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蒲 《云南人大》2008,(11):45-45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酷爱围棋,且棋艺精湛。他在给友人的诗中曾毫不掩饰地说:“棋罢嫌无敌,诗成愧在前。”他在为官期间,公务之余,常常下棋。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人白居易《观刈麦》一诗是初中时读过的课文。近日重读,终于读出点“新味”来了。 据史载,此诗写于诗人35岁出任陕西周至县尉之时。县尉是主管全县军事的“军官”,属从九品,相当今日之副团级。这位白先生也真古怪,在赤日炎炎的盛夏,不坐在衙内轻摇鹅扇,也不去名山大川避暑,偏要去南岗看农  相似文献   

3.
《群众》2017,(22)
正"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古往今来,但凡稍有情怀的官员,面对民瘼都会动情,感于国计都会动容。有时官员看到民生疾苦而落泪,与脆弱无关,更不关涉软弱,而是因为心中有柔软、肩上有重担。心肠硬的人很难被万物感动,对民众没感情的官员不会设身处地为民众着想,更不会看到他们的不幸而一洒热泪。读白居易的诗,可看出他是一个情感丰富且对民众极有深情的诗人。从《观刈麦》中的"足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力尽  相似文献   

4.
梦里山塘     
<正>"七里山塘到虎丘",在以往的岁月里,我已记不清多少次走过山塘街了,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涟漪。山塘是姑苏天堂的浓缩,一踏进去,就会想起白居易赞美山塘的诗:"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这  相似文献   

5.
姑苏桥韵     
<正>"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唐诗人杜荀鹤在《送人游吴》诗中简笔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姑苏景色。白居易也赞曰:"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足见当时姑苏的水城风貌。小时候在苏州,我就喜欢行走在小桥上。特别是那神奇的宝带桥,也不知在上面走过多少回,可桥下有多  相似文献   

6.
稿费     
《台声》2015,(13)
<正>说到稿费,不免无言/颜以对,常有作家向我抱怨,四十年稿费没涨过!有作家对我说起四十几年前,拿到一字一元(新台币,下同)的稿费,他当时月薪一千多元,一篇一万多字的小说,稿酬几乎是一年薪水!听得我又羡又愧,回答他:"您至少过过那种好日子,我呢?谁不想生在盛唐啊?!"我说"盛唐"不全然是"比喻",唐代文人"稿费"之优厚,真的令人  相似文献   

7.
西安古今游     
林孟瑜 《台声》2011,(10):46-47
我曾在孟郊的诗中见过长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是屡试不第之后,金榜题名的狂喜;我曾在白居易的诗中见过长安,“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那是雁塔题名之际,英雄出少年的得意;我曾在黄巢的诗中见过长安,“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是大唐没落之时,乘势而起的豪气……  相似文献   

8.
赖和(1894-1943)原名赖河,字懒云,笔名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等,出生于台湾省彰化。祖上是客家人,但到他这一代,已不会说客家话了。为此,他写了一首诗自嘲,“我本客属人,乡语径自忘,戚然伤抱怀,数典愧祖宗”。  相似文献   

9.
宋代科学家沈括在读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大林寺桃花》时,看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句,不禁诧异:"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又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在一年初夏四月,他到一座山上考察,居然亲眼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他这才领悟到海拔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的到来要晚于山下.  相似文献   

10.
正"这是3年来我私自冒领的五保供养金,总共16000元。身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我违反了纪律,请组织进行处理……"1月24日下午,贵港市覃塘区黄练镇原村党支部书记张某走进了该镇纪委办公室。据初步核实,张某于2008年8月至2014年8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利用帮群众保管存折之便,分3次私自冒领本村一五保户的供养金共计16000元。目前,该案件还在进一步深入核实当中。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附近)。他自己和好友元稹、陈鸿诸人,都说他是太原人,李商隐给他作墓志铭,也称“太原白公”。白居易出身于贫苦家庭,幼年刻苦读书,很早就会做诗,十六岁时写《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引起当代诗人的重视。贞元十五年,他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早期创作了一百多篇《讽谕诗》,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代表作有…  相似文献   

12.
只爱一点点     
<正>李敖写过一首诗《只爱一点点》:"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像海深/我的爱情浅……"针对这首诗,李敖自己解释说:"我相信,爱情本是人生的一部分,它应该只占一个比例而已,它不是全部,也不该日日夜夜时时刻刻扯到它。  相似文献   

