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汪亭友 《政治学研究》2021,(5):16-27+155
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和教训十分复杂,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泛滥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公开性"为突破口,以否定列宁、斯大林等苏共领袖为切入点,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全面否定苏共与苏联的历史,全面否定苏军的历史,结果把苏联共产党、人民以及军队的思想搞乱了,为敌对势力趁乱瓦解苏军、苏共和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教训极其深刻。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新时代观和全球战略思维奠定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石。中国和平发展是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向世界开放、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新道路,也是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和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的国家大战略。中国不仅要超越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差异处理国家关系,摆脱冷战思维,避免重蹈美苏冷战覆辙,而且必须谋求双赢与多赢的发展战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提出坚持包容精神,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将开创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世界大环境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党建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判断。我们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正视社会转型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把握社会转型时期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要求、新任务,  相似文献   

4.
罗许成 《理论导刊》2006,4(11):47-50
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党的建设以执政为价值导向,政党执政以人民为价值导向,国家治理则以社会为价值导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揭示了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党的建设、政党执政与国家治理在国家理论上的价值一致性,阐明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本质及其新的价值根基,厘清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实践原则,也规定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之历史发展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5.
王冲 《理论导刊》2012,(5):110-112
在全球化时代,风险和威胁已经跨国化甚至全球化。日本3·11大地震是一个伴随着海啸和核泄漏的复合灾难,并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世界政治领域的全球性公共议题。回顾和透视3·11震灾,有助于进一步思考与深化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新思维。  相似文献   

6.
方建敏 《学理论》2009,(9):46-49
“以人为本”是一个很简约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做不同的理解。作为执政理念的以人为本,是对中国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的扬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为了人民又依靠人民,坚持人类、群体、个体利益的和谐统一;就是要以人的需要为本,通过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苏联解体从1985年戈尔巴乔夫登上苏共最高领导人的位置后拉开帷幕,随着苏联社会改革的深化,作为官方哲学的苏联哲学--苏联时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苏联哲学界"寻找哲学本质"的道路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却遭到批判、否定,随着苏联解体,苏联形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也彻底终结了.  相似文献   

8.
李晓飞 《行政论坛》2010,17(3):18-22
作为中国社会一项基本的制度设计,在经历了60年的沿革和变迁之后,户籍政策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依然发挥着消极的掣肘作用。尤其是黏附于户籍政策之上的资源配置和权利分配的制度差别,仍然是导致中国社会公平严重缺失的罪魁之一。从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视阈出发,户籍政策改革之所以步履维艰,是因为它是中国“行政国家”的核心特质——管制在国家——社会关系中的集中体现,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政府本位”,而户籍政策的调整和变迁则进一步巩固了以“政府本位”为特征的行政理念和行为逻辑,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形成了“愈改革,愈管制”的恶性循环。因此,户籍政策改革欲取得实质性突破,就必须首先转变政府的行政理念和行为方式,实现由“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的彻底转变。  相似文献   

9.
郭凤海 《理论探讨》2007,55(3):38-42
揭示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和最高理想。然而,受恩格斯影响,列宁在哲学上表现出的“自然哲学”倾向,使他在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上与马克思存在差异,并对日后苏联哲学的面貌产生了深远影响。斯大林以政治权力和特定的哲学模式强势介入哲学领域,造成苏联哲学向否定自由从而否定自身演变的必然逻辑。苏联“解冻”时期领导人和哲学界挽救苏联哲学的努力,并未使其从旧框架中“突围”出来。而苏联哲学长期充任当政者“强迫自由”的政治工具,最终导致其曲终人散的历史命运,为后人看待哲学与自由的关系留下了深刻教训。  相似文献   

10.
<正>自有国家以来,就有了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点和核心内容。因而,在长时间的国家发展史上,国家利益也是国际关系的出发点和核心价值。不过,在冷战时代,国家利益一度受到意识形态的冲击和遮蔽。随着苏东剧变和冷战的结束,各国开始更加注重国家利益,不但在国家政策和对外战略上体现出明显的国家利益原则,而且在学术研究上也掀起了一股热潮。在这股热潮中,既有关于"国家利益"概念本身的争议,  相似文献   

