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文华 《现代法学》2015,(2):102-117
量刑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有机统一。量刑的事实判断以犯罪的主客观事实为基础,量刑的价值判断体现国家和社会惩罚与预防犯罪的特殊需要。《刑法》第61条规定的是量刑的事实根据与法律根据,在价值判断上有所缺漏。量刑的价值判断与规范判断并不相同。影响量刑的非规范性价值评价因素主要包括:情势变迁、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以及犯罪人的家庭、生活状况等。公正量刑的途径在于: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结合;适时调整量刑的依据和标准;赋予法官适度的自由裁量权;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程序机制。  相似文献   

2.
《政法学刊》2015,(6):75-83
关联性、真实性、合法性是审查判断证据能力的三个基本点,由于网络证据是在网络条件下存在的证据,对于网络证据关联性的审查判断标准,应当通过证据法学理论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网络证据真实性的审查判断应遵循拟制真实性规则、推定真实性规则、鉴定真实性规则;网络证据合法性的审查判断则应主要关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黄义彪 《知识产权》2004,14(4):30-35
本文结合司法实践和国内外立法从三个方面展开对类似商品判断标准的讨论.第一部分对类似商品的法律属性及相关概念提出了分析意见,第二和第三部分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就类似商品判断的依据、原则和考虑因素等作出了分析.基本观点是:1.类似商品的判断属于个案事实的认定问题;2.判断类似商品应注意对类似商品、商品类别及商品的自然特性等几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分;3.<商品和服务分类表>、<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及有关商标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认定"的商品类别和类似标准不应成为判断的直接依据;4.类似商品判断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本文试图对此提出一个系统的和具有操作性的判断方法,包括判断指导原则、参考因素、主客观标准等.  相似文献   

4.
在大陆法系犯罪论三要素学说中,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具备构成要件该当性,类似于对号入座,其性质属于一种表面的、形式上的判断。构成要件该当性旨在从法律规范的层面,对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各种主、客观要件作出判断;违法性旨在从社会法秩序的层面,对行为是否破坏了法秩序作出判断;有责性旨在从责任的层面,对行为人是否应当为其行为承担刑事上的法律后果作出判断。这三种要素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联,共同组成了一个刑法意义上的犯罪概念。  相似文献   

5.
2008年实施的民诉法修正案赋予了执行法官对执行标的实体权属的判断权,但案外人异议中执行法官的权利判断所遵循的程序、适用的法律、判断标准和效力均有别于审判法官的判断,权利判断的性质为形式物权、权利表象,而非实质物权、真实权利。在有体物作为执行标的之案外人异议的审查中,执行法官的权属判断标准是物权公示原则;在有体物以外的其他权利和利益(如股权、知识产权等)作为执行标的之案外人异议的审查中,执行法官的权属判断标准则为权利外观主义。以上述判断标准为依据,可以总结出执行程序中执行标的实体权属的若干判断规则。  相似文献   

6.
吴东良 《法制与社会》2010,(18):297-297
逻辑判断理论,无论是在逻辑学理论中,还是在各项司法实践中,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逻辑判断理论研究,可以运用于指导侦查、诉讼、审判等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司法实践的发展,亦可以为理论研究提供更具价值的法律事例。本文从检察环节的逻辑判断入手,分析了逻辑判断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法条竞合的规范前提,寻找法条竞合的本质,厘清法条竞合的判断体系,以便发挥法条竞合的裁判规范功能.判断法条竞合时,应首先确认法条竞合的规范前提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根据法益侵害同一性,判断是否为想象竞合;在确认不为想象竞合的前提下,再行依次判断是否为特别关系、补充关系,抑或吸收关系,最后根据各形态的处理原则处断.  相似文献   

