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宪实 《现代领导》2014,(11):44-44
贞观之初的某一天,唐太宗很高兴,散朝之后请了门下省的副长官王珪等几个大臣喝酒。王珪是前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大臣.玄武门事变后,他也跟魏征一样,接受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招安.成为贞观时代著名的大臣。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位开明和有政治远见的君王之一。其中有一段唐太宗“转怒为喜”的故事,看后细想,颇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唐贞观六年,有一次下朝后,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院,大骂魏征:“这个乡下佬,总有一天我会把他给杀了!”在一旁的长孙皇后听到这话,询问为何大怒。太宗愤愤地说:“魏征每次上朝总和我过不去,当众顶撞我,使我下不了台,真可恶!”长孙皇后听后退了出去。过了一会,换了一套整整齐齐的正式礼服出来,恭恭敬敬地向太宗道贺。唐太宗觉得很奇怪,问她贺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君…  相似文献   

3.
唐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一面积极休养生息,一面表面上继续对突厥称臣,实则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择时而发。可一场百年难遇的大旱,立刻使得李世民君臣,变得焦头烂额起来。这天,在朝堂上李世民要群臣献计解决国家赈灾款短缺的问题。少府监裴匪舒走出来说,"微臣倒有一个想法,几日前臣听闻,御马监中的马粪堆积如山,臣想恐怕军中的马粪更多,不如把我大唐官府、军队中的马粪,都唐贞观太宗李世民之变后,坐宝座,一面息,一面表  相似文献   

4.
千秋帝王业,不如少年狂。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是封建帝王中的“完人”,文治武功并盛,既空前又绝后。李世民尽管有过不少封号,如赵王、秦王,以致后来谥号为“太宗”,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最关键的时期和最初的发迹之地是在太原。在这里,少年公子李世民充分显示了其超人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才干、独特的用人思想和出类拔萃的文学天赋。我多少次去晋祠,在众多的古迹中,我特别钟情于唐太宗李世民所书的《晋祠之铭并序》,其文做于唐贞观二十年春(公元646年),兵起太原而得天下的李世民,深感叔虞先王之庇荫,晋阳城民之厚拥,晋水福泽之惠布,…  相似文献   

5.
《群书治要》是贞观初年,唐太宗下令编辑的治世要典。太宗即帝位后,有感于前隋灭亡之失和创业守成之不易,积极求谏纳言,亟欲寻求致治之道。《群书治要》一书,即由魏征、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臣应太宗之需,上始五帝,下迄晋代,撷取经史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而成。尊述古圣先王之道统,陈列历代兴衰之根由,存简朴之意,去浮诞之说,彰明治体;以道导术,欲令见本知,简而易从。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然而,什么样的人,才可以任用呢?大唐名相魏征,在回答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的这个问题时说得好: “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贞观政要·论择官第七》)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只有德才兼备,才可以任用。  相似文献   

7.
《新唐书·刑法志》中载有这样一起经典案例:贞观六年(公元633年),唐太宗李世民将390名判了死刑的囚犯放回家,并约定他们第二年秋季自行到京城引颈就戮。及期,囚皆谐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千百年来,人们对这则史料圈点评说,颂扬太  相似文献   

8.
李鑫 《小康》2004,(7):79-80
在一般人印象中,盛唐的名臣魏征大概只知整天规劝皇帝"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什么的。其实,魏征并非真的不通俗世的闲情,他也曾在《谏太宗十思疏》说到:"……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是啊,久居官场,终日公务缠身,怎  相似文献   

9.
唐朝贞观年间,李世民和手下的一批名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创建了一个精干、廉洁、高效的政府系统。经贞观初年的机构精简,房玄龄、杜如晦将京官由原来的2000多名裁减为643人。同时,针对因州县设置剧增而造成的百姓少、官吏多的状况,对地方行政机构也“大加并省(裁减)”,裁并了许多州县。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政府裁员和机构精简,  相似文献   

10.
<正> 历史唯物主义历来认为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人民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但并不排除贤能人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能动作用然而,人才的发现与使用,并不能手到擒来,其中学问大着哩!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才观就很耐人寻味。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唐太宗对管干部的大臣封德彝说:"理政使社会安宁的根本,就是得到人才。近来我让你推举贤能,怎么没见你推荐?"封德彝回答:"我虽然愚鲁但不敢不尽心,但是,如今确实没有特殊人才。"太宗说:"前朝贤明的帝王用人就像使用器皿,都是选拔人才在当时,不是向别的朝代借  相似文献   

