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治腐是中外政治权力制约的共同选项,这种选择基于公共权力自身所具有的道德理性、道德使命及道德合法性。从理论与实践上来看.以道德制约权力在人类政治实践中一直延续至今,并赋予其一定的必要性和道德抱负。以道德制约权力含括着重塑公域道德原则、美德维度的道德教化与规范维度的政治制度伦理化求索等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古汉语中,道德的“德”本作“惠”。《说文》中说:“惠,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也就是说,道德品质好,身外使别人有得,身内使自已有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就建立在德的基础之上,以德治国是历代治国者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历代治国思想的主旨。修身齐家,经国济世。把修身看作治国的基础,并把二者有机地加以联系,是中国古代修身  相似文献   

3.
黄华  王辉 《求实》2001,(Z1)
“以德治企”是企业全面提升自身公众形象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有效途径。一、“以德治企”必须首重员工的道德教育员工道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 ,包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 ,经济道德、科技道德的教育等等 ,覆盖了员工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范围。在现今社会生活中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打擦边球”等现象时有发生 ,表明在缺乏道德配合的情况下 ,一些人总会千方百计寻找漏洞 ,钻法制的空子。正如古人所云 ,“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 ,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没有良好的道德风气、精神文明作基…  相似文献   

4.
“以德治国”的科学内涵 罗国杰认为,总的来说,加强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党政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都要德才兼备、在道德上起模范作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干部的提升、任免、奖惩中,在考察干部的政绩时,都要把干部的道德品质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并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其次,要在全国人民中,认真贯彻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加强道德建设的要求,把培养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感,树立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羞耻之心,作为我们道德教育的一个  相似文献   

5.
正中央曾提出,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两手抓,去年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便是执政党的道德宣示。从历史上看,道德建设一直是官方非常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但令人忧虑的是,一方面是官方不断加强道德建设,一方面却是道德滑坡现象频发。面对道德窘境,社会中常出现两种态度:一是站在道德高地指责别人,缺少反躬自省;二是觉得问题产  相似文献   

6.
以德治国是作为创新的体系而展开的,德治体系的创新要体现先进性与广泛性、新型道德与传统美德、吸取人类优秀道德与抵制错误腐朽道德、革命道德与道德创新的有机结合,建设以德治国的创新体系包括道德的规范体系与道德实践体系建设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正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对全社会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拥护的重要法宝。《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党员、干部要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带头加强道德建设。这既是党和人民的期许也是共产党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努力方向。正心清廉以修品德正心清廉是对党员干部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正以处心,廉洁律己。修身在于正心,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品行道德修养,排除杂念,保持清醒的头脑,才会德蓄道生,做到清静无为而正心。要持平常之心、怀律己之心、戒贪欲之心,做到一心干事、一身干净。  相似文献   

8.
冯小山 《当代贵州》2014,(28):62-62
正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们有条件享受物质极大丰富的好处,但同时也让一部分人陷入物欲横流的沼泽地,道德危机的加剧有目共睹。为了对道德领域的问题释疑解惑,我几次捧起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认为人的天赋中存在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他把人性中的同情作为诸善之源,延伸  相似文献   

9.
任何社会的正常有序而健康充分地发展 ,都不能缺少道德的作用。“以德治国”是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层次调整利益关系 ,全面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形势下提出的又一“治国方略”。这就要求我们重视道德建设的作用 ,恰如其分地把握道德建设水准 ,增强道德建设的自觉性 ,切实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 ,推进“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一、科学把握“以德治国”的内涵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是通过一定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以德治国”就是利用道德对社会生活的约…  相似文献   

10.
青年人是社会是国家的希望,大学生更是青年群体的佼佼者。大学生群体的个人品德总体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形象和利益,也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文明素质和道德走向。  相似文献   

11.
管理与信任的危机在于领导者人格的扭曲、变形和失范。领导者的人格素质主要包括:(1)德。即领导者的为官之德或从政道德。(2)意。主要是讲领导者的信心、信念和意志力。也可称为控制自身或驾御自己的一种毅力。(3)信。领导者的信,一是对自身要守信:二是对别人尤其是自己的下属要信任。(4)能。包括领导者的知识、经验和才能。(5)情。“情”即感情。感情是以心换心、与人为善:感情是以诚相持、尊贤容众;感情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在为《中国传统道德》一书的题词中曾经指出:“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可以说,“以德治国”的重要论述,将道德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强调的是以社会主义道德治国。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道德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道德传统的土壤之中,又体现出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是融传统美德与现代美德于一体的现代道德,充分体现出时代性、历史继承性相统一的鲜明特征。贯彻执行“以德治国”的方略,必须按照“…  相似文献   

