性。在此情境下,互联网金融隐私的保护应当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对金融隐私权性质之界定,以及当前我国保护现状之研究,对金融隐私权之保护进行比较法之分析,提出我国金融隐私权保护之对策。  相似文献   

16.
让官员申报个人家庭财产,有人不满意;让官员公布配偶及其家庭成员的职业和职务,有人不满意;让官员接受"八小时之外"的监督,有人不满意……不满意的人都是不肯接受监督的某些官员,其理由也是不约而同:"触犯了个人隐私".  相似文献   

17.
纠纷多元化是我国转型期的社会特征之一,也是社会矛盾的突出显现。有鉴于此,本文分析了纠纷的界定及构成要素,提出应确立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思路,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8.
社会需要舆论监督,似乎人人都不会有异议。党和政府历来强调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人民群众也为之拍手称快。然而,谁都不能否认舆论监督之难。叫好与犯难,冲动与犹豫,这种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矛盾心态在煎熬着新闻媒体。舆论监督难,这是媒体的共同感受迫不得已,现在有些舆论监督不得不把被监督者的真实身份全部隐去,代之以“某地”、“某人”,即便是这样,还是有人要“对号入座”,从媒体报道的细节中琢磨出某人就是本人,某地就是本地,大兴问罪之师,穷追不舍,对簿公堂,而新闻记者因主持公道遭受刁难,围攻、恐吓、谩骂、毒打,则…  相似文献   

19.
龙媛 《世纪桥》2010,(11):155-156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繁荣、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网络令现实社会中个人隐私权的有关问题延伸到了网络空间,个人隐私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本文拟对网络隐私权与传统隐私权加以区分,对网络隐私权的特定含义和内容加以界定。同时提出结合各国主要的保护模式,加强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20.
个人隐私一般应受到保护,但当个人私事甚至隐私与最重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发生联系的时候,个人的私事就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私事,而属于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再受隐私权的保护,应成为历史记载和新闻报道不可回避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