13.
拜谒白园     
到河南洛阳,不看甲天下的牡丹,也得去拜谒白居易墓园。我问的士司机,白居易墓园离这里(火车站)有多远?司机说不远,他用手指着东北方向一座小山说,瞧,那就是。顺着  相似文献   

14.
营私为羞     
人乃万物之灵,最具羞愧之心。营私为差,是为官致仕者的美德,古往今来,倍受推崇。宋朝清官晏殊,一生官位显赫,做过各部尚书,拜过枢密史,官至宰辅,由他提拔的各级官员不计其数,但他8个儿子,无一人经他提携而做官。唐朝诗人元镇在任同州刺史期间,有一年天大旱,赤地干里,民不聊生,他昼夜不安,作诗自。倪自责,“上羞朝廷寄,下愧阎里民。”韦应物面对治下饥荒,虽努力缓解,仍觉“邑有流亡愧俸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一辈革命家陈毅元帅,一生光明磊落,刚正不阿,以诗明志:“应知理想重,更为世界谋。我要为众人,营…  相似文献   

15.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汉代一首很有名的诗歌。牛郎织女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让古今文人极尽文思才气,在七夕时抒情长叹。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七夕》诗中写道:"烟宵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宋代诗人清江《七夕》诗云,"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预愁更  相似文献   

1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儿时,每到中秋节,妈妈便教我念这句诗。那时我们搬个小凳子,坐在院子里。感受徐徐吹来地凉风,听着唧唧的虫鸣声,望着如皎的圆月。她总会对我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诗。当时的我不知道什么是"天涯",更不用说"此时"了。在此刻我总会看见妈妈的眼中,流  相似文献   

17.
从孔子至汉儒建构起来的"儒家诗教",搭架起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主要框架,奠定了两千年来中国诗学的主流思想,影响后世深远。唐为诗之大国,元结、杜甫及白居易等诗作深蕴教化,这自不在话下。然而若摆在盛唐普遍追求"风骨"、"兴寄"与自然音律等美学范畴底下,对历代学者公认诗风冲淡澄彻的自然田园诗派以及雄奇浑厚的边塞诗派之作品进行考察,尝试挖掘彼等诗作中蕴含讽喻教化,体现诗教精神之思想内涵,则是饶有兴味及颇具学术价值的探究,可为儒家诗教影响后世既深作一道有力的注解。  相似文献   

18.
12月31日的夜晚,寒山寺总是显得那样神秘。一年一度的108下钟声给游人带来的虔诚与希望,岁岁不变。从国外来寒山寺听钟声最踊跃、人数最多的当推日本游客,年年如此,最高时曾达1500人左右,年纪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仅3个月。寒山寺钟声缘何对日本人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想必与张继的诗《枫桥夜泊》关系极大,正所谓"寺以诗名,诗以寺传"。早年我听说凡是有文化的日本人,都知道这首诗,因为日本的小学课本上有这篇诗文,因此怀着感受诗的意境而来的当不乏其人。开始我以为日本人从儿童时代就熟悉这首诗,但同时也感到有点怀疑。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对此有了新的了解:1986年春天,我认识了一位日本朋友,他就是当时沪宁高速公路专家组组长武部健一先生,半个"中国通",能写韵律不甚合辙的汉文七言律诗,对苏州的文物景点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关注,比如他向我提出当时宝带桥上的电线杆是不应该有的等等,但他听不懂中国话。当时我向他提出两件事:一是高速公路工程方面的建议;二是问询日本人是否在上小学的时候就读到《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否提供一份这一页课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16,(27)
正已经为祖国健康工作了60年的科学家滕吉文希望中国能够真正从一个科学大国发展成为一个科学强国,这就必须要实现从"1+Δ"到"0+1"的思维转变,对于"0+1",他如何解读?地球物理学家是做什么的?两弹一星功勋、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院士曾用白居易《长恨歌》里的一句诗"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来比喻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也就是  相似文献   

20.
广敏 《人民政坛》2014,(2):32-32
<正>诗,离心灵最近。千百年来,她循着中华文明的脉络,流淌于国人贲张的文化血脉中。"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经》问世以来,中国古代士大夫青睐于以诗言志,以诗抒情,以至诗歌创作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标志。直到黄遵宪一句"我手写我口"才拉开了近代诗歌革命的序幕,诗歌终于步下神坛,走近普通民众。散文,亦是一种优美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