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转折之城、会议之都”遵义的乡村,“万村书库”工程为村民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农家书屋”有了万卷图书。邓金文是遵义县新民镇惠民村青山寨村民组的村民,高中毕业后就去浙江打工。为了办婚礼,他回到了老家,没想到这里的变化让他有点惊讶一“村里变化可真大!今年我就不出去打工了,在老家干吧。”把邓金文“留”下来的除了新婚的妻子,还有两样东西——越来越富裕的村寨和藏书已达万余册的农家书屋。  相似文献   

2.
“以前我们一家人东奔西走,一年也就收入万把块钱,现在家里办了农家乐,不用出门,每年就能有几十万的收入.”王坝乡大水沟村村民肖子春高兴地说. “我家的4亩核桃园,经过综合管理,一年能收入2万多元.”望关乡沈湾村村民李仲义笑着说. “我家种了4亩魔芋,收入了3万多元.”铜钱乡罗坪村村民罗明全说. 在康县,生态扶贫已经悄然成风,俨然成为当下最“时髦”的扶贫手段.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昭曲县庆恒村党支部书记曲木拉曲,把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使全村成为全县脱贫致富第一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村民们说:“山鹰在蓝天飞翔,靠的是矫健的翅膀;庆恒村发生巨变,靠的是村党支部书记曲木拉曲。”1980年,曲木拉曲走出贫困的彝村山寨,外出打工。3年后,他带着新的观念、技术和1200元现金回到山寨。他从买回10头小猪办家庭饲养场起步,用卖肥猪的钱建小酒厂、承包荒地建果园……十几年摸爬滚打,他拥有了100余万元的固定资产,年纯收入达到8万多元。曲木拉曲富了,也荣获了“省劳动模范”…  相似文献   

4.
王春 《廉政瞭望》2012,(19):25-26
回流是大趋势? 在今年7月底、8月初的时候,部分地区农民工返乡潮见诸媒体。9月初,四川省南江县委书记刘凯告诉记者:“南江县有20万农民工在外,今年回流了不少。”共有1569人的南江县红光乡墨池村,往年在外打工的350多人,在今年就回来了三分之二。据四川省农劳办相关负责人透露,“返乡农民工数量处于一种变化状态中,但今年四川省内转移的农民工数量首次超过了向省外的输出。”  相似文献   

5.
“按村民的心思拍板定音”“决策讲民主,办事重民意”,张国华当上村支书不久,就把这句话写在了工作笔记本扉页上。不过,这是碰过“钉子”后,他用心琢磨出来的。1989年秋后,刚当书记的张国华,急于为群众办几件实事。他看到村北与邻村搭界的一片地长年浇不上“引...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播乐乡奴革村1998年被曲靖市列为“九五扶贫攻坚村”,国家曾专门拨付45万元扶贫资金,对当地进行过扶持。但当地村民靠山吃山,一直没有什么副业,如今还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在这个村里,有着20多年党龄的村委会主任顾某,却在当地公开供养着3个“老婆”,还把她们安排居住在不同的村寨里,让其衣食无忧。据村民们介绍,顾某当村委会主任已有多年,他办有一个石厂和一个沙厂,在当地算是非常有钱了。他有3个“老婆”,这在村里、乡里是众所周知的事。顾某并不隐瞒自己的个人问题。他承认,有3个“老婆”这一问题基本属实。乡领导称,他们对此调查后,将对他作出相关处理。  相似文献   

7.
王连东 《党建》2009,(7):18-19
2007年4月13日,为方便村民农田浇水,山东省金乡县兴隆乡郭店村党支部书记郭奉林正带领村民架设电力线路,此时一根电线杆突然从底部断开,砸向正在施工并毫无察觉的两位村民。在这危急关头,只听郭奉林喊孩子,甚至还有在郭店村打工的邻村群众,仅仅半天时间就捐款4.34万元。此外,村民还自发地帮助郭奉林家种完6亩棉花。  相似文献   

8.
最近,安县花菱镇联丰村村民唐清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村便民服务中心,递交了新建养鸭场的申请,没想到第二天,镇、村就派人现场了解、勘察,让唐清华颇感意外,他欣喜地说:“现在农民办个事,真是又方便又快速啊!”  相似文献   

9.
自打李春霖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永吉县金家乡二道埠子村就一年一个新变化,村民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二道埠了村过去穷得出了名,荒山秃岭,道路不平,土地贫瘠,人均收入才六七百元。1989年,李春霖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他决心带领群众改变这里的贫困面貌。村里在70年代建了一个小水库,是个“半拉茬子”工程,全村的90公顷水田三年有两年插不上秧。李春霖发动村民修水库,可是手里没有一分钱,李春霖说:“古代愚公能挖山,咱们靠力气搬石头!”他带人满山遍野找石头,用车推、用肩挑,点点地运到大坝上。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十…  相似文献   

10.
“我们村的生姜已成规模,我家6亩地都种了生姜,一年能生产20多吨,光这一项收入就超过10万元咧!”说起村里这两年来的变化,新华村村民黄代明深有体会。新华村是长宁县北部最偏远的一个村,恶劣的条件和单一的产业始终制约着新华村的发展。自“挂包帮”活动开展以来,这个边远山村在短短两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我只到村服务站去了一趟,很快就拿到了房证。若是在以前,还不知道要跑多少次呢。代理服务真是方便了我们村民啊!”新民市张家屯乡后大河泡村村民费家振的房子翻新后,要重新办理房证。他到村服务站,把手续交到代理人手里,代理人很快就全程代理办完此事。  相似文献   