11.
唐朝是我国的盛世,李唐时代的李世民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我读过《李世民传》,深知李世民不仅具有雄才大略,而且非常开明。他和谏臣魏征的关系,是大家熟知的,和贤相房玄龄、杜如晦的合作也是非常成功的: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盛赞李世民,同时也盛赞魏征,称赞房玄龄、杜如晦,李与魏,房、杜,在当时就是主明臣贤两相悦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远不止一个,  相似文献   

12.
唐明魏征在临终时对太宗李世民说:“创业难,守业更难”,这是至理名言。中国共产党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如何防止腐朽思想对党的肌体的侵蚀,保证党不腐败,国家强盛,这是摆在我们党的面前一个生死攸关的重大课题。毛泽东总结了历史的教训,在建国前夕与建国后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反腐倡廉的科学理论,领导开展了一系列的反腐倡廉的实践。 一、以史为镜,警示两个“务必”,决不当李自成。毛  相似文献   

13.
封建帝王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有时也大赦天下,但对贪官污吏则很少见赦令。从我国历史上看,大赦最为频繁的当属唐代帝王。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国力尤盛,四夷臣服,因此,太宗于贞观四年下令大赦,赦令规定罪无轻重,包括死罪在内均皆赦免。但特别申明:“官吏枉法受财罪...  相似文献   

14.
李平 《中国减灾》2012,(7):55-55
唐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一面积极休养生息,一面表面上继续对突厥称臣,实则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择时而发。可一场百年难遇的大早,立刻使得李世民君臣,变得焦头烂额起来。  相似文献   

15.
镜子.是日常生活端貌正冠的工具,它能弥补眼睛的生理局限,直接、客观地展现自己;镜子,也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帮助我们律己修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照镜子以自省”,这样的典故不胜枚举。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他曾把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做“镜子”,随时对照,而魏征又何尝不是太宗的一面“宝镜”呢,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明太祖朱元璋“守井之道”也是一种“秉镜”以自律的智慧,他也常教育大臣老实为官。守好“一口井”,方能天天汲取,用之不竭;开国领袖毛泽东一辈子简朴,无论对待革命事业或是私人生活,简朴精神就是“明镜”,照亮革命道路,带来新中国的第一缕曙光,带领中华儿女走上康庄大道……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肯于用“明镜”照自己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魏征是唐朝初期的封建主义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出现,他功不可没。《旧唐书》说他与李世民“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万言”。  魏征少年时代孤贫落泊,后出家当了道士。隋朝末年,他参加了农民起义,再投窦建德,出任起居舍人。窦失败后,他投太子李建成。公元626年7月2日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其兄李建成及其弟李元吉并代李渊为帝后,擢魏为谏议大夫。此官的责任就是“掌论议”,可对皇帝“规谏”。  其实,魏征原来是支持李建成的。因为李建成既是长子,又是太子。只待高祖李渊死后,他就是皇帝。但此人却是酒色之徒,…  相似文献   

17.
《群众》2019,(2)
<正>唐朝贞观年间大乱初定,百业待兴,国家需要休养生息。唐太宗李世民省身克己,励精图治,广纳天下贤良之才,朝廷上下合力共为,一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其为君之道至今仍为世人称道。自正其身,严以律己唐太宗秉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精神,崇尚黄老之道,内以修身,外以治天下。他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  相似文献   

18.
郑连根 《现代领导》2009,(12):41-41
唐朝贞观年间,李世民和手下的一批名臣创建了一个精干、廉洁、高效的政府系统。初唐时期的官场很讲正气.官员大都比较清廉。魏征死的时候家无余财——他把所得的赏赐全用于赈济灾民了。中书令岑文本住的房子又小又湿,家里同样清贫。有人劝他经营一点产业,他却说,我没有什么功劳,仅仅因为能写文章就当了这么大的官,这已经很让我担心了,  相似文献   

19.
上海京剧院演出的新编历史剧《贞观盛事》,讲的是唐太宗与其重臣魏征的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欧阳询的书法作品之一,习楷书之人,无不奉为圭臬,加之魏征撰文,因此得以广泛流传。文章辞藻华丽,音韵铿锵,内容充溢着克己爱民、社稷为重的民本主义精神。当年魏征借奉敕撰文之机,以溢美之词,对唐太宗言规谏之意,“黄屋非贵,天下为忧。人玩其华,我取其实……居高思坠,持满戒溢”,道理深刻,言辞恳切,比之《谏太宗十思疏》亦不逊色,对当代党员干部提高修养亦有教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