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来的一种客观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全球风险应运而生,中国如何面对及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风险是我们要着力研究和破解的课题.要重视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科学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扩大内需加快经济发展,把教育真正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落实到行动中,把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面对后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基础,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安全;二、进一步采取积极有效的调控措施,拉动经济增长,消减危机影响;三、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四、积极稳妥地发展虚拟经济,为企业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供给侧改革"。国有企业是政府经济政策重要落实载体,是供给侧改革的推动者、保障者、示范者,必然要对"供给侧改革"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与机遇,做出相应调整应对。而供给侧改革是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并发展经济新常态的必由之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国有企业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强化合作谋发展,提升自身的运营能力,才能在供给侧改革中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国家"十三五"规划首次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五年规划的主线,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引领新常态的主线。本文从历史视角、理论视角和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改革都体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征;从理论逻辑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中国推进经济改革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而非"里根经济学"的"中国版";从现实逻辑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虽然近些年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也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仍存在经济基础整体薄弱、经济结构失衡固化、经济依赖投资驱动、体制机制仍不健全、创新驱动能力偏弱、资本供给仍然不足、人力资本结构性短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省区间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这些长期积累的矛盾亟待破解,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供给理论"还是"需求理论"都是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作为调节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需求策"与"供给策"都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采取的政策偏向性策略,"需求侧"改革与"供给侧"改革都是促进经济发展和良性运行的手段。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供需失衡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供给无需求、有需求无供给和供给低效"三个方面,很多供给已不再适应市场需求,而很多新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有效供给的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出现在"供给侧"方面,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今后经济改革的主攻方向。在供给方管理方面,应采取清理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品质、挖掘潜在供给、创造新供给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供给理论"还是"需求理论"都是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作为调节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需求策"与"供给策"都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采取的政策偏向性策略,"需求侧"改革与"供给侧"改革都是促进经济发展和良性运行的手段。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供需失衡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供给无需求、有需求无供给和供给低效"三个方面,很多供给已不再适应市场需求,而很多新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有效供给的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出现在"供给侧"方面,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今后经济改革的主攻方向。在供给方管理方面,应采取清理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品质、挖掘潜在供给、创造新供给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迅速从废墟上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众多的因素中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日本历来注重发展教育,以教育孕育科技创新,靠教育提高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来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增长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增强,二者之间相互影响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对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文章主要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以及其特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这一重大判断可以看出,发展时代发生了变化,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经济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也由需求侧转化为供给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正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而量身定做的,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供给理论"还是"需求理论"都是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作为调节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需求侧"与"供给侧"都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采取的政策偏向性策略,"需求侧"改革与"供给侧"改革都是促进经济发展和良性运行的手段。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供需失衡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供给无需求、有需求无供给和供给低效"三个方面,很多供给已不再适应市场需求,而很多新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有效供给的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出现在"供给侧"方面,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今后经济改革的主攻方向。在供给方管理方面,应采取清理无效供给、提高供给品质、挖掘潜在供给、创造新供给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十三五"规划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主线,必须从三个维度来正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维度来讲,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里根经济学",体现出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自觉自主性;历史维度来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征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各次改革中都有所体现;现实维度来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遵循了五大发展理念,是经济新常态下引领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理论与实践的"双创新"。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中央适时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增长率,重在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把创新发展作为供给侧改革的基本遵循,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创新引领供给侧改革要从创新生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人才战略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布局下的进一步深化举措,是提升中国经济生产方式的重要手段。目前,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来看,最突出的矛盾是供需关系问题。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和重要基础,其经济规模、企业数量已经占中国经济绝大比重,非公有制经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只有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应对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取得真正实效。  相似文献   

15.
张占斌 《理论前沿》2005,(20):13-15
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求中国各级政府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关键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政府管理经济工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有效途径。入世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挑战,还给党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应对入世的新要求,应该从提高党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前瞻能力、增强法治能力、加快以干部体制为核心的体制改革三个基本方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现状呈现出不平衡性、不完全性和过渡性的特征。市场经济的“双刃剑”效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滞后是影响当代中国人现代化的主要因素。加快发展生产力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以及实施现代教育是实现中国人现代化的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供给侧改革旨在引导供给侧压缩过剩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供给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平衡.我国高等教育是在经济拉内需、促增长的过程中快速发展起来的,与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同构性,呈现出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乏力并存的局面.与我国经济发展如出一辙,高等教育供给侧出现的问题应借鉴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经验与做法,对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进行结构性调整和内涵建设,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以新供给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重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的道路。中华民族的复兴所引起的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这些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创造了一条发展中大国快速发展经济的道路;二,使得世界经济的发展更加稳定和有活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经济取得长足进步,经济总量进入世界前六位。然而,粗放的增长方式频频向中国的能源亮起红灯。能源的进一步开发以及能源战略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从中国能源安全供给及确保上存在的问题、高油价下的中国能源基本战略方向、中国能源安全供给及确保方案等方面探析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