13.
康化椿 《求实》2008,1(1):37-40
社会和谐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主体道德人格的二重性.它反映着人的本质统一性的疏离和分裂,反映着真正主体地位的漂移和虚幻,因而表现为道德人格的不确定和道德自谬.其特征是自我变异认同性、社会随机性、不稳定性、不完整性、良知未泯性.它在道德意识、道德交往关系、道德实践等方面具有多种复杂表现.人格二重性的成因包括主体自身、共时态环境、历时态环境以及道德领域自身等成因;其危害主要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困境、道德理论建设的困境、道德生态建设的困境、道德实践预期的困境.克服人格二重性,道德建设必须务实以促进主体的自我道德统一性、优化道德生态以提供这种统一性的良好环境,强力推进制度改革以获得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并重是我党治国方略的重大发展。社会主义德治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共产主义理想。基本任务是:要努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理论、道德规范体系,道德活动方式体系或者道德调控体系建设。改革是实现以德治国的根本动力。实施以德治国的主要方法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从严治党、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意识、分层次加强道德建设加大道德建设的投入。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以道德约束权力机制的失灵与补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海鸥  艾国 《求实》2004,(1):59-62
以道德约束权力 ,是我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也是当前以德治国的重要目标。道德在今天之所以不能较好地发挥对权力的约束作用 ,不是道德失去了对权力的约束功能 ,而是我们的一些干部一定程度地丧失了道德原则。因此 ,要强化以道德约束权力的机制 ,首先要使从政者建立、恢复和增进道德。在当前 ,最重要和最紧迫的是要构筑从政者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6.
道德生产     
《党课》2012,(14):50-50
中国当下社会的道德重建,最需要的是通过个体实践,为道德建设注入正能量,让每个人都成为道德的生产者,而不是从别人的道德行为中获益的道德消费者。社会的道德建设最稀缺的不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而是行动者——扶起摔倒的老人、救起落水的儿童、  相似文献   

17.
张雷 《探索》2012,(6):183-187
黑格尔的客观精神所外化的道德世界中,道德以纯粹义务为目的,道德是为义务而义务,而自然有其自身的个别目的,那么在道德世界中就始终存在着道德与自然的对立,价值世界和事实世界也始终处于分裂之中。但是人们的道德信念又要求道德同一自然,义务同一现实,也就说和谐而不是对立才是道德世界观的根本要求。道德行为是道德与自然和谐的中项,但是由于道德世界中道德与自然的对立,道德信念中的道德与自然的和谐只能是一种设定。  相似文献   

18.
一、“以德治国”是消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强大武器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它必然要求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经济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 ,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必然引起社会道德观念的变革 ,必然引发和深化符合时代精神和经济建设需要的现代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 ,促进现代伦理精神的培育和发展。但是 ,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 ,它本身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带来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 ,并且市场经济因其自身的缺陷 ,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这就需…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这是我们观察和认识道德问题,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立场。我们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正确认识和评价我国目前的道德状况,既要看到道德与非道德在量的方面的对比情况,又要看到从由自然经济条件决定的宗法等级制的道德向由商品经济条件决定的人格平等的道德转变的质的提高的情况;我们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正确认识和评价以往的道德哲学与规范,并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出发作出合理取舍;我们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从中国社会现实的经济关系出发,合理建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种体系要求既要有先进性,又要有广泛性,还要照顾到许多复杂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转型期的道德认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道德认同是指道德主体在原有道德图式的基础上不断同化社会道德规范于自身的道德结构,同时又不断改变自身的道德结构以顺应社会道德发展的过程.它是社会成员对社会道德所采取的自觉接受,自愿遵循的态度.道德认同是社会与个体互动的道德交流和深层次的精神渗透.作为一种道德互动,道德认同的实现,取决于道德主体、道德客体(社会道德)、道德环境的有机互动.道德认同的发生和实现,首先依赖于道德主体即认同者的主观条件.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认同者内在的道德图式.所谓道德图式,是指个体意识中具有稳定性的道德观念结构和道德信念系统.它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道德图式一旦确立,就不仅对个体的道德认知发生影响,也对个体的道德行为发生影响.道德图式往往作为一种主观的内在尺度,引导个体对周围的道德现象进行感知、评价和选择.在道德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