12.
李常水在宜章县东风乡笠头村已是家喻户晓,因为他有“吃螃蟹”的胆量,因为他有一会让村民脱贫致富的水果种植技术,因为他有一颗为村民无私奉献的赤诚之心……昔日的苦头村,秃岭荒山,茅舍低矮,村民们面对饥饿而满脸沮丧;今日的笠头村,果树成园,楼房成片,村民奔小康而笑逐颜开。笼头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他的好儿子李常水。村民们在享受美好甜蜜的生活时,无不感激李常水这位致富引路人。说起李常水的事迹,笼头村的老百姓每人都能讲出一长串……他第一次选择了偏僻的县城,第二次选择了地道的农村,两次选择,两次冷嘲热讽,他…  相似文献   

13.
“村民家下水道堵塞、邻里之间发生摩擦、办低保、入户口……每当这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在我这里得到解决时,别提心里有多高兴。”杜甫路街道里沟村三级网格长靖克说,“只要村民一个电话,我们立刻赶赴现场,及时处理问题,现在家家户户都知道,有困难就找网格长。”  相似文献   

14.
“总书记给咱回信了!”这个消息让陕西省安塞县沿河湾镇侯沟门村又一次沸腾了。 “想也不敢想,胡总书记能在百忙之中抽空给我们回信!”2007年3月,侯沟门村村支书杨丰岐激动地说道。 2006年1月28日(除夕),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侯沟门村,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并与大家共度新春。 “总书记去年和我们在一起的情形历历在目,时隔一年,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总书记的鼓舞和关心下,村民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村里的整体建设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杨丰岐说,“我们总想给总书记写一封信,汇报一年来村里的变化和村民们对他的想念。大概今年1月23日,这封信终于发了出去。”  相似文献   

15.
地处“高塔梁”上的红花村是红泥井乡一个文明、详和、安宁的山村。然而,在80年代初这里交通信息闭塞,文化教育落后,人均收入较低,是一个出了名的“乱村”。1990年贾金祥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把百姓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从“身边事”、“细微处”入手,一面抓经济发展,一面教育和引导村民求上进、讲文明。以前红花村谁家办红白喜事,都要单给村干部留“一桌”,上最好的酒菜,村民管这叫“水没来先修坝,以后办事好说话”。贾金祥一上任就废除了“这一桌”:谁到群众家吃小灶,就处分谁,并要求村干部下队吃便饭,为民专拣…  相似文献   

16.
“村里办些什么事,咋办,咱们到村里的公示栏一看‘图’就知道。”日前,在福建省浦城县忠信镇宅门村,村民王松标老人指着“五要工程”图高兴地对笔者说:“这个‘图’很体现民心、心意,大家都管教它‘民主图’。”  相似文献   

17.
生命如歌     
2001年4月18日,对于西宁市城东区王家庄村的村民来说是个不幸的日子,这一天,他们的好书记、56岁的王琛元与世长辞,近千名爱他的人和他爱过的人眼含热泪,为他送行……王琛元同志的去世,何以牵动这么多人的心呢﹖他以自己的行动,给了我们一个圆满的答案。王琛元说过:“不办点老百姓摸得着、看得见的事,就有愧党,有愧群众。”他从1983年担任王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9个年头。在这19年里,他带领群众硬是把一个人均收入只有300多元、集体资产只有5万元的穷村建成了富裕、文明的全省小康示范村。截至2000年,王家庄…  相似文献   

18.
北安村1992年荣获了“全省第一个产值亿元村”的称号,1995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30,708万元,上交税金ZOO万元,人均收入3,200元,村委会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优秀村民委员会”。1984年7月24日,牡丹江市龙江开发总公司成立了,北安村形成了一个经济实体,事业蒸蒸日上。担任北安村党总支书记,又兼总经理的吴彦成更加繁忙了。1993年1月19日因心脏病发作,他犹如翱翔蓝天的一只头雁碎然地离开了他朝夕相伴的雁群,离开了他无限卷恋的北安村,离开了深深热爱他的父老乡亲。他是在即将赴俄罗斯考察时突然倒下的。他悄然离去,没有留下…  相似文献   

19.
谁都知道养鸡是个辛苦活,而养活五六千只鸡的辛苦就可想而知了。不过,浙江省独山港镇三^村村民沈良却有一套独门“功夫”,只要他一出现,所有的鸡都以他“鸡”首是瞻,可谓是一呼百应。那他究竟有什么“功夫”呢?  相似文献   

20.
正道真自治县围绕市场调结构、紧盯脱贫抓产业,引导贫困群众发展商品蔬菜,多措并举打通绿色健康农产品从田地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2月19日,在道真自治县忠信镇水石脚村蔬菜基地,菜农们忙着整地覆膜、采摘花菜,一辆辆三轮车在田间来来往往。村民胡加兵原本一直在外打工,2016年,他回到家乡流转103亩土地种植蔬菜,年纯收入16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