11.
苏联学者的东方社会解读模式,是国内外学界关于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两种主要解读模式之一.该解读模式对笔记的主题、历史地位作了严重误读,带有根本性的理论缺憾,就其整体而言是不科学的.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考察,有助于准确评价笔记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恢复马克思思想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白立强 《理论探讨》2007,1(2):33-36
在当代探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是当代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孰优孰劣?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我们科学把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以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指导,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必须和必然。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中国模式需要我们切实走出苏联模式,其中,在国家问题、所有制问题和按劳分配问题上的变革是三大关键。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文本学的角度对这三大问题做了回答,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中国模式得以建立的理想模型或者说可能性条件。  相似文献   

14.
徐艳 《学理论》2010,(11):29-30
政党执政是指政党通过一定方式进入国家体系并通过国家体系实现政党意志的政治行为,所反映的是政党外部的政治关系及其运作;在法治条件下,执政党要在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行使执政权力;政党执政权力来源于社会,是社会权力的一种实践形式;政党是国家与社会的桥梁,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状况与政党执政权力的实现有密切关系。非政府组织的蓬勃发展给国家与社会关系带来的新变化,向政党执政权力的职能定位和实现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5.
多年以前,我就知晓作者虽年近古稀,但仍壮志未酬,潜心为打造中国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工程尽心尽力。最近陆续坚持读完了作者送来的《广义政治论》一书之后,心中总是留有一种喜悦和兴奋。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现实主义的社会主义"眼光,用"广义政治"的新思维和新方法,揭示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规律,探讨实行"走向社会政治"的  相似文献   

16.
罗尔斯的国家理论区别于传统自由主义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强调国家要实现正义.正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公平、公正、公益的实现.罗尔斯的国家正义理论追求的正是公平、公正和公益.在这个思想的主导下,不管是在作为国家正义背景环境的秩序良好社会中,还是在国家正义的内涵、通往国家正义的道路的设计中,他的国家理论总有公的影子在时隐时现.然而,他这种公的追求仅是停留在应然层面上的形而上追求,并不能改变他的理论在实然层面上滑向维护私的一端.  相似文献   

17.
谢娟 《学理论》2012,(2):114-115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苏联在它刚度过六十九个年头就宣告解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民族因素造成的,而对于中国来说,近年来虽在民族事业上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就如何解决好民族问题,保证社会的稳定,却仍然是个未完的话题,从两个国家的政策实施方向上找出其民族政策的不同点,着力挖掘民族因素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从而对中国的民族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姚颖  安启念 《理论导刊》2008,3(5):34-38
审视苏联剧变的历史成因,应该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武.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代影响与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的戈尔巴乔夫的政治选择两个角度着眼.条分缕析地说明苏联解体之前的社会发展现实与苏联领导人的文化抉择,是十分复杂的历史命题,应当从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时代背景以及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价值理想等角度分别加以思考,使"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相似文献   

1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论是与"实践人本主义"并存的天才创意,"异化劳动"论是"实践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由"国民经济学"这一形而下的科学理论提升(不是科学逻辑推导)到形而上的实践人道主义。故它在《手稿》中处于非常特殊的"中介"地位。"劳动异化"论是从经济科学通向人道哲学的"云梯"。"异化劳动"导致私有财产和人的自我异化,那么未来哲学性理想社会就要扬弃异化复归人的理想类本质、理想的脑体劳动和共产主义博爱关系,马克思由此天才地创意出当做人道主义理解的共产主义的哲学性理想或理想性哲学。  相似文献   

20.
人文学科环境下,楼观有三重意义:关伊的结楼之观、老予的高楼之观和道家的居楼之观.这既是一个历史性的发生学的演进过程,也是思想史由个别到特殊,再由特殊到普遍的意义逻辑.<老子>与希腊-欧洲哲学比照,其文本的思想成果和文史意义更显独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