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长江,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导,中央党校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党群互动要充分考虑时代的新变化《同舟共进》: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频发,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有趋于紧张的倾向,值得高度重视。那么,在新时代,党和群众怎样形成良性互动?如何让群众对党保持信任?  相似文献   

2.
如何对待群众,既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感情问题、党性问题,也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认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下大气力解决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根本上端正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也是“三讲”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论干群关系的调节王先俊干群关系是党群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其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党群关系的状况。对干群关系的调节进行分析研究,会有助于我们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不断改善党群关系,加强党的建设。一干群关系在运动和变化中会因其发展程度不同而呈现出...  相似文献   

4.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定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成长涉及的领域广泛,其中社会稳定是全局性、长期性、基础性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转轨、政治转型以及社会变迁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不可回避的矛盾和问题,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群体性事件俨然成为国家治理成长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当前我国对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多为社会学、公安学、管理学甚至经济学等学科视角,而缺乏从党建视角的分析。从党建视角出发,透过群体性事件现象,抓住群体性事件是党群关系恶化的极端表现这一本质,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预防和治理途径,并努力将这种分析视角形成一种能够分析较大一部分群体性事件的既定分析范式,从而对遏制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态势起到一定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群体性事件激增的诱因分析及化解机制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建辉 《岭南学刊》2009,(6):116-119
当前群体性事件激增的诱因集中于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平、弱势群体经济利益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民情民意诉求表达渠道不通、干群关系紧张、处置方法失当等方面。因此,应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加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机制建设,构建对权力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及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健全调节财富分配的社会机制和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强化问责机制.将群体性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初动状态,把事件的危害性控制在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6.
对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要立足防范和化解群体性不安定因素,正确处理干群关系,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切实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强化各级“雏稳办”职能,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加以处理,防止矛盾激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基层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频率增加、规模扩大、对抗加剧、组织化高、突发性强、极易激化的特点,引发基层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多集中在利益关系、干群关系和党政干部工作方式方面。要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切实改进党政干部的工作作风,正确对待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和化解工作,以较低成本化解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已进入社会矛盾高发期,各地接二连三出现的群体性事件不仅严重影响了政府工作效率,而且给党群关系带来大量的负面影响,危及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从总体上看,大量的群体性事件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化解矛盾的手段也只能是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调解。作为领导干部,沟通协调能力是必备的基本能力。因此,针对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完善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并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基层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频率增加、规模扩大、对抗加剧、组织化高、突发性强、极易激化的特点,引发基层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多集中在利益关系、干群关系和党政干部工作方式方面。要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切实改进党政干部的工作作风,正确对待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和化解工作,以较低成本化解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0.
群体性事件日益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学术界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对群体性事件预防的几种研究视角进行审视,重点分析和梳理了政治体制改革与群体性事件预防的相关研究成果,旨在探讨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体制性根源和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1.
如何处置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处置不当,将给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危害。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与燃烧的机制一样:一是被歧视、被不公正对待的社会阶层(或群体、集团)的愤怒或挫折感的积累(即燃料的形成);二是激发群体性事件的意外事件或谣言(即火种)。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第一个重要原则是预防,即防止罢工抗议人群情绪失控、防止人群中出现暴力违法行为;第二个重要原则就是在抗议罢工人群出现暴力甚至与警察冲突时,要采取“擒贼擒王”、“网开一面”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梳理群体性事件表述的历史脉络,正确认识和区分群体性活动、骚乱事件、暴乱事件、泄愤事件、群众运动、群体性案件、集体上访、社会运动等与群体性事件及其关系,为合理定位、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实中经常发生的劳动者群体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冲突,具有群体性、无预期性、程式失序、争议内容混杂等特点。对于这些冲突和纠纷,不能简单等同于群体性事件,当然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集体劳动争议,可概括称之为“群体劳动争议”。群体劳动争议本质上属于经济纠纷,而非具有政治目的或者社会目的的群体性事件,不能以维稳思维和手段予以应对,而应通过法律对策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Lei Zhou  Yufang Wei 《当代中国》2014,23(88):715-735
Mass incidents are inevitable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first thing we should learn is to adopt a correct attitude towards them. Based on the three elements—activity, interaction and sentiment—of collective behaviors in 52 mass incidents in China during 2007–2011, we find that collective behaviors in mass incident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ctivity, interaction and sentiment. A grade evalu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o estimate the evolution of collective behaviors in 52 mass incidents and to classify such behaviors into five grades. The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three elements are analyzed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The regress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impacts of location, casualties, inner-group relations, group scale and duration on the three elements are very significant. Finally, in the light of the regression results, some implications of collective behavior in mass incidents are proposed for the relevant authorities in responding to mass incidents.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规模和数量均呈上升趋势。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有一定的社会根源。而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各参与主体的博弈过程。本文通过建立博弈模型,从理论上对参与主体进行分析,研究其利益诉求及其在博弈中的地位,以及不同形式下的博弈均衡,以期实现对群体性事件进行预防和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临战处置的战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群体性事件之所以难以处置,不仅在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杂、涉及广、人数众、局面乱,还在于指导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意见和规定或过于抽象,或过于笼统,缺少适应性和操作性,跟不上治安形势的发展。尽管在群体性事件的临战处置中,警察的职责任务、警力调动、处置措施都有相应的规定,但目前从警察临战战术的层面进一步研究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程序和方法,使之更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仍是公安理论研究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xamined relations among stressors, perceived social competence,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young urban schoolchildren.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85 5- to 11-year-olds, mostly African American, who attended a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in a low-income urban area. Social competence was examined as a potential mediator, and attributional style was examined as a potential moderator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Separate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by age and gender. For older children and girls, main effects were found for stressful life events as predictor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Mediational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perceived peer acceptance served as a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for girls. In addition, attributional style modera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stressor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the older children. Together, findings suggest that significant relations exist among stressful life events, social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young urban children and that these relations are influenced by gender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8.
群体性事件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社会变革过程中所累积的矛盾和问题引发的,但与此同时,应该认识到群体性事件并不是也不应该成为这些矛盾和问题带来的必然结果.文章从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体制因素、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析可能激化社会矛盾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动因,以期从根本上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俨然已朝着常态化方向发展。而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政府必须在公共危机事件爆发时采取必要的危机公关措施。新闻发布是政府开展危机公关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我国政府就公共危机事件而进行的新闻发布机制虽然已日渐成熟,但在诸多的新闻发布活动中还存着以沉默为主、报喜不报忧、报道时效性不足等诸多问题,惯性的政治思想、信息披露的权责不清、新闻发布机制的不完善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鉴此,我国政府必须转变政治思维、完善新闻发布机制、理清信息披露职责,从而为危机公关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两岸之间的文化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文化冲突,不仅发生在一些重大冲突事件中,而且在日常交流交往中也经常出现。本文列举两岸文化冲突在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及其对两岸关系的负面影响,指出这是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希望引起双方的重视。并且指出,两岸文化冲突也有其正效应,两岸应当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共同推动两岸文化的进步与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