8.
量刑与定罪互动论:为了量刑公正可变换罪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刑法理论中定罪与量刑的关系被扭曲了,刑法理论把准确定罪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司法机关把大量精力耗费于准确判断罪名,定罪决定量刑、量刑不可能影响罪名成为刑法公理。但是,判断罪名意义上的定罪,并非刑法的目的;对被告人和社会最有意义的是量刑,判断罪名只是为公正量刑服务的;因此,如果常规判断的罪名会使量刑失当,就可以为了公正量刑而适度变换罪名。  相似文献   

9.
<正> 刑事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因为证据是决定被告人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的唯一依据。刑事证据判断标准是正确划分证据真伪的试金石与准则。研究、探讨证据判断标准,无论对于刑事证据理论还是司法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诚然,我国法学界对于有否证据判断标准的问题有着绝然不同的主张,在持肯定主张意见的一方对于判断的具体标准也是众说纷纭,各执己见,笔者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刑事证据判断标准进行再思考,发表以下拙见兼与师友们商榷。  相似文献   

10.
法秩序中的探索——《法学方法论》与法律解释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磊 《研究生法学》2005,20(4):112-118
20世纪初以降,由于鲁道夫&#183;耶林、菲利普&#183;黑克所倡导的“利益法学”的影响,“评价法学”的正当性在今日已无人争议。然而“评价法学”本身也带来许多问题:在许多案件中,法官的价值判断可能会取代立法者的价值判断;再者,可能无从依客观标准对这些价值判断作事后审查;在许多案件中,案件事实所拟归向的法规范本身须先经解释;无法找到正当的个案裁判,即无法证明在特定案件中一项决定是“正当的”,等等。作为对此的回应,卡尔&#183;拉伦茨在其代表作《法学方法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所谓“法学”是指以特定的、当下的法秩序为研究内容的学问。这种学问的基本认识在于,一方面它直面法律判断中经常包含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相信法律家仍须以一定的方法来处理法律问题,借助它们可以理解及转述既定的价值判断,对这些价值判断也可以作合理的批评。拉伦茨的法律解释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认知图景下展开的。  相似文献   

11.
论环境法的正当性的依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判断和论证环境法的正当性有五项依据。科学依据是判断环境法正当性的"钢规铁律",具有正当性的环境法律应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信仰和伦理道德是为法律提供正当性的基本方式,衡量法律是否正当的最终标准是正义,而正义基本上是一个信仰、伦理道德问题;利益是衡量法律正当性的常衡器,将利益作为判断法律正当性的依据,是指该立法是否增加了正当的、积极的利益,是否限制了不正当的、消极的利益,对增加的和限制的利益的分配是否公平;将合法律性作为论证环境资源法正当性的一个依据,主要指其符合宪法、法统和环境基本法律;衡量制定的法律是否正当、有效,主要取决于该立法过程是否切实遵循了正当程序,判断立法程序正当性的实际标准,是看是否重视立法的民主程序和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2.
财务会计证据是指在法务会计活动中,法务会计专家对其进行检验、分析、计算,进而作出鉴定结论的事实根据。财务会计证据具有五个方面的基本属性,即专业性、复杂性、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判断财务会计证据的证明力,主要遵循两个原则,即单一判断原则和综合判断原则。财务会计证据在法务会计诉讼支持中的运用应当遵循三个基本原则:言词证据与财务会计资料证据相结合的原则;可采性原则;充分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正> 在近、现代刑事诉讼证据制度史上,国内外通常使用“证据的判断”或“判断证据”一类提法。这类提法,不仅在有关书籍、文章和司法实践中长期流行,而且深深地渗透到刑事诉讼立法中。例如在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一九二一年公布的刑事诉讼条例第三○六条规定:“证据由法院自由判断之”。国民党政府一九三五年公布的刑事诉讼法第二六九条规定:“证据的证明力,由法院自由判断之”。新中国诞生后,刑事诉讼证  相似文献   

14.
<正> 目前,我国学者对判断证据材料的标准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实践是判断证据的唯一标准,有人认为实事求是客观验证是判断证据材料的标准,还有人以为判断证据材料存在三个标准,即经验标准、实验标准和逻辑标准,三者应综合运用等等。人们对“标准”之说为何如此之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他们对判断证据材料标准的“标准”二字的涵义理解存在差异,导致了他们对“标准”的特点把握欠准,其二是他们混淆了“标准”与“原则”的区别。那么,判断证据材料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笔者拟从以下两方面探讨。 1.判断证据材料证明力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罗纳根是专门研究人类理解学问的哲学大师,他在一般意义上回答了判断的客观性问题,德沃金则在法律领域论证了判断是有客观性的,相似的是他们都将判断客观性问题转化为判断结论的选择问题。罗纳根通过认知结构的经验、顿悟与判断三重机制,指出排除激情与偏见就能获得正确结论;德沃金认为只能借助偏见才能获得理解,并通过整体性原则与"二步限缩"的评估获得最佳答案。因为最佳结论是唯一的,正确判断是既定的,所以这两种路径都能通达客观目的。  相似文献   

16.
违法性判断的独立性 兼及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光权 《中外法学》2007,(6):701-711
<正>在目前处于通说地位的我国刑法学中,犯罪客体要件、客观方面要件、主体要件、主观方面要件一旦齐备,犯罪即告成立。因此,对行为是否符合分则规定的罪状以及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行为人是否可以被谴责的判断同时展开,同时结束。这样,对构成要件的评价就既是形式评价也是实质评价。对行为的违法性判断隐含或者从属于对构成要件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频繁涌现的当下,必要措施的范围界定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承担息息相关。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必要措施的界定存在“必要性”判断标准不明、司法适用与立法规定衔接不畅的问题,导致既有裁判规则的碎片化、难以提炼共性规律,不利于法律规范的准确统一适用,无法为经营者提供明确的行为预期。问题的解决既需要从理论层面探究“必要性”的判断标准,又需要从实践层面回应必要措施范围界定的疑问。从利益平衡视角出发,“必要性”判断包含三重维度的考量:一是在权利人维度,符合制止或预防明显侵权的要求;二是在网络服务提供者维度,需要兼顾自治需求和经营成本;三是在用户维度,需要防止过度干预用户行动自由。在必要措施内部,转通知具备“保障网络用户知情权”和“间接制止侵权”的双重功能,可以被视为必要措施的一种;“及时性”判断应当与“必要措施”判断相独立;制止或预防明显侵权所必需的用户管理措施才能被视为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裁判要旨】涉网络侵犯著作权案件中,单纯的翻译字幕行为若不符合合理使用范围,可构成民事侵权,但不列入侵犯著作权犯罪的打击范畴。在判断行为人主观上是否以营利为目的时,应当结合行为人的行为表现、意图、远期目标等进行综合判断,不能仅以客观上是否真实盈利作为标准;客观方面,非法经营数额是该类犯罪情节严重与否的主要考量因素,同时还要结合传播侵权作品数量、会员注册数、实际点击数等因素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9.
刑法规范的结构、属性及其在解释论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般法理学出发,对刑法规范结构、属性的揭示,对于合理定位犯罪论的基本范畴、解决刑事违法性判断与一般违法性判断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从对某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制出发,刑法规范结构具有开放的、不完整的特征;而从刑法条文出发,则刑法规范结构则呈现出封闭、完整的形象。从不同视角看待刑法规范,在理解构成要件、违法性判断等基础问题方面会有着相应的、不同的结论。刑法规范属于保护性法律规范,如此即应认为刑事违法性判断存在实质从属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 由公安部第二研究所法医研究室研究设计,中国法医学会监制的“牙齿年龄推算表”通过临案试用,获得满意效果。牙齿年龄推算表由三部分组成,即乳齿萌生、恒齿萌生、牙齿磨耗。乳齿萌生部分可以判断婴、幼儿的月龄,恒齿萌生